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香港的藥房

照片是我隨便拍的,不是要特別針對相中的店舖

香港藥房數量之多,早有所聞,但今次疫情,讓我增加接觸,難免會和加拿大的情況相比,從而有些觀察和疑問,和大家分享。

在香港,基本兩大連鎖藥房,遍佈十八區,甚至國內,其餘的大概可稱為獨立藥房吧。但近幾個月來,走訪不同地區的藥房,有些在同一條街,卻有兩三間相同店名的藥房,但他們的擺設,以至店名的字體,竟有顯著不同,一時不為意便以為是不同的店。而即使店名不同,但不少都有個「龍」字,他們其實有沒有關係呢?

而近月來,口罩和消毒用品需求甚大,這些藥房除了在過年期間有缺貨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有充足貨源,只是價格浮動,普遍大幅提高。我留意到這段期間,大部分藥房門口都有兩三個彪形大漢把守,一來不少顧客聚在門外,對這些產品評頭品足,指指點點,「職員」們便要維持秩序,也防止有人趁機偷竊。這或者是無可厚非,但這些「職員」全沒有制服,更不會戴職員證,而且有點惡形惡相,我覺得比較似社團中人,沒有專業的感覺,有點令人卻步。

在加拿大,也是有兩間大型的全國性連鎖藥房,他們也大得驚人,像超級市場多過似藥房,事實上他們也兼賣糧食。但他們的藥物部門是依足規格,那些普通的感冒止痛藥物,大家可以在架上自取,而處方藥物便收藏嚴密,一定要有醫生處方,才可以購買。而每一間藥房必然有註冊藥劑師坐鎮,一身白袍再加上職員證,沒有藥劑師便絕不能出售甚至處理受規管的藥物。加拿大是「醫」「藥」分家的,醫生負責把症開藥,這部分是由省政府負責費用;病人拿著處方到藥房買藥,由自己負費。理論上,醫生不會因藥廠提供利益,而向病人開岀不須要的藥品。病人也一定到藥房購買藥物,而藥劑師便是把關人,與到一些有疑問的事,可以跟醫生直接確認,他們的責任和病人的關係,跟醫生同樣重要。

但在香港,明顯地沒有這樣分家,醫生都直接開藥,藥物費用也是醫生的收入來源。而藥房一般也不見藥劑師,自己也沒有在藥房購買處方藥物,所以不肯定這處藥房如何處理處方藥物,但藥物界從來有正版和仿製版,正如去年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便提過這種情況,利潤非常可觀,因為,在此前提下,很難令人相信,完全沒有走法律漏洞的事情出現。

而這些所謂獨立藥房,通常不會給收據,你買多少件貨品,他們會依然「嘟」每件貨品,然後告訴你共多少錢,大部分現金交易。如果要收據,例如工人姐姐,通常是人手寫一張共銀多少,不會詳列各項貨品。但在連鎖藥房,只買一排香口膠,也會給你一張詳細收據。當然,他們會說這個制度已運作經年,是持之有效。

但這種模式,管理系統,營運狀況,全現金交易,實在令人有太多聯想的空間。我還想一問,香港有沒有人讀藥劑學呢?那些藥劑師可以在那裡工作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