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 Swartz 逝世十年世界更形封闭
刚过去的周三,是Aaron Swartz 的十周年忌辰。 2013 年1 月11 日,Aaron 在其寓所轻生,终年仅26 岁。
有理想有魄力的天才
相对于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 等名人,Aaron 算是名不经传,台港媒体更几乎不曾介绍过他的事迹,什么富豪榜更绝不可能看到他的名字,然而在支持自由、开放、创造的黑客(不是骇客)心目中,他的贡献与地位恐怕远超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创办人,哪怕是Apple 和Google。
👉 收藏它的Writing NFT 👈
那并不代表Aaron 的创业成就乏善可陈。事实上,他创办了Infogami,后来与Reddit 合并后退出(Reddit 相当于香港高登、台湾PTT,当然规模要大非常多),年纪轻轻就完成了矽谷式成功创业家的周期。 Aaron 其后成为Internet Archive Opening Library 计划的主要工程人员,而Infogami 的软件也用来支持这计画。此外,他共同制定了初始的RSS 标准和技术人广泛使用的Markdown 语言。与其说Aaron 不擅长赚钱,不如说他志不在此,只一心追求以软件、倡议及写作抗争,建设开放的互联网。
开放的互联网,体现在几个层面:开放的代码、开放的协议(protocol)与开放的资讯,Aaron 三者都有涉猎。比如说,在开放源码方面,Aaron 联合开发了web.py Python web app 框架、Tor2web、DeadDrop 等自由软件。假如Aaron 尚在人世,今天很可能会是区块链的中坚份子。
Aaron 参与设计的RSS,在互联网初期是极为重要的协议,既让用户追踪各种网站的更新,也反过来让网站向关注者发布资讯。很可惜,劣币驱逐良币,封闭打败开放,随着Facebook 冒起与最大RSS 阅读器Google Reader 关闭,RSS 日渐被边沿化,使用者越来越少。号称「Don't be evil」的Google 终止Reader 服务,可说是历来最糟糕的决定,不但理念上辜负了开放标准,商业上也成就了Facebook,种下祸根。
至于开放资讯,Aaron 在至今20 周年的Creative Commons(创用CC、共享创意)成立初期,协助设计相关技术框架。而RSS 作为开放标准,除了促进讯息发布与统整,也用于标示网页比如相应授权等元资料;透过RSS,互联网用户除了能掌握自己的讯息源,还能筛选出开放内容,再按照授权的细节进一步混合使用。
All censorship should be deplored.
Aaron Swartz
惠普知识路上最痛一章
2008 年,Aaron 从PACER(Public Access to Court Electronic Records)下载二百多万份法律文件并公开,挑战PACER 对公共文件收取每页8 美分的不合理做法。事件引来FBI 注意,调查后决定不作检控。
然而,对开放资讯的持续坚持,最终把Aaron 逼上绝路。
2011 年1 月6 日,隶属MIT 麻省理工的警察和美国特工逮捕Aaron,指控他于较早前闯入一个配线间,并使用MIT 的网络大量下载学术期刊网站JSTOR 的论文,其后联邦检控官控告Aaron「不诚实使用电脑」等多项罪名,Aaron 面临一百万美元罚款及35 年监禁。控辩双方经历年多谈判,Aaron 始终拒绝以罪犯之名接受半年刑期,最后走上轻生之路。
Aaron 深信惠普知识,抗争行动有违法律这点并无悬念,但检控官高度维护体制既得利益,漠视违法达义背后的动机和精神,扭尽六壬妖魔化有理想有天份的年轻人,坚持扣上重罪犯之名,不使其受重判誓不罢休,此等司法人员自以为正义凛然,实际上助纣为虐,对不起法律,也对不起社会。
Aaron 死后联邦政府撤销控罪,他的行动得到舆论认可,获Internet Society 追封进Internet Hall of Fame 之余,社会亦于每年的Aaron Swartz Day 纪念,然而Aaron 的未竟之志继续被束之高阁,互联网并没有变得开放。
过去十多年,中国单向锁网,美国反过来限制中国互联网企业,微信、Facebook 等巨无霸平台把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困在几个网站,iPhone 把更广泛的人口困在由单一公司把关的App Store,种种现象,都显示互联网比十年前更加封闭。
积非成是的论文机制
除了以上大趋势,最近还发生了一起跟十年前JSTOR 论文下载行动息息相关得事件。
去年11 月3 日,全球最大的影子图书馆Z-Library 网站被美国政府封锁。虽然过往体制已经多番尝试整顿Z-Library,但这次美国政府一次过封锁140 多个域名和对应的镜像网站,并且拘捕两名俄罗斯籍经营者,公众视这一天视为Z-Library 的末日。事件清楚说明封闭生态中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旗号的传统企业,依然主导全球知识流动。
不过,所谓末日只是对「正常人」而言,封杀大量域名只是意味着不能用大众最习惯最熟悉的方法,即以Safari、Chrome 等浏览器,输入( https://) z-lib.org 等网址浏览Z-Library。坚决突破围墙的人总能找到方法,比如以Tor 浏览器连上bookszlib….onion(把完整地址贴出来可能会导致我的周报被服务供应商屏蔽)。
暗网的Z-Library 使用起来固然不及「正常」的网站方便,但也不见得是硬核技术人才能搞懂的火箭工程,就如大陆网民能否用Google 一般,官方答案当然是不能,但有心人总能学会「科学上网」。常被问及如果有天政府「禁止」密码货币,会不会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资产,我认为逻辑也是一样,互联网和区块链的本质是开放,能否用到特定服务事在人为,唯有当群众都自愿当顺民去配合封锁,「锁网」才有可能发生。
有着过千万藏书的Z-Library,是很多爱书之人的至爱。你或者会说,既然爱书就应该买正版而不是下载盗版吧。这是对的,却也并不全面。比如我自己就既会买正版纸本书,也会在Z-Library 下载同一本书用以保存、查阅和搜索内容。况且Z-Library 也有大量已进入公众领域,以及已经绝版,没法购买正版的书籍。善用Z-Library 获取和保育知识,与回馈创作者和出版社之间并不必然矛盾,关键还是使用者本身。
除了爱书之人,因着其八千多万的论文和文章收藏,Z-Library 的使用者也有很多研究生。当年Aaron Swartz 下载大量JSTOR 上的论文,正是由于不满知识被困,除了少数在资源丰富的学府就读的学生,地球上大部分人口接触不到这些论文,就算知道也很可能买不起。更讽刺的是,把知识产权奉为天条美其名是保障作者,但大部分学者在这种封闭模式下却毫无得着,只是无力反对学院中源远流长的制度,无奈参与共业。
学术圈有个说法,Z-Library 上很多论文的上传者不是什么盗贼,正是作者本人。对此我没法求证,但认为这个表面荒谬的说法合理得很。除非是锁在抽屉的日记,否则再佛系的作者如我,写作都是为了让人看。学术研究也一样,除了在野鸡大学购买博士学位的议员,没有谁会希望自己埋首数年的论文只有可怜兮兮的几百、甚至几十人阅读,更莫说不见得会因此获得收入。
稍懂学术圈运作的都知道,论文的价值由引述衡量,越多人引述,价值越高,正如越多网页超链的国歌,PageRank 越高,Google 搜索排名越靠前。问题来了,你的论文又不是相对论,被困在JSTOR,又怎可能被发现被阅读,获得引述。理解这个逻辑,就能理解为什么把自己的论文上传到Z-Library 非但不是「倒自己米」,更是非常理性的做法。
越多引述的论文越有地位,越多人读的书籍越是不朽,越是流动的资讯越有价值。资讯是活的,在资讯爆炸的年代,唯有流动的资讯才有价值。
我的文章不为图利设限,全部开放阅读。如你喜欢本文,请收藏它的Writing NFT ,支持写作,保育新闻。
Original link: chungkin Express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