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是

款款
·
·
IPFS
·
我们急急揭露原来的样子,成或不成,都是失去的未来。

七月最后一天参与活动,由镇逸、康伟、两兴领谈的「在地现实或异国情调?——谈东南亚艺术被国际再现的伦理与策略」。座中不超过十人,交流后发现大家都是艺术、文字领域的劳动者。有人反馈,感谢主办单位选择平日晚上举办对谈。可惜时间有限,其实希望镇逸多谈谈「你哥影视社」,以及更多不单靠外力持续运作的艺文社群例子。

近一年来,马来西亚各地艺文活动兴盛,每个周末几乎都有读书会、讲座、市集等。虽然有市场消费取向的氛围,也可能适逢社会大众政治动能消退,转为寻求精神出口的可能。但脱离负担的结果往往陷入「不能承受之轻」,惘惘的威胁还在。那是什么呢?应该是我们倾倒感情的模样,我们看不见真正失去的到底是什么。

  • 附近的消失、远方的呼唤

马来西亚的艺文工作者想必深有体会,本地艺文作品的受众有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支撑运营的回收。所以创作者经常仰赖国内外的众筹或补助,邀请跨界分享,才有办法持续产出、被看见。艺术政治和表现形式息息相关,如此一来,作品的目标群众始终模糊,无法建立基础的供需关系。如果获得国外金援,难免需要服务对方的文化想像,陷入推广的两难。因外国出品方经常担心观众不熟悉背景,读者不理解内容。

我们对马来西亚文化与生活的展演有什么要求?虽然本地华语电影近来受金马影展垂青,我却有种在浅滩溺水的感觉。看了好几部电影,叙事与情感流于表象,没能力传达真实的精神困境,大家仍然感到十分满足。大部分国内观众没有艺术赏析的兴趣,国外则碍于背景隔阂,难免掉入以异国情调看见东南亚的位置。

我们不缺发表的平台,只是在这个时间被强占、注意力废墟的时代,远方回传的推广似乎更有吸引力。镇逸质疑,被凸显的议题是创作者真正的关怀吗?

譬如七月十八日上映的《五月雪》。不少马来西亚观众为了支持本地创作、历史正义,买票观影。截至七月尾,社交平台除了浮现「看不懂」的声音,也有分析各种意象的长文帖子。或许因为马来西亚没有上映《南巫》,或大家对导演并不熟悉,我却可以理解电影里牵涉的意象与乐曲,说不上是一种风格,而是导演展示艺术的舒适圈。 《五月雪》重现历史情绪可以说是复制粘贴——恐惧、悲哀,但时代氛围与符号联系的呈现其实有方便之嫌。

《五月雪》是第一部以五一三冲突为主题,不只是涉及,而是围绕历史事件的电影。但国内上映的电影当中,除了第二任首相传记电影Tanda Putera[1]有相关事件描述,很多人忽略了前几年上映的Spilt Gravy on Rice[2]也有相关回忆情节。虽然没有画面呈现,但可见马来精英族群反思的差异面向,和大多数可见的民族主义不太相同。这部电影包含宗教、性别等敏感议题,原定2015年上映,但终于排除万难在2022年公开,目前仍能在Netflix观赏。而当时没有引起很大的讨论或争议,可能是民族主义高涨、风头正盛的Mat Kilau抢去眼球。

在马来西亚上映的《五月雪》历史意义大于一切,包括电影里消音、模糊处理的片段也有许多可以观察的要点。可惜这偏离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因为看的是被删减的版本,我不敢说在呈现历史上有什么闪躲隐晦之处,因为电影里没有直接的暴力画面,而删减版里关于事件最直观的揭露似乎是那座差一点消失的墓园,人物阿英突然过于直接的悲惨自白与哭泣。

  • 贩卖符号?

这不只是面对国外接受者的困境。我想,本地社会本就多元,会不会个别族群、方言群、性别等大马群体之间应该也会陷入「异国情调」的烦恼?换个说法,所谓的「本地现实」其实需要大量资源喂养,才可能翻译、转译、流通。比如观看Tiger Stripes(《虎纹少女》),我其实无法分辨电影里的内容,对就读国小的马来西亚公民来说,有没有刻意或误用符号的状况。我们根本不了解彼此,也经常困在无法掌握语言的羞愧当中,被质疑不正确。有一种理想是,欧大旭的英文著作理应由马来西亚翻译成中文版出版,使用马来西亚的中文,而不是只有台湾国语的版本。但是马来西亚中文出版社没有资金购买版权,也没有和中国或台湾竞争简繁体版权的能力。

这星期因论文写作需要,正缓慢阅读Bourdieu《艺术的法则》,也明白创作无法脱离场域的限制,也需要在某个场域发挥可能。两兴回应跨界、跨文化的难处,就是要懂得借力生成大家共享的资源与协作关系。比如印尼Ruangrupa,曾主导策划德国第十五届卡塞尔文件展。他们邀请印尼不同的组织一起参与,在分配费用的同时,也询问每个团体是否同意挪用一部分资金,合购一台印刷机。大家共享资源,这台机器也不归任何一个单位,留下一份独特的串联方式。希望以此激励本地不同领域的创作者要保持交流、合作。

回到原来议题,我们凝视的方式——贩卖符号如何不残忍?艺术形式应该不满足于原来的样子,并不是重现历史现场,而是呈现复杂的生命状态。这也是贺淑芳在谈论自己创作五一三事件相关的小说《蜕》 ,想尽力达到的效果。 《五月雪》里嵌入许多文化符号,但我觉得亮点在家庭成员的对话方式,为父为夫的语言暴力与贬低,母辈的顺从到女儿的远行。虽然那大皮箱十分不贴合2018的时间背景,而伪装沉睡逃避辱骂的阿英,如果能在男人远离房间后卷曲一下身子,会不会更生动呢?


[1]Tanda Putera,中译片名《王者之风》,Shuhaimi Baba指导,电影预告有华人示威者展示「马来人滚回乡下」的布条。

[2]Split Gravy on Rice,没有中文译名,中文影评可参考发条猫的午夜广场。片名源于马来谚语ke mana tumpah kuah, kalau tidak ke nasi。和英文俗语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思相近。可理解为事出必有因,有其父必有其子。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款款貓是地上的雲朵。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抒情主體照鏡子

聲音的源頭

小文學工作者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