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讀不食子|走出「迷霧」滋養自己的童年創傷
【這篇文章不僅僅希望討論童年創傷、育兒及成長教育,也希望給在relationship中掙扎的任何人看清迷霧的機會】
Corey給我的啟發
大概幾個星期以前,Janet Lansberry在播客中請來Elisabeth Corey做了一期節目,叫做Getting Real With How We Feel,專門講給需要面對童年創傷的家長們聽。嘉賓Elisabeth Corey自己在童年的時期經歷了非常殘忍的對待,包括但不限於人口販賣、虐待、忽視等等⋯⋯長期在童年經受虐待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多會伴有複雜性創傷後遺症(CPTSD),Corey也不例外。為了在虐待中生存下來,兒童往往會將自己的表達和感受完全關閉,或者麻木自我從而讓自己無法感受到痛苦,這樣才能繼續生存下去。這種麻木後的感受並不是就不存在了,相反,它們依舊被我們的身體當作記憶儲存著。Corey是直到自己有了小孩之後,小孩哭的時候她才意識到,小孩的很多反應讓她感受到應激(triggered),讓她瞬間想起自己童年被虐待的情形。此時,正確地給予孩子回應是很難的,但幸運的是,正是這樣的經歷讓Corey開始向內探索,開始探求自己曾經的童年創傷,並在育兒中一邊療癒自己的童年創傷,一邊將這變成自己的passion,來幫助同樣背負著童年創傷的父母們如何去面對,如何育兒。
我當時聽Corey說的時候,似懂非懂,因為她並沒有特別舉例說明哪種孩子們的行為會應激到她,再者,我也總在想,什麼樣的童年會要經歷人口販賣啊,就沒有深究。可是,今天的一件事讓我再次想起Corey在播客中的話。事情很簡單,就是寶貝的午覺睡很晚,所以起來已經晚上7點半了。從起床開始,寶貝就一直在哭嚎,就是沒有眼淚嚎叫的那種,聲音持續時間很長,在吃飽喝足以後也沒有改觀。這個哭嚎的聲音很特別,我一聽就渾身感覺不舒服,立即有一種想要向他大吼的衝動。說是衝動,真的是衝動,就在嗓子眼,馬上要喊出來。因為這聲音簡直讓我坐立難安。忽然,我的腦海中出現了我媽的聲音,是在衝著我怒吼,「哭什麼哭,嚎什麼嚎!」跟我想要吼寶貝的話一字不差,如出一轍。我按捺著這衝動,明白了原來是寶貝的哭嚎聲因為跟我小時候一樣(小孩都差不多有過這樣的哭嚎),所以trigger了我塵封的記憶,其實,我的身體和頭腦一直記得我母親是怎樣對待我的,只不過在幾十年的指鹿為馬中被埋的越來越深罷了。我想起了Corey說的,原來就是這種感受。我不知道怎麼回應,有三種情感湧入——害怕(Fear)、憤怒(Anger)、悲傷(Sadness)。我知道這是因為我在體會自己童年時的感受了。(🫂童年的我。)我嘗試心理醫生給我支的招——跟寶貝玩跺腳的遊戲(其實是尋找方法把情緒釋放出去)對我倒是湊效了,寶貝沒怎麼理我😂之後,我又嘗試了記日記,有所幫助,但是trigger實在很大,我依舊坐立難安。
我不想讓自己的創傷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傳到寶貝的身上,作為母親,我要做的是保護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我的父母沒有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可以。因為沒有耳濡目染過怎樣保護自己的孩子,在育兒過程中就已經感覺到力不從心,母親的消極影響依舊很powerful,總是折騰著我的頭腦和感受,不過,我所慶幸的是,通過我自己的努力,我已經能夠及時發現自己在情緒上受到困擾的原因並嘗試尋找方法疏導情緒(因為我知道想讓寶寶閉嘴不發出那樣的聲音是我自己不想面對那聲音激起的童年創傷感受,我不想去感受)。我能夠在更多的時間裡練習。另外,我想重複四句話,這也是我在即將介紹的這本書中覺得無比重要的信息——
I WAS NOT going to let what happened to me end my life. I WAS NOT going to let what happened to me ruin my life. I WAS going to take what happened to me and use it towards my highest and greatest good. I WAS going to take what happened to me and use it towards my highest and greatest good and highest and greatest good for others.
走出「FOG」,才能「虎讀不食子」
這本書,題目叫做「走出迷霧」,作者Dana Morningnstar。為什麼是「FOG」呢,這個我之前的一篇書評中有提到過,FOG是Fear(恐懼)、Obligation(人情債的責任)、Guilt(負罪感)的合寫。FOG是任何情感勒索、情緒操控大師最喜歡玩的招數。通過恐懼、人與人之間的義務、負罪感而將一個長期被情感勒索的受害人持續控制起來一直屢試不爽。身處其中的受害人多會感到迷惑,彷彿身處迷霧之中,就是感覺不對,但是因為操控者總會成功將矛頭指向受害人,受害人才會迷惑,長期以為是自己的錯。
Dana的這本書就是告訴處於這種「關係」中的受害者怎樣識破伎倆,走出迷霧。這其中的「關係」包括但不限於親密的男女關係,也可以是父母跟子女的關係、工作關係等等。Dana強調,特別是童年受到虐待的人,會在成年誤以為情感或言語虐待就等同於愛,因為這是兒時成長中所熟悉的畫面。熟悉感是很難從個人經歷中將其影響降下來的事情。
書中講到斯德哥爾摩症和trauma bond,很多人受盡父母的凌辱卻不忍離開,Dana和眾多心理學醫生都將此歸為「可怕的希望」,施虐者知道只要受害者心懷希望,哪怕是一點點能夠終究變好的希望,他們就可以繼續施虐下去。
斯德哥爾摩症是在斯德哥爾摩的一次銀行搶劫劫持人質時候研究人員發現的症狀。劫匪劫持了人質,告訴人質們「我要把你們都殺死,不過在殺死你們之前,我會讓你們一醉方休,這樣也死得痛快些。」就這麼一句話「足夠」讓人質獲救後接受採訪時替劫匪說話「劫匪是很善良的,他為了不讓我們死得痛苦,承諾讓我們喝醉再殺了我們。」研究人員發現,這症狀跟很多被囚禁的獲救人員的症狀類似,都想盡一切辦法來為施害者辯解。這也讓受害人很難離開施害者的魔掌。
在這樣的原生家庭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多分不清什麼樣的行為已經構成了虐待,因為為了生存下去,兒時的他們早就把虐待邏輯自洽成了「為我好」,也算是大腦保護我們的一種方式。因此,Dana在書中指出的針對什麼樣的行為是虐待很重要。這個定義並不是心理學或者哪裡的官方定義,但直白地說出了精髓——
Abusive behaviour is any behaviour that is designed to get and keep power and control over someone. 59
虐待行為有7個類型:言語、情感、心理、精神、性、財務及身體虐待。很多那些所謂的「不留傷痕」的虐待行為其實更可怖的駐在我們心裡、腦海裡,因為說不清道不明也沒有身體上的證據,才更具有殺傷性。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好多人,面對原生家庭的虐待行為第一想法都是「這是虐待嗎?」好像只要頭上有屋頂,腹中有飯食就怎麼都不算是虐待了。
控制受害者的辦法還有一個,就是「inappropriate guilt」,意思是當你沒有做錯任何事的時候,如果也感受到有負罪感,那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被操控了。常常,受害者們被這種負罪感牢牢困住,無法脫身,無論是因為施害者是家庭成員、年邁父母還是怎樣,受害者覺得自己雖然受到情感虐待,但依舊有義務照拂他們,當然,這一點一定是被施虐者利用的,他們最依賴的就是受害者的同理心、共情心,這樣在他們不改變的情況下一再做出虐待的行為。
虐待就是虐待,toxic就是toxic,如果沒有從自己的行為上有所改變,受害者應該在有條件時遠離,無條件時就劃清邊界。這,都是為了自己的療傷。
如果自己內心的傷痛沒有得到關注和滋養,面對triggering的事件、行為,我們是很難做出好的回應的。
瓜子臉的痛
都說在自戀型人格特徵父母陰影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death by a thousand paper cut,其實我看來是說得太輕描淡寫了,應該是凌遲!每一句凌辱看似不大的事,不過是在皮膚上割下的一道,日積月累幾十年下來,你遍體鱗傷,體無完膚,談何「完整的自我」啊!
我懷孕晚期肚子非常大,沒有辦法平躺著睡覺,才發現原來自己在側臥的時候是無法入睡的。幾次反覆下來,記起兒時母親對我惡狠狠的怒吼。後來寶貝出生,也是喜歡睡覺的小傢伙,我才發現,小寶寶們長大些也喜歡側臥睡覺,母親對我兒時的怒吼也越來越清晰——我小時候很喜歡側著睡覺,每次側著睡下,母親看到了都會過來叫喊「又側著睡,把你那臉都睡成刀條臉了!平躺著睡!」我就在這樣一次次的怒吼下不再能夠側著睡覺,只能平躺入睡。
母親不喜歡瓜子臉的我,她喜歡大餅臉,她在我面前誇表弟是「大餅臉」,讓她很喜歡,讓我從小覺得自己是醜的、丟人的。為了讓我成為大餅臉,自然我的睡姿是不對的。現在,看著自己面前睡覺的寶貝,忽然我的身體好像再次經歷了那些怒吼,在嘗試著告訴我,你是因為什麼原因而不能側臥入睡的。這種realization的感覺非常不好,很憋屈,似乎是身體被困在了幾十年前的一個場景中,出不來,等到自己能夠轉念去想當時並不是自己不對的時候,才知道已經過了幾十年了。
後來反思,之前的例子也是,我為什麼desperately想讓嚎叫的寶貝閉嘴?我在reject什麼?其實,我在reject那個受傷的小我,她依舊在我的心中等待著那份她期待已久的來自父母的愛。這份愛現在我可以給回她,只是永遠彌補不了缺失、失能的父母。我不想因為自己不想經歷受傷的我就讓寶貝閉嘴。我發現,如果我放下手裡在做的事情,立即迎向寶貝,跟他玩一會兒,他會好一點☺️我也會變得好起來。因為我看到自己行為的改觀,能夠用自己成熟的面對來消解強加在我身上的創傷,也不讓這樣的創傷代代相傳。
Dana的一句話我很喜歡,她說「Life is not about fairness, life is about growth.」人生從來都不是公平的,人生關乎成長。我以前認為人生是公平的,那麼你所受到的虐待就一定有你的錯在先。這本就是錯的。
在育兒過程中,沒有一帆風順,我是在跟他一起再長大一次。我能夠在成長中反思、滋養自己、療癒,相反,abuser只會去找下一個target。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