Convasdyne1532
Convasdyne1532

一条马路上的记忆碎片

这是一条永不拓宽的马路。然而永不拓宽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

在某一个残夏的午后,我——恐怕是习惯驱使——再一次走上了那一条林荫小路。人们总把这条小路叫作“半部上海近代史”,可在我第一次到这里,作为中学生报到时,不懂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也绝不会想到,这条路将伴随我七年之久。我在这里读完了中学。


上海是一座奇妙的都市,它如同一块容纳了千百种棋子的棋盘,每一格里都是不同的风景。在距离空旷的大马路没几十米的地方,或许就有繁华的商圈。再旁边,或许又有一条静谧的小马路。即使生于斯长于斯,我也只能无奈地承认:我对上海知之甚少,即便是“那条路”也不例外。


我路过了学校。明明刚毕业不久,我却感到自己与这里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墙。校门紧闭,好像在考试。 学校对面的小区大门犹如宫殿。大理石的科林斯式柱支撑着这座三层红砖房。 依稀记得去年夏天,学校大门敞开,而学校对面的小区依旧在防疫警戒线内。


如今看来,我的中学生活是极为幸运的。与那些住在“修道院”的郊区学生相比,我就读的学校,不但校园环境雅致,而且周边设施也非常优美。校门之外,并非荒芜的郊区公路,而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历史保护区。走出地铁站,路过金碧辉煌的古寺,走进小路,此时,你已经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若不是周围的现代轿车与摩登服饰,你或许会以为自己到了百年前的魔都;若不是周围的中文路牌与招牌,你也很难将这里与欧洲城市区分开来。与那些廉价的仿古、仿欧小镇不同,这里的建筑的确是有百年左右的历史,精致而不做作,年久却不失修。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确有人居住着,生活着。

学校对面的那个小区,远看平平无奇。(至少,与周围的其他建筑相比是如此。)可在六年前,我偶然了解到,这原来是上海少见的西班牙式建筑。当时,学校正在举办活动,让学生们多多了解校园周边的历史古迹。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前往这一小区参观。

六年前的某天下午,一群初中生涌进庭院。忽然窗户一开,一位外国人探出头来。于是我们急忙赶上去与他攀谈。这位来自西班牙的大叔热情地向我们科普了这里的建筑与历史。我们也用带着一些口音的蹩脚英语提出些简单的问题。

记忆中的这一场景是非常诙谐有趣的。然而考虑到整个环节都是由学校安排的,这事实上让这段对话更加滑稽了。现在再回忆起来,这竟然是几年来我少数和外国友人交流的经历,也不知那位西班牙大叔之后去了哪里。


马路对面的十栋小楼曾经是租界里的高档酒店式公寓。如今,它们又属于谁呢?


当年,这条优雅繁华的马路上居住过各种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也有过充满理想的年轻人。

如今,时过境迁,新式里弄的阳台上晒起了普通居民的被子和衣服;当年的豪宅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在草坪上漫步;不夜城的舞厅也变成了文物,只是吸引着少数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这里的二手房价也要八九百万,恐怕和我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啦。

曾经繁华的中心,现在带来了城市中少有的“历史生活”与“慢生活”。无疑,居住、生活在这条路上的市民可以感受两个时代的上海,颇具浪漫。比起条件艰苦的石库门,本就为富人设计的新式里弄,经过翻修,内部也与现代公寓差异不大,适合居住。而在生活节奏上,退可居林荫小道喝杯咖啡,进可走百米乘坐地铁公交,周边四通八达,自身却又静谧雅致。


这是一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然而永不拓宽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 今天再次路过那一家咖喱店时,我发现,门锁了,店关了。营业的最后一天,我错过了。


如同每一条市中心的小路,这里当然会有高消费、高档次的西餐厅和咖啡馆。但那都是我一个穷学生去不了的地方,自然是没多少印象。不过,这里同时也有许多非常接地气的餐厅,每天迎接着白领上班族、赶时间的学生,总是大排长龙,食客络绎不绝。

一家学校附近的咖喱屋,就素有校外食堂之美称。在“口罩”之前,学生被允许出校吃午饭。打头阵的学生赶早冲出学校,必定是为了这家咖喱屋,若抢不到位置,就只能去街角的馄饨店。再不济者,就只能选择麦当劳乃至全家了。我不擅长赶路,吃的基本都是全家。偶尔吃几次咖喱屋,也是在假期、周末与同学们一起去。

小店不大,上下两层加起来大概也就三十平米左右吧,而且一楼还有厨房,因而座位永远是不够的。店内装修破局古风。朴素的墙纸上贴满了各种贴纸、海报,甚至还有车票和菜单,装修颇具匠心,正是我印象里九十年代日本小店的样子。但最关键的是,这里的食物量大物美价廉,广受好评。我胃口小,吃不完又不舍得浪费,总是打包带走。

可惜的是,升上高中之后,由于疫情,我们不能离校吃饭了。之后又因为学业繁忙,我们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离校吃饭。

暑假里,翻看朋友圈,我才得知:因为拆迁,这家咖喱店马上要关门了。

最后一次去吃是在八月末的某天上午。我们提前十几分钟到店门口,却发现这里已经大排长龙。几乎全部是同校的学生,人群当中还有两位老师。终于有座位的时候,小店里已经人满为患,挤得像晚高峰的地铁,我们也不愿久留占位。于是我吃了一半打包带走了。


百年老字号小笼的店门,如今变成了厚厚的水泥墙。 恐怕是嫌这水泥墙不够好看,如今水泥墙上贴满了宣传标语。我不喜欢。 标语怎么能替代熙熙攘攘的人群嘛。 走过转角后,我才想起有什么不对劲。 回过头看,原来,当年常吃的葱油饼小摊也变成了水泥墙。 这里曾经有过的欢声笑语,曾经有过的烟火气息,也被封进了水泥墙。 再也无法听清,再也无法嗅到。 熟悉的街道正在加速消失……


小时候我喜欢科幻作品。电影、小说、游戏中的Ecumenopolis(都市星球)总让我无比向往。一颗星球即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颗星球。这样的理想具有遥远的科幻浪漫。然而当我真的长大一些,我却又开始怀念起校园里的樱花,与街边的小店了。这是无论多少钢筋、玻璃都创造不出的美。经历替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也替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城市形式。对于这条小路,我也希望它能保持最初的美好。

城市在发展着,我也希望城市能变得更加美丽。但是如今,当我走在相互联通的空旷地铁站中,与那些忙碌的上班族一起,仿佛不愿在路途中浪费一秒,从一个Shopping Mall穿行到另一个Shopping Mall。当我坐车在高新园区的路边向窗外张望,一栋栋三十层高的居民楼、办公楼被隔绝在围墙中,而路边却再也找不到小店的身影。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城市吗?

上面的人物或许有自己的考量,但这也不是我能理解的,也很可能不是我能享受的。

所以我只能用照片、用文字回忆着我还热爱的那些街道,顺便无力地祈祷一下它不会变得更糟。


去年的那几个月之后,许多人决心离开,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又有谁能轻易放下自己居住了七年的街道呢?尤其是如此美丽的街道。

如今我终于理解那些时常搬家的同学对旧居以及附近环境的眷恋。可是已经太晚了。我不知道自己多久才会归乡一次,也不知道归来时会有什么变化。我也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必须离开,请不要把回忆封在水泥墙里。 就让回忆溶解于马路上吧,我们只需要流浪。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