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小故事

飲食小故事

呂嘉俊

飲食小故事

飲食小故事

6 篇文章
更新

工人姐姐是香港人的良師

試想一下,工人姐姐上班不用逼車,基本上每天 WFH,她們毋須見同事、沒辦公室政治、減省了多餘的車費和人事關係、可專心完成工作。

千萬別去非洲找非洲雞

至於非洲雞,百分百出自澳門,不見於非洲及葡萄牙。據說是當年一位華籍廚師在澳門一家酒店內,見有非洲廚師做安哥拉雞,將雞烤得乾脆後加辣椒粉同吃,但因華人不愛吃太乾的雞肉,廚師想到不如弄個醬汁,便用馬六甲的椰漿、印度果亞的香料,做成醬汁豐盈的非洲雞,自此風行澳門。

在「劏房」煮團年飯

然後我想起近年香港新樓盤的廚房,認真難為了巧婦,眾所周知,新推出的樓盤,地產商為減省空間,往往在廚房開刀,「劏」成小小的開放式廚房,於是 200 尺的居住空間,可有工作平台,卻容不下一個完整的廚房。

Molecular Gastronomy(分子美食學)不用來嚇人

曾經成為全球話題的分子料理,隨著 El Bulli 餐廳停業,一下子沒落,留下不少評論,大部分傾向負面,都說這是噱頭而不是廚藝,最市井的說法是:「都唔知食緊啲乜!」 我們很易被分子料理的外表誤導,忽略其內在精神。

獨裁政權最怕分子料理?

到佛朗哥倒台過世,西班牙政治上迎來曙光,西班牙人的創意終於得到解放,由足球到烹飪,從音樂至繪畫,通通爆發出新思維。1976 年,法國名廚 Paul Bocuse 到馬德里演講,當時 34 歲的 Juan Mari Arzak 深受感動,會後更要求到廚神的餐廳學藝,Juan Mar…

如果世上沒筷子

一雙筷子,可連結到從前的世界,窺探到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更是了解前人生活的一件信物。難怪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 Empire of Signs 中,也對筷子推崇備至:「使用筷子,食物不再是受蹂躪的獵物,而是被平和傳送的物質。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