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婷

@danicafung

行業鬥爛價日踩廿個鐘 中港司機:我都係計時炸彈

近日香港大埔發生兩死、八傷的奪命車禍,聞者大罵該名的士司機不負責,魯莽駕駛;司機留院未能出庭作證,無人能確實車禍經過和成因。熟悉的畫面讓我憶起三年前的大欖奪命車禍,我拜訪了三位職業司機,發現悲劇背後匿藏了行業的辛酸和久久未能實施的「法定最高駕車工時」。這是一篇有關香港職業司機的報道。

【我的聾孩兒3】美女教師一口流利廣東話 原來係童年噩夢

有人相信,手語是聾童不可缺少的語言; 亦有人指,口語才令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為了融入大眾,聾童付出了整個童年。「我記得由早到晚都練習,要發音正確才可以開電視。」天生深度聽障的劉曉彤Toby經歷過口語和手語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主流學校讀唇、被同學笑「黐脷筋」,童年盡是自卑孤獨;直至成為手語雙語中學的老師,看著聾童和健聽同學打成一片,她體會真正的共融教育不是聾童單方面學口語,而是全校亦嘗試接觸手語。

【我的聾孩兒2】 黃金時間盡用小孩聽力 母辭職陪子練發

坊間有一種說法──聾不是啞,聾人都可以像正常人般說話。「這裡重視純口語說話,在我們中心畢業的小朋友都不懂手語。」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總幹事龐劉湘文女士說。聽不到,如何學說話?「就用他最困難的方法,用聽覺開始。」龐校長認為聽力可以靠不斷鍛鍊而改善,聾人並不需要學手語。到底,奪走行動不便人士的拐杖,他是否就能學會走路?聾童學懂說話後,就代表成功融入健聽的世界嗎?

【我的聾孩兒1】四歲開腦 聾校拒收被逼聽書 媽媽論盡育兒荒謬事

生為聾人,童年的光陰註定比一般人少:接受聽力檢查、配帶助聽器、一次又一次的開腦手術、言語治療……幸運的,可以恢復部分聽力,過著普通小朋友的童年;否則,你註定要拼命學讀唇和「聽書」,在融合教育下掙扎求存。「是否聾人就要低學歷?是否聾人就不可以得到平等的待遇?究竟我們這班家長可以做甚麼?」三位聾人媽媽問。

【佢都係藝術家3】狂迷ViuTV 女畫家將節目變油畫

「夜曲13、糕下立見,96台ViuTV呀!」敏敏(陳詩敏)一邊說,一邊用藍、黃、紅色顏料繪畫電視節目標題。敏敏今年34歲,患有輕度智障和自閉症。教她畫畫的王Sir (王建衡) 提起她的作品,也暗自讚嘆:「我冇諗過一個藝術家嘅主題可以係ViuTV,而且出嚟又真係幾吸引。」

【筆者扎記】當我們正要失去「香港」,淺談「無力」與「希望」

我在這條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個在街上走着的人舉目所見的一樣普通,說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也不值得記載下來。但是,佛說:「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那一雙雙與我扼過的手,那一朵朵與我交換過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對話,我如何能夠將風吹拂過衣裙似的,把這些人淡淡的摧吹散,漠然地忘記?— 節錄自《撒哈拉歲月》

【佢都係藝術家2】參考大學課程 為智障人士而設的「藝術系」

班房裡不時傳出掌聲、笑聲和塑膠彩的氣味。每當同學踏進這305號課室,「中度智障」、「嚴重智障」、「自閉症」等標籤便自然脫落,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學生。這是一個參考大學藝術系時間表,以「不同能力」人士為對象的「愛不同藝術」基礎藝術課程。

【佢都係藝術家1】24小時生活被安排 繪畫讓智障者嘗自由

七時起床、八時早餐、十時肌肉訓練、下午兩時興趣班、六時再吃飯……旭暉十九年來也是這樣生活。住在智障人士宿舍,他每天最大的抉擇是「午餐A」或「午餐B」,其他生活細節都按著千篇一律的時間表。直至遇上一個藝術課程,他透過選顏色、擇線條,找到一份表達自己的自由。

用一年拍四分鐘影片 縮時攝影師盼為港爭光

「到死個日,都係會揸住部相機,我諗唔到有其他野。」36歲才接觸攝影,張德俊 (Patrick) 笑言自己是人到中年才追夢。去年,他走遍港九新界的街市、屋邨、廟宇,以極耗時的Hyperlapse (高動態縮時攝影) 技術,拍成名為《Homeland》的四分鐘短片,作品更入圍葡萄牙、瑞士和柏林國際短片節;他希望這條主打本地景色的作品最終能夠為港爭光。

直闖兇殺案現場聽吓死人有咩想講?

「能夠有機會去經歷他人的死亡,我覺得像是中了金多寶一樣!」陳可樂興奮地說。這位二十八歲青年不視死亡為終結,反而相信逝者有話兒,於是舉辦另類導賞團遊走兇案現場,透過無名死者的故事讓人反思生命。

前《蘋果日報》記者的種子苗

/蘋果被埋葬在泥裏,種子卻長成滿樹更大更美的蘋果樹。/ 截錄自2021年6月24日《蘋果日報》中〈給香港人的告別書〉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