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83《史記》卷二十九〈河渠書〉01:不管上天是否保佑我,人間事我自己來!

不管上天是否保佑我,人間事我自己來!

──────────原文──────────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河菑衍溢,害中國也尤甚。唯是為務。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雒汭,至于大邳。於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勃海。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翻譯──────────

《夏書》記載:禹治理洪水十三年,期間即使路過家門口也不進門看望親人。行陸路時乘車,水路乘船,泥路乘橇,山路坐轎,走遍了所有地方。從而劃分了九州邊界,順著山勢地形,疏浚淤積的河道,根據土地的肥瘠蘭決定各地的貢賦等級。他開通九州的道路,修築九州湖泊的堤防,測量九州的山土。然而黃河的氾濫成災,造成中原地區很大的危害。於是把治理黃河視為當務之急。所以疏導黃河河水從「積石山」經過「龍門」,南行到「華陰縣」,東下經「砥柱山」和「孟津」、「雒汭」,到達「大邳山」。此時,禹認為黃河從地勢高的地方流下來,水流湍急,難以在平地上流過,所以才會多次造成水災,於是將黃河分流成二條河以便疏導黃河水勢。並引水北行,讓黃河從地勢較高的地區流過,接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把黃河分流成九條河,後來又匯合在一起,稱為「逆河」,再流入「勃海」。九州河川都已疏通,九州大澤已經劃分,華夏諸國從此平安無事,其功績讓夏、商、周三代受益不絕。

─────────解說與心得─────────

結束了關於祭祀的〈封禪書〉後,司馬遷撰寫的下一卷為〈河渠書〉。如果順著上一卷的內容看下來,心中多少會萌生一個想法:與其像漢武帝那樣汲汲於祭祀,為了得到仙藥而討好蓬萊島上的神仙,還不如像大禹這樣,摩頂放踵地為天下蒼生實實在在地做點事。如果想得權謀一點,或許這裡也是司馬遷又用批評漢武帝的地方,但罵人總是不帶髒字,用對照方式來讚揚與批評,司馬遷在這點上真的非常厲害。

其次,關於為何中國這塊土地始終會走向「統一」?歷來的說法中,「治水」需求也是原因之一。由於治理黃河這件事,非得由統一的政權來統籌才行,這或許就是這裡「分久必合」的地理因素。

不過,距離司馬遷也有將近兩千年之久的大禹,真的曾經走遍各地,甚至還開闢新河道來紓解黃河水患?關於這點,在沒有證據證明是假的之前,我想還是相信司馬遷的記錄吧!畢竟,過度地疑古並非好事。至少在2016年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的「高德」教授就曾發表過相關報導,證明了大禹治水的可能。相關報導請參看:https://host.cc.ntu.edu.tw/sec/schinfo/epaper/article.asp?num=1273&sn=14585

只不過,相較之下,關於天下被分為「九州」,大禹還開闢了「九道」、「九澤」、「九山」、「九河」、「九川」等如此整齊的數字,反而讓人感到懷疑。有學者就認為:遠古的歷史越是整齊,就越是可疑。就像是傳說中的「五帝」的另一種說法是:東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這應該就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因此,我也覺得九州這種劃分,應該是後人的想像與附會而已。以大禹所處的時代來看,實在應該沒有閒暇功夫去把大地如此完美地分成「九州」、「九道」、「九澤」、「九山」、「九河」、「九川」等才對。

但無論如何,只要治好黃河水患,人們必能安居樂業。那麼,關於河渠還有那些事情可以說明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