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中餐西餐與移不移民

已經是甚麽年代,還以為外國一定只有西餐,吃不到中餐?

中國導演馮小剛疑似「潤」到美國,引起國內小粉紅熱烈討論。馮導演要出來解畫,只是陪女兒入讀大學,適應生活。他更特別強調,他不會移民,因為吃不了西餐(吃不慣西餐)云云!

如此擺設之下,這些算是中餐還是西餐?

Photo by Hanxiao on Unsplash

世界上真的有些人比較容易呃?而家乜嘢年代,去到外國只能食西餐,日日捱薯仔?

例如這位導演講,他自八月已到了美國,幫忙打點女兒的生活外,也傾談一些合作可能,亦學些新的電影技巧等等。如今已是十一月,那這三個月來,天天要吃西餐,真的太可憐了!他的老婆跟他一起,加上女兒,還買了住宅,一家人在家也是煮西餐?

那些未踏足過歐美國家的人請聽清楚,在那些大城市地方,永遠有一條唐人街,民以食為天,各種跟吃的週邊產品幾乎應有盡有,配合各種肉類蔬菜,每餐弄一個三餸一湯,甚至各種京菜川菜廣東菜,都話咁易。如果懶得煮,出街食一樣大量選擇,再加上韓國菜,日本菜,泰國菜等等,你一年到晚都唔食西餐,係毫無難度。除非你走去幫襯嗰啲老華僑開啲乜嘢「雜碎」餐廳,話就係中國菜,但係係比鬼佬食嘅,我哋唔會吼,佢哋應該算係西餐,重係難食嘅西餐。如果真係日日要食呢種西餐,咁真係要諗過度過至好移民。

不是說小孩才需要選擇,我兩樣都要!

今日是地球村的概念,任何一個所謂大都會城市,幾乎都包羅萬有,各種國家的傳統美食,大致可以隨時吃到,紐約如是,北京如是,倫敦如是,還有不少是全球連鎖店,大部分人也認識。導演住在中國時,難道也故意迴避西餐嗎?我們這一輩,小孩時候真的大多是每天中餐,即使所謂茶餐廳,那些腿蛋治,湯意粉,奶油多之類,也未必算西餐,後來更有個名稱為「豉油西餐」。

到1975年麥當勞在香港開第一間分店,美式快餐文化登陸,也演變出港式快餐,一些小店也會做自己的漢堡包,我們差不多是第一代接觸的人,我們的老一輩是完全抗拒這些所謂「西餐」,一來不對胃口,二來不知其來龍去脈。很多年後,我父親才跟我們去一嚐漢堡包的滋味,吃完之後也沒有太差的評語,再後來出國旅行,也跟我們一起試其他地方的菜式。人一世物一世,乜都試吓嘛。真係估唔到今日重有人用中餐西餐嚟表示自己愛國,真係令人黯然。

另外講到留學,而家真係好多直升機家長去陪讀,特別嗰啲自己當年有出去留學嘅,以識途老馬自居,由頭到尾安排好哂,重要去陪讀半年起碼。頂!入得大學,冇廿歲都十八、九啦,重唔識自己照顧自己?我哋當年乜嘢都自己攪掂,由搵學校(通常諗住去邊度讀就搵已經去咗嗰度嘅同學師兄弟查詢),申請,滙錢,收咗我之後去申請簽證,填表,影印之類,佢要父母入息證明,又自己打封信去銀行攪,一切順利嘅,再去買機票,然後執行李,買需要嘅日用品,電器要記得買110W。最後要攪張滙票,就係未來一年嘅生活費,再兌換一些加幣現金隨身。

而去到之後,有同學接應,先住在他們的地方,再找居所,如果沒有傢俬的,還要張羅,通常都係接收有些離開的學生的舊物,之後日常生活用品再慢慢添置。現在回想起來,真有點不可思議。不過,是否真的很難呢?我知道有些商業機構便提供一條龍服務,由找學校到申請所有事宜,然後安排另一邊的住宿,甚至照顧,小朋友全程翹埋雙手,飯來張口,完全無需憂慮甚麼,這其實是進步還是退步?

以前機票貴,好多時一去兩三年才回來一次,有些更等大學畢業之後,真是一別數載。而家啲留學生,半年就返嚟一次,重已經講到自己好慘咁。而以前長途電話費用高昂,只在過年才通一次話,事先要約定時間,全家人齊集等候,是一等大事。看着秒針跳動,千言萬語,只化作淚千行。如今網絡四通八達,各種程式可用,甚至視像通話,有聲有畫,而且所費無幾。於是,很隨意便講兩句,煮排骨落幾多鹽呀,喂,水滾啦,下次再傾啦。

真的,時代真的不同了,但我們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