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fwind:「在座的各位都是资金盘」

觀察者 Denken
·
·
IPFS
·

本篇为《后缀》采访写作营C 组,访谈对象@leafwind是LikeCoin 区块链验证人,在马特市有连载《哩哩扣扣周报》,其中第12 期之后开始给予副标题,该期为「在座的各位都是资金盘」,从不同角度出发,希望让读者知道庞式骗局(资金盘)其实是光谱的概念,并存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此这次访谈将更深入谈谈leafwind 的各种观点。

过往的丰富经历

denkeni:你在马特市的自介是一名资料科学工程师,简单聊聊您是如何进入这一行?
leafwind:
我大学是资讯工程、研究所做的领域跟机器学习有关,所以第一份正式的业界工作刚好有幸能从资料科学开始(虽然在当年的环境也并不容易,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是否要进入「传统」大厂,像是竹科或台北的系统厂)。

denkeni:那么你是如何接触到区块链相关技术?
leafwind:
最早是从Matters 得知LikeCoin,但也断断续续接触了一两年,这中间并没有很密集的深入研究,顶多买一点点比特币当做尝试。直到2021 年买了一些SOL(Solana) 并且试着发了迷因币才算是有真正碰到币圈。

denkeni:那么你的未来职涯是否考虑过,往crypto 相关产业发展?
leafwind:
未来的事情很难说,我不排斥,但目前综合考量之下,还是资料工程/科学有比较多机会。

denkeni:你目前也是LikeCoin 节点验证人,是从何时开始?
leafwind:
详细日期忘记了,虽然不是创世节点,但也是蛮早就加入了。

denkeni:为何会想要当LikeCoin 验证人呢?

leafwind:当时其实也不太清楚,大概就是热情。我最早的工作是跟广告业比较有关,也做了一阵子的广告演算法,所以很清楚我们付给Facebook 这些公司注意力背后的代价。一直希望有一个方法,能够让比如Facebook 的赞能够打赏1 台币给别人,又不用太高的手续费,这样或许就有希望脱离广告的绑架。因此一看到区块链要做内容,就觉得这是很吸引我的地方。

当然现在LikeCoin 也不只是打赏,不过当时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加入的。

至于其它的原因,是当时一方面自己写文章拿到了一些LikeCoin 想要贡献给社群,另一方面觉得或许可以学到更多区块链底层的技术。


(注:LikeCoin 是基于Cosmos SDK 建设的区块链,属于Cosmos 生态系的一份子。)

denkeni:你对Cosmos 生态系似乎很感兴趣,甚至为此在Telegram 开了Cosmos TW 讨论群组。 Cosmos 生态系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是认同Cosmos Hub 开发团队的实力( 《哩哩扣扣周报》#15 )?

leafwind:自由且开放的设计带给工程师很多想像空间。不同于其他代币,这个SDK 是没有捕捉任何价值的,也就类似于开源生态,同时也赋予了所有使用这个架构的专案自主性。我对人性特别有兴趣,想知道在这样的生态下可以有什么「有趣」的社会实验,后来也证明了Cosmos 生态诞生了很多历史教科书等级的政治事件(虽然大部分都导致币价下跌)。

denkeni:那么你有接触过其他生态系吗(譬如Ethereum, Tezos 等)?

leafwind: ETH(Ethereum)则是碰比较多L2,还有跨链桥、swap 等基础设施,最近碰过的就是The Space 这个专案吧,花了不少MATIC gas 在上面。

有稍微碰一下XTZ(注:Tezos 区块链代币)。它背后有非常强大的社群,我对这种专注在收藏创作的风气持高度正面看法,只可惜资讯量太庞大,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创作产出,没有办法投入对应的时间去跟,最后就淡出了。

其实过去花最多心力的就是Solana,但是整体生态仍然是中心化为主,基础建设也对小专案非常不友善,很多东西都必须要从头自己做,真的是要有资金跟团队才适合投入心力。

「在座的各位都是资金盘」

denkeni:你在《哩哩扣扣周报》#12 以「在座的各位都是资金盘」为题来批判传统金融,这些想法与LikeCoin 几位核心成员看法相近。想知道是如何产生这些想法?

leafwind:第一个契机是在离开台湾之后,薪水从台币变成日币。以前,就算持有外汇也只是用来当做投资的「标的」,并非真的与多货币共存,但领了日币之后,被迫要法币多栖,台币本位的想法自然就会消失,看物价的思考方式也会大幅转变。

用个更夸张的比喻来说,就像是离开地球之后,才会开始计算重力、大气压力对生活的影响。当然我们很难在有生之年离开地球生活,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世界货币经济将会很快地影响每一个国家,打破多数人以本国法币为本的思考模式(除了使用美元的国家)。

第二个契机则是日币刚好在我到日本后就不断贬值。连世界第三大的经济体法币都可以在短期跌了两位数的百分点,就可以确定法币不是绝对的。相信土耳其、非洲、俄罗斯、欧洲等很多国家的人民对这一点也都有深刻体会,虽然很多的法币目前还算稳定,但我认为只是暂时,至于什么时候会大幅变动,则很难预测。

第三个契机则是接触加密货币之后。观察到缺乏监管的环境,不需要粉饰财报、不需要对投资人负责,这些都是缺点。但也因为如此,对像我这样的投资麻瓜来说,加密货币反而把很多传统金融的「糖衣」拿掉了,像我这样没有金融背景也没有投资经验的人,可以很轻易地看懂这些「丑陋」的手法,而理解了这些「游戏规则」之后再回去看传统金融,就发现其实是殊途同归,割韭菜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我自己的归纳是:任何能被用来投资的标的一定或多或少有庞式属性,重点是:

  1. 这个庞式够不够大,它能够活多久? (美元就是世界最大的)
  2. 我们加入的时候,是不是在这个庞式的早期? (你是准备领退休年金的,还是要继续缴三十年的?)
  3. 这个庞式能否持续吸引更多韭菜加入? (不管是国家强迫你加入,还是这个系统会骗很多人加入)

denkeni:即使美元量化宽松是量体最大的资金盘,它的价格波动仍然远低于加密货币,而在当代主流货币经济学中,仍肯定这作为调节国家经济的有效手段之一,日本的安倍经济学也采用了量化宽松政策。你如何评价这样的货币政策?

leafwind:同上,美元是最大的资金盘,再加上世界最大的拳头担保,所以能用在他身上的手段未必适用于其他法币。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当美元大量印钞,贬值的却是其他国家法币。这种我印钞、别人垫背的钞能力,恐怕世界上只能有一个。

因此我觉得若要评价量化宽松这个手段,可能得跟资金盘分开看。

量化宽松跟那个国家本身的经济状况有极强关连性。以日本的情况为例,就要考虑宽松必定带来贬值(因为不是美国),进口得到的坏处跟出口得到的好处利弊相抵是否值得、是否会跟物价上涨协同作用导致民生经济更加困难、国内劳动力、税收等等各方面也都是很复杂的交互作用。

整体来说,我认为日本的量化宽松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虽然被逼到只能坚持走这条路,但也不一定会成功,也很难想到更厉害的方法取代。至于其他国家我就不懂了,无法评论。

LikeCoin 的价值、价格与投资

denkeni:货币政策国有化、以及量化宽松政策,初衷(或说理由)之一是调节并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货币背后代表了该国家的经济与国力。回头看币圈,应该也可以用类似分析方式:

一个加密货币是否有价值,需要看它背后是否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目前LikeCoin chain 的主力产品分别是即将推出的Writing NFT、以及ISCN 和「化赞为赏」相关制度。你对于这几项产品的前景看法如何?

leafwind:首先我不认为价值等于价格,如果是要探讨价格,那我认为几年内都不需要太认真研究产品的价值,「基本面」在传统股市都未必有意义。

更何况在币圈,价值跟价格常常是负相关的,如果要在这里创业,通常不能做出太实际有贡献的东西,必须要天马行空让别人搞不懂在做什么,才有办法把泡沫吹大。

排除了价格可能的误解之后,来看你说的产品价值。我认为「化赞为赏」仍然缺乏好的入口,对一般人来说门槛还是太高,必须要等到一般人能打开网页,随意点赞就能发钱出去才有办法普及;而ISCN 则是缺乏一般人的使用理由;所以Writing NFT 或许是一个切入点,虽然我从来没有用过这样的东西,但可以想像跟创作有相当的关联性,买家可能就是读者或粉丝,而不是炒作者,因此这东西可能我会长期使用,但我不预期会在短期普及甚至暴红。

denkeni:感谢你特别指出「价值」与「价格」两者差异,前面确实是针对「价值」。以下便请你谈谈,对于LikeCoin「价格」于这波熊市中大跌超过90%,交易量亦大幅度萎缩,有何看法?

leafwind:其实整个Cosmos 生态绝大多数都跌超过80%,其他生态也不乏有小币跌得更多,以LikeCoin 的规模,我认为这个跌幅并不是特别惨,只是跟着市场走而已。

这不代表我认为LikeCoin 的币价没有问题,只是它的问题不在这次熊市暴跌,而是它本身就几乎不具有任何炒作性质。因此,从更长期的尺度来看,币价一直都没有「起飞」过——别人大涨它小涨,别人大跌它跌更多——作为一个资金盘(我将资金盘视为一个中性名词,因为我相信任何投资标的都是资金盘),吸金能力不足是很现实的问题。我认为LikeCoin 本身的理念跟属性,与现时币圈的投机风气格格不入,可能更适合传统创业,或者是比较适合等到区块链普及之后再吸引更多务实的投资者加入。

denkeni:LikeCoin 亦有通膨制度,这实质上也能透过议案来人为控制(而与比特币供给曲线机制不同)。 LikeCoin 的经济调节制度,在大通膨时期会特别有益于验证人收入,这是否类似于量化宽松政策,有益于传统银行?

leafwind:跟量化宽松不太一样,量化宽松的钞票几乎只进到银行,然而PoS 的通膨却是直接让所有质押者(类似于银行的存款人)享受。

虽然验证人可以从佣金中获得比一般人更多,但一般都是5%~10%,跟传统金融全部进到银行是不同的概念。

经过牛熊的观察,我发现若持续通膨,最后必然引来出场倒货;若转向通缩,也会造成无利可图、资金退场,因此症结点在于区块链无法像传统金融持续几十年的吸金,通膨虽然在初期有办法吸引资金,但却很难持续。这并非通膨的问题,如果没有通膨,整个PoS 生态甚至在一开始就无法成立。

当然你可以说,那就是PoS 的根本问题,是否应该要放弃PoS 回去PoW,这就离题也超出我能讨论的范围了。

denkeni:综合前述角度与你的资金盘论述,是否可以解读加密货币:一方面因为公开透明而容易看懂「丑陋手法」,另方面与传统金融的手段无异?那么这如何反映在你的资产配置上?

leafwind:加密货币还是有很多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想法与技术,但如果从资金盘的角度来看,代币经济的操作,很多时候的确跟传统金融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我会从风险与报酬的角度去看,当然也会斟酌个人兴趣。像是美股、台股,我比较倾向买大型权值股/ETF,就是低风险,稳定报酬的区块;至于加密货币市场,牛市是高报酬,熊市则是低报酬,但风险一直都很高;而日股则是我做过最错误的投资决定,普遍低报酬却高风险,比币圈还要脱离基本面。

风险越高的区块我会配置越少,就像杠铃策略一样。但也有一些例外,是以前的Solana 跟现在的Cosmos 我配置比较多,就是相信他们会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

我对技术分析与量化交易一无所知,总体经济与传统金融的知识也是从币圈反推回去学习的,因此多数都是靠着产品技术的基本面,而这通常又是投资最不重要的一项,所以只能说有点个人信仰。

denkeni:我自己则是完全相反过来,先是在传统金融投资过一阵子,摸索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投资组合方式之后,才用这些观点进来看币圈里的东西。因此,我也认同币圈几乎每项投资风险都很高,即使加密货币与传统法币具有类似的「资金盘」属性,但前者的价格波动与风险就是明显高得多。

此外,多数人的国外资产、外币或加密货币的比例通常不高,这使得本国法币的价格波动,需要与国内商品购买力摆在一起看(在台湾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才能更准确地评估个人资产。因此,我通常会鼓励只在币圈投资过的人们,尽早去认识传统金融的商品或投资理论,比较能有更宏观的视野,而不会局限在币圈中。

炒作与被低估的专案

denkeni:类似于你认为「任何能被用来投资的标的一定或多或少有庞式属性」,这里我想提出自己另一项观点:「任何成功的大众产品一定或多或少有(过)炒作属性」。譬如NFT 这种数位资产形式,显然就是在传统艺术拍卖平台高价售出后,才开始掀起浪潮。

又譬如苹果共同创办人Steve Jobs 曾这么看待( 出处):

People say sometimes, “You work in the fastest-moving industry in the world.” I don't feel that way. I think I work in one of the slowest. It seems to take forever to get anything done……The reason for that is, it seems to take a very uniqu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talent, business and marketing and luck to make significant change in our industry. It hasn't happened that often.

从这种传统观点来说,就是产品本身的创新价值或市场竞争力,以及行销业务推广、甚至炒作,这两者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互依关系。

leafwind:是的,行销炒作永远是一个光谱,的确不只在投资概念存在,所谓「技术采用曲线」指的也是类似观念,一定得经过炒作阶段才会普及。

denkeni:那么,想请你分享一下,觉得有哪些专案的实力或价值被低估了?以及有哪些Web3 人士,是你认同其实力或眼光,推荐大家可以去追踪的?

leafwind:价值之所以会被低估,就是因为人性一直都很难在上面炒作,也就可能导致永远低估,所以以下名单我不建议别人投资,但我会愿意用他们的产品,因为他们在熊市也持续贡献生态:

Solana:

  1. Marinade $MNDE:是$MSOL 的基础建设。
  2. Mango $MNGO:是Solana DAO 的基础建设,虽然Solana 专案普遍独裁专制,且在治理上远远落后以太坊以及Cosmos 生态,但若要说有开放治理的可能,那目前是Mango 的贡献最大。
  3. DeFi 类包含DEX 我大部分都不推荐,多数都歪掉变成质押抽IDO 的平台,或是上币权力极度中心化;倒是还没发币的jup.ag(交易聚合器)以及francium.io(杠杆策略平台)是可以用的好用平台。
  4. png.fi(流动性服务)也是一个没有发币,但却帮助很多生态专案的平台。

Cosmos:

  1. 神主牌ATOM:他是目前币圈关于「开放能否捕捉价值」的最大实验。
  2. LikeCoin 与Desmos 是只专注在特定领域的基础建设,夹在中间不上不下,注定没有底层链或上层应用来得好炒作,但开发团队是持续会在熊市作事的。可以观察他们能否存活,并且因为币价极度便宜,试用一下Web3 出版以及社交功能的体验并不亏。
  3. Omniflix 这个NFT 市场专注在建立社群,开发进度也是稳健派。不像多数NFT 市场都以最快推出赚钱为目的,Omniflix 都有经过合理时间测试才上线,到现在还没有发币。

以上都是我认为做的事远大过团队从韭菜拿到报酬、且对生态有正向贡献的专案,通常不是没发币就是已经跌烂了,焦点也未必会重回这些专案。

Web3 名人我大多都看不懂,并不是我认为他们不好,而是我单纯无法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而已。

去中心化与专业化的两难

denkeni:由于你参与过满多区块链,最后想讨论一个理念议题:关于去中心化(或技术普及化)。

Coinbase 共同创办人Fred Ehrsam 曾分析区块链生态圈,区分为开发者(Developers)、矿工/验证人(Miners/Validators)、使用者(Users) 三大类型成员。

然而,以太坊的Vitalik Buterin 曾表示( 出处):

For a blockchain to be decentralized, it's crucially important for regular users to be able to run a node, and to have a culture where running nodes is a common activity.

这主张即是意图降低「矿工/验证人」和「使用者」之间的落差,但似乎并非主流趋势。

譬如在Cosmos 生态系中,对于验证人有一个「Slashing/Jailed」的处罚机制( 官方文件),我初知时对于这用词还满震撼的—— 当个验证人居然还要蒙受「坐牢/ 监禁」以及被罚款的风险(笑)。我对这个惩罚机制的理解,是希望提高验证节点的availability(意即尽可能持续运作、不掉线),然而这最终就仰赖验证人的技术能力。

我最近试过架设LikeCoin 验证节点于testnet 上,发现架设过程仍大量仰赖Linux shell 指令介面,对一般用户门槛颇高。倒是有catding 推出代管服务,但不知现今有多少人采用。 「验证人专业化」似乎是无法抵挡的趋势,这应该类似于DevOps/SRE 的专业化(意即伺服器架构与稳定维运的专业化)。

我们在PoW 区块链中,已经看到大矿池成为中心化的矿工,在PoS 区块链中,是否很可能会看到技术集团成为大户验证人?又譬如在《激进市场》一书中,曾提及指数基金与机构投资人的崛起,可能导致了劳工被剥削的环境。对于这样的「专业化」趋势与造成的现象,可否谈下你的看法?

(参考书籍:《激进市场》, E. Glen Weyl, Eric A. Posner, 八旗文化;亦可见于书摘。)

leafwind: Vitalik 的想法也是最早的去中心化初衷,也就是每个人都能跑一个自己的比特币节点,我希望世界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但这个理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因为违反人性喜欢遵从权威、随波逐流的特性,简单来说,人类追求的是中心化。

Cosmos 的设计理念是应用链,而非一个链承载所有计算量,因此先天限制就大约只能允许100 多个节点,如果这100 多个节点都很「两光」,那也无法再增加一千个节点去维持稳定,所以必然会趋向一定程度的菁英化、专业化。

至于委托catding 代管服务,就我所知至少三、五个吧,但后来剩下多少也不确定,我个人不觉得完全是坏事,毕竟叫所有具影响力的人自己去碰技术是缘木求鱼,虽然这也就跟工业革命的专业化一样,最终又是异化的过程。

但即使是PoW 也会有节点集中的问题,只是一个是技术密集,一个是资本密集,而技术密集跟资本密集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目前的Cosmos 或其他主要的PoS 区块链的确有非常大比例都是专业验证机构/公司,而且大者普遍也会恒大,就像上面说的,无法逃出技术/资本密集这个限制。

在最大的PoS 区块链(ETH)上,我相信仍然几乎会是资本主导。不过Cosmos 的另一个差异是完全自治,虽然可以互相操作,但彼此的权力互不干涉。以LikeCoin 来说就很少机构节点,而Desmos 的分散程度也非常高,每个(小)应用链并不一定总是会被机构掌握,就像是独立的小村庄一样。

另外,技术与资本还是有些许差别,资本可以用来购买技术,但技术密集降低了像我这样没有资本,却有技术的工程师(或类似的团队)加入的门槛,因此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有效率的方式去跟机构竞争;另外,由于加入这个网路并不需要许可,多少会有一些没有资本、却有影响力的人加入(像是明恩在LikeCoin),虽然这是少数,但不可否认的确存在,因此也不完全是资本主导。

要我说的话,这是一个没有限制的世界。至于这个「没有限制」会演变成比传统金融还要更中心、还是更去中心,我目前没有定论,可能得看要站在什么身分思考,如果是有能力的受益者,或许会觉得更去中心、更不受限制;但如果是最没有资本、也最没有技术的族群,可能会觉得更被剥夺也说不定。

denkeni:这让我想起矽谷创投Peter Thiel 曾比喻「Crypto is decentralizing. AI is centralizing.」甚至用意识形态去比喻为「Crypto is libertarian. AI is communist.」(出处)当然这两者并非绝对两极化,但大趋势来说似乎确是如此,在区块链世界里要运作一个权力去中心化的专案,还是比较容易达成。

与之对比,你的观点「人类追求的是中心化」就显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确实也看到人类普遍比较容易从众(程度当然是随着不同国家文化而异)。但正如你仍不断透过《哩哩扣扣周报》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人们思考,这也是我发起「慢步调.熊市.研习.征文」活动的初衷之一,鼓励大家不要轻信权威,去阅读、去思考、甚至参与去中心化的专案。我们都是在尽棉薄之力,去推动世界往那样的方向去,不是吗?

leafwind:我理解,不过真正接触区块链之后会发现科技仍然是中性的,真正决定其用途的是人性。就像核能可以发电也可以当武器,区块链也被拿来作为数位人民币(是否真的为区块链技术可能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区块链都还是很中心,甚至有些比传统金融更中心)

当然我看好技术,但我同时对人性感到悲观,这个可能是我的想法比较不同的地方。

(特别感谢@阅读笔耕协助编辑)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觀察者 Denken《Web3Matters 馬特週報》創辦人,軟體開發與寫作經驗超過九年。觀點文章每週更新 👉🏼 https://denkeni.substack.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區塊鏈應用能普及嗎?以 Fooday app 美食社群為例

參選第十一屆馬特宇宙駕駛員

什麼是超證?ft. G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