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82《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39:每一代的任務就是把上一代的事情告訴下一代

每一代的任務就是把上一代的事情告訴下一代

──────────原文──────────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覽焉。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翻譯──────────

太史公說:我跟隨皇上出巡,祭祀天地諸神和名山大川,還參與了封禪典禮。進入「壽宮」陪祭聽到了祝辭,考究並觀察方士與祠官們的意圖,於是回來後依次論述自古以來祭祀鬼神的事,把它們的形式與內容都記載下來。讓後世君子,得以觀覽。至於祭祀中關于俎豆、珪幣等禮器、祭品的詳細規定,獻享酬神的禮儀,則由主管機構保存著。

─────────解說與心得─────────

從6月15日開始讀〈封禪書〉至今日(9月26日)為止,我竟然花了103天才讀完。扣除一兩個多月的公務繁忙之外,中間一度中斷閱讀的原因,其實真的是因為這段內容有點枯燥。特別是當這麼神聖的封禪儀式,竟然變成漢武帝想求仙的認證時,更是讀起來沒有什麼興致。畢竟,以今日科學發達的角度來看,肉體上的「長生不死」是不可能實現的,海外仙人更是是無稽之談。因此,閱讀這一卷與祭祀有關的內容,心態上總是會不斷萌生「古人很迷信」的想法。

但其實古人真的就是這麼迷信嗎?

我想,讀歷史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在於「還原過去」,而不是用今日的思維去批判過去。古人沒有科學知識的背景,但古人跟我們一樣對大自然很感興趣,因此他們才會用他們的邏輯去解釋這個世界。我們不應該用今日的看似進步的想法去恥笑過去,而是該試著理解他們之所以會這麼想的原因。

對古人來說,大自然是捉摸不定的。「風調雨順」這四個字,看似簡單,但其實卻蘊含著古代以農立國下最高期望。

畢竟,只要風雨出現的時機不對,換來的就是糧食短缺與人員的傷亡。

對此,古代中國雖然沒有創造出一個開天闢地的「造物主」,但仍以抽象的「上天」來代替。如此一來,統治人間的君王雖然有個政治上的稱號「皇帝」,但他其實也有個「宗教上」的稱號,也就是「天子」。也因此,如何讓上天承認你的合法地位,真的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這就好像是中古歐洲的皇帝得得到教宗的加冕一樣。換言之,如此大費周章的封禪儀式,就不僅僅是個祭祀活動,而是證明自己以獲得上天認證的最佳手段。

即使以司馬遷的角度來思考,也很難跳脫這個框架,所以無須期待司馬遷會對封禪儀式的迷信提出質疑。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封禪就是太平盛世的象徵。頂多只是漢武帝加上了求仙這個目的,讓這件神聖的儀式蒙上了一層陰影而已。

依稀記得求學時曾有數學老師告訴我祭祀的重要,無關迷信與否,該老師告訴我說:至少祭祀可以讓人謙虛,而不至於太過自大。因此,關於〈封禪書〉裡提到的「封天」與「禪地」,不應該用迷信去解釋才對。

最後,以司馬遷父子的經歷來看,身為史官的他們最希望的就是「把漢武帝自創的這套封禪儀式」記錄下來,不要讓下一代又因為缺乏資料,而得重新思考如何祭祀。換言之,如果每一代人都能好好把上一代交給我們的文化資產盡可能地完成交給下一代,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傳遞下去,人類文明一定會越來越好的。如果總是因為戰爭或任何意外,導致無法將上一代的文化資產交給下一代,人類文明將會裹足不前的。

拜今日網路科技的發達,如今的我們很容易紀錄且保存資料,我們真該好好利用這項優勢,讓人類文明更加進步才是。

終於結束了〈封禪書〉的內容了,接下來我們來繼續閱讀下一卷〈河渠書〉,來看看對古人來說也很重要的大事──治水吧!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反思。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