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jan

能量守恒:烦恼只能转移和转化不能创生和消灭

能量守恒:烦恼只能转移和转化不能创生和消灭


贪嗔痴是很好的养料,烦恼无明是很好的养料,智慧的人利用这些养料滋养菩提,犹如利用污泥滋养莲花,或者这些养料本身就是菩提的一部分,所以说烦恼即菩提。没有觉察到这一辩证关系的行者,往往试图和贪嗔痴对抗,和各种烦恼对抗。转化烦恼而不是对抗烦恼,这是智慧与否的分野所在。姑且不论贪嗔痴,我们以最猛利的烦恼男女情欲解说,道教采用一气化三清的升华转化法,佛教火头金刚采用“燃淫欲薪成智慧火”的转化之法,而那些试图对抗克制这一烦恼的人,往往大多失败,因为你不可能对抗能量的做功效果,除非你转化成另一种功效。(吉祥果2022.03.23)


而且我们很残酷地讲,在阿罗汉都不能清除烦恼习气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愚蠢地相信此生拥有清除贪嗔痴的能力,我们只是为它打造一个烦恼转化升华的机制,至于它能转化多少就顺其自然。至于“我执”,则宁执有我如须弥山,不执“无我”而堕空慢,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根基的行者而言,打断“我执”等同于打断“道之进阶”,而不仅仅只是打断烦恼,也同步打断了“趋向菩提”的动力,甚至是打断了菩提心和四无量心的动力,而且切割了烦恼和菩提之间的转化管道,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些。我们绝大多数时候听到的开示 ,有些是没有领悟者故作领悟的伪装,有些是偏执一端的矫情。对不起啊,可能大家觉得这女的领悟很深,而确实我个人不以为然。(吉祥果2022.03.23)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蕴含的神秘力量溯源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和《那拉提的养蜂女》,是近两年流行乐坛的两首热曲。其中《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用歌词表达一个具体的伤情故事:“新娘结婚了,新郎不是我。”而且作品将所有的故事元素,全面具体化为西域风情之新疆背景:可可托海、伊利、驼铃声、牧羊人、雪山、戈壁、毡房等等。此外,这首歌的原唱配乐,应该使用的是典型的新疆民族乐器“冬不拉”,以至于配乐一响,立即就将你带入新疆氛围。而《那拉提的养蜂女》,据说是一位援疆干部写作的,歌词包括了可可托海、伊利、杏花沟、那拉题、马奶酒等新疆元素背景,而这居然是伊利宣传部门主导的一次对《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的“情感回应”,不得不说伊利的干部们宣传伊利的手法,比内地一些地方还要高明一些。这告诉我们一个基本智慧:一切功夫,都在诗外!不必非要赤裸裸地功利主义地宣传一个地方如何优越,各地文宣部门不如跳出功利主义要素,借用一些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元素或者文化元素,可能会收到更加事半功倍的文宣效果。此外,我还想讲的是,一个具足所有具体要素和具体事件背景的情感故事,比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抽象化的大轮廓化的创作意境,更容易令人代入接近真实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鸣,从而促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佛教徒还可以回忆一下,释迦摩尼的佛典中,经常使用这种让一一圣者讲述各自“宿世现在具体背景下之本生因缘”的手法,来阐释教理并启发大众。由此可见,用具体故事背景的具体情节来打动和启发他人的手法,释迦摩尼也经常使用,可见这是一个足够智慧的高明手法。因此,很多文艺创作者,则应该反思:是不是文艺作品把所有历史背景都架空,把所有地理背景都架空,把所有文化背景都架空,把所有现实要素都架空,都不需要有具体化的要素呈现,都把它模糊化抽象化,这样的作品更成功?恐怕不一定!我个人还能记得1991年,年幼的我第一次听到《丹顶鹤的故事》的时候,那种打动我的震撼力量,因为那也是一首以真实的拥有具体故事背景的素材创作的歌曲。此外,还有之后李娜的《嫂子颂》、韩红的《天亮了》等等作品均属此类。当所有的作品都拥有真实的、具体的故事背景时,那个作品一定是动人的,真实是自带神秘力量的。我个人对文艺创作有三个重要总结:真实的力量超越虚构的力量,具体的力量超越抽象的力量,细节的力量超越缺乏细节的力量!一句话总结就是:人类的审美往往是真实而可触摸的,即便是审美留白,那一片空白也是基于可触摸的虚化延伸。(吉祥果2022.03.31)

本主题由 吉祥果 于 2022-3-31 12:38 设置高亮

仁者!当知定有过去业,现在因缘,是故我言因烦恼生业,因业受报。仁者!当知一切众生有过去业,有现在因。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因缘。仁者!若说众生受苦受乐,定由过去本业因缘,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为王除怨,以是因缘多得财宝,因是财宝受现在乐。如是之人现作乐因,现受乐报。譬如有人杀王爱子,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如是之人现作苦因现受苦报。仁者!一切众生现在因于四大、时节、土地、人民,受苦受乐,是故我说一切众生不必尽因过去本业受苦乐也。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得解脱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脱。何以故?一切众生过去本业无始终故,是故我说修圣道时,是道能遮无始终业。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应得道。是故先当调伏其心,不调伏身,以是因缘,我经中说,斫伐此林,莫斫伐树。何以故?从林生怖,不从树生。欲调伏身,先当调心。心喻于林,身喻于树。

——《大般涅槃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