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Red

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於生活中

馬特光頭誌,馬路之所見!

就用這日誌結束這星期~

馬路,為何叫馬路?


顧名思義,起初是專門讓馬行走的,所以那時便有了「馬路」的代稱。


另一說取自網路:

起源於18世紀末的英國,因工業革命創造新的運輸工具,工程師約翰馬卡丹(John McAdam)革新陸面交通所需的道路設計,後人為緬懷他,稱新一代的路面為「馬路」。


再開始記錄之前,就先來這個冷知識。



狀況一、日曜日

開車在路上,綠燈右轉,剛好路人要過馬路,我這向綠燈右轉沒問題,行人綠燈過馬路也沒問題。

不過,我停下車等他,嗯嗯,他邊走邊看手機,紅燈了,後面車子一直按喇叭...哇咧#$&π÷×*


狀況二、火曜日

走路在路邊,車子紅燈了,可以過馬路,突然一部右轉車駛來,駕駛看了我一眼,眼神帶點殺氣,按了一下喇叭。

我跟他點頭示意,快速跑過...當下駕駛殺氣沒了(殺氣不是因為我光頭原因而消失!)


狀況三、金曜日

習慣在馬路上路跑,有人行道會跑在人行道上,沒人行道就跑馬路邊,此時一台機車從旁而過,前面跑友跑在白線上,迎來了「跑步也要顧生命吧!」

我,速度不快,基本都在白線或紅線內,所以我知道罵聲應該不是針對我,可是,我跑在路上,好像也不對...


角色不同,在馬路上的思考也不同。


我22歲大學畢業就考上汽車駕照,但是完全沒有上路經驗,直到24歲,我的上路經驗是在南非,那時已經24歲了。南非又是右駕,家父在我開車上路那天,他在副駕駛座位上,只跟我說一點:「遇到斑馬線一定要停車。」


後面又加重語氣說:「沒人在斑馬線上也要停!


那時覺得這政策真的對行人很友善。



最近

台灣,被國際媒體命名為:行人地獄。

車子右轉時沒禮讓行人,又或是遇到沒號誌的斑馬線,駕駛通常不會主動禮讓直接呼嘯而過。


小時候教育,過馬路一定要注意來車,快速通過,那上面狀況一??


馬路之所見,每個用路人都站在自己角度看,行人、駕駛、跑者角色不同,反應也跟著不同。


我的感想,彼此之間的體諒才是政策的重點,禮讓行人的確是用車駕駛所忽略,可是被禮讓的行人也需感恩,別因為政府政策,過馬路沒有以前的積極,看手機、慢行...等不適宜行為出現在馬路上!!


這星期所寫第二篇,呵呵,帳戶沒瑯,當然要寫寫字賺賺亢,就讓這光頭誌,結束這一個星期^_^


過馬路,不論是何種角色?都得多一分小心才是!


彩蛋,是這星期跳出的臉書回憶:

在十八年前,我跟當兵時的輔導長、和某大學教官還有妹婿組成這個路跑隊,隊名是「金 失 腿」

記得參加某次路跑,很多跑友問,這個隊名的意思是

不解?

看官們覺得呢?







謝謝收看^_^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一星期只寫一篇,也是我的記錄了^_^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