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166:董下曾上的玄机

李怡
·
·
IPFS
·
董建华当时何以会不顾中共的提点,而一意孤行想开展对选举制度的咨询呢?除了前文提到的原因之外,还同当时中国与香港的形势有关。

前几篇文章提及的几件事,有网友留言,这里作些补充。

一是关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动用外汇储备击退国际炒家的事。有网友说,中国大陆网上都传言是中国出手帮助香港挽救危机。而大陆人也都相信。

谎言说一千遍就变成事实的例证。当时中共的外汇储备只有1,400亿美元,同香港差不多,怎可能由中国帮忙?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说,整件事由香港官员操作,事后才告知中共。在2000年时,美国总统克林顿还交待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访香港时,要考察香港这个成功例子。

二是2003年大游行后三位司局官员的辞职,我没有讲清楚三人辞职的不同原因。其中只有保安局长叶刘淑仪在力推二十三条立法时,理据欠奉并多次表现对反对意见的轻蔑,因而辞职。另二人的辞职却并非犯了大错。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于2003年被揭发他在宣布加增汽车税前,购入一辆自用房车,却没有申报。卫生福利局长杨永强则因为他在香港沙士个案上升时,仍然公开表示「香港无肺炎爆发」,没有引起社会警惕。二人过失若与日后一些高官的大错和傲慢相比,真不算什么。他们是在董政权低民望下过失被放大而受到舆论抨击。

我同梁锦松很熟,他在香港大学读书时我们就认识,而且一直有来往。 《苹果日报》揭发他「偷步买车」前,曾经先通知他的新闻官,希望得到他的回应才公开此事。但他的新闻官没有告诉他,等了两天《苹果》才揭发出来成为丑闻。他后来对我说,他放弃千万年薪的银行高职,去政府做官,怎么会贪一点点税金呢?但他说,问题不是他自己有没有这种贪念,而是社会公众认为他有,失去公信力,所以要辞职。

也许那个时代的高官,还有责任感和羞耻心。以后,就每下愈况。诚如清末民初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所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香港在主权转移之后,就一直受「华风」吹袭也。

第三件事,就是我前文讲到董建华辞职的真正原因。有网友就说,倘若我所说属实,那他就错怪老董了。

我想补充的是,他没有错怪老董。我在回忆录所写的,都是我当时的观察和分析,没有想为谁申辩。包括董,和上面提到的梁锦松。我在接下来的回忆文章中,讲到香港民主运动时,也不会因为许多民主派人士是我的朋友,因为他们后来被捕的不幸遭遇,而隐瞒我当时对他们言行的评判,不管他们是对或错。

董建华当时何以会不顾中共的提点,而一意孤行想开展对选举制度的咨询呢?除了前文提到的原因之外,还同当时中国与香港的形势有关。

2000年美国取消每年检讨一次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接纳中国为成员国。这才为中国经济起飞创造条件。这时中国想依靠廉价劳工和土地资源,吸引外资进入,却缺乏国际联系。外资的进入有百分之七、八十靠香港,出口也有相当大部分通过港商而得到税务优惠,高科技产品也要依靠香港引进。保持香港一国两制,尽量不让西方国家质疑,是当时中国的利益所在。就大陆个人权贵来说,也是他们的利益所在。

所以中共对香港的所有抗共、反共的声音尽量哑忍;对董政权尽量不干预;对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商界一味好言统战;也要求董建华与「不同意见的人士沟通」。董建华想要以政改来挽回民望,应该只是因应五十万人大游行的顺势而为。他绝没有想到选举制度的改变,涉及中共寸步不让的权力。

董下台后,中共基于他在九七开头几年给国际社会的印象不差,一国两制基本确定下来,因此对他还想继续「使用」,特别是借重他与美国政商界的关系和美国打交道。几届美国总统访华,或中共领导人访美,董建华都有参与或陪同。和中共高层接触多了,他恐怕也就无法避免沾上「华风之弊」了。据闻梁振英和林郑月娥当特首,都是他向习近平推荐的。因此,即使他下台是由于政改,以他后来的表现,香港人也没有错怪他。

接替董建华上台的曾荫权,是离开学校后就受到港英栽培的精英。在中共敌情观念主导的眼中,绝非可以信任的人选。用他来取代董建华,只是权宜之计。按照《基本法》的条文,特首出缺时改选新特首,那么新特首理所当然是任期五年。当时无论民主派还是亲中派,起先都这么说。但中共放出来的消息,新选的特首只是完成董建华未完成的两年任期。按《基本法》,这本是香港内部事务,应该由香港终审法院作司法覆核,但人大再一次违反释法程序,作出只能完成未完任期的决定。

曾荫权以七成的高民望,在无对手的情况下,被选为续任特首。在上京接受任命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对他也没有像对董建华那么尊重,而是充满教训口吻。曾荫权也显得有点诚惶诚恐。

不管换了哪一个中共领导人,香港民意在中共党的眼中都不值一文。中共不会为了五十万人游行而让民意支持度只有一成六的董建华下台,也不会因为曾荫权有七成高民望而对他尊重信任,反而只会对他有戒心: 担心他挟民望而同中央议价。

图,2000年,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访港,与金管局局长任志刚、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董建华会晤,肯定香港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保卫战。

(原文发布于2022年7月1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55. 九七初期的观察与思考

156. 董建华的八万五「婴儿」

157. 第一次,大家都不觉得怎样

158. 我的《信报》专栏

159. 「不变」的基石开始撼动了

160. 陈方安生辞职,文官体制崩解

161. 呜呼!香港人自豪的廉署!

162.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

163. 港督与特首有什么区别?

164. 董建华下台之谜(上)

165. 董建华下台之谜(下)

166.董下曾上的玄机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