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99:牢记至今的一段话
《中英联合声明》在1984年9月26日发布,习惯于法治的许多香港人,大都认为这就是1997年后会依足实行的「小宪法」。中共也这么说。条文中特别受注意的,是在中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说明中所确立的政制:「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行政机关必须遵守法律,对立法机关负责」。从常识去理解,这就意味行政机关间接向香港广大市民负责,市民借选出的立法会议员监督政府施政。
另一令香港人感到安心的条文是表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适用于香港的规定将继续有效。」
这两条一是制度的保证,二是国际人权公约的保证。相信「法定统治」的香港人因此对九七后较有信心。也有人提出中共过去有过不知多少对人民的承诺最后都自我背弃,但也有人说中共对国际承诺的遵守记录尚好,但这次是中共对内政策的国际承诺,尚待考验。
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中共实际主管整个谈判和「回归」事务的鲁平,来港统战,也邀约了我们这些批共文化人晚饭。他不像许家屯般平易近人,有点官架子,他说,联合声明附件一提出的中国对香港的方针政策,所有条文都是中方提出来的。我随即问:「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负责」这一条也是中方提出来的吗?他迟疑片刻说,当然也不是那么具体啦!这样说就是回避问题了。我想他当时以为我知道谈判的内幕,实际上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看这种民主制度的设计,从绝对权力的本质就觉得不可能是中共提出来的而已。
从近年英国解密文件中看到,原来英国当时坚持行政长官要由选举产生,中共拒不接受,谈判陷入僵局,最后妥协为英方接受「行政长官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交换条件是中方接受行政机关对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负责。而两个公约又指明选举必须是「普及而平等」,以为这就可以在制度上对九七后香港的人权作保障。
从中英谈判开始,到联合声明签署,在主权换治权被中共断然拒绝之后,中英双方就在民主保障与行政主导一切的问题上争拗,而焦点就在上面提到的那句话。其后,中国成立了基本法起草委员会。 1985年第一次在北京开会,委员查良镛(金庸)会后在他办的《明报》写了名为「参草漫谈」的连载文章,大意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础,是法治和自由,「民主」他很喜欢,但会带来很多纷争,香港一直有自由和法治而无民主,也搞得这么好,所以九七后,保持自由和法治就好,民主实在不需要。
我相信这是他在北京体会到的中共意向。我那时在《信报》写「星期一评论」,即以「参参草谈」来回应,表示我不像他那样喜欢「民主」,但自由和法治要靠民主制度保障,香港自由法治的保障来自它现在的宗主国——行民主制度的英国,若宗主国换了专权政治和人治的中国,再美丽的自由法治的承诺都没有保证。金庸没有回应,却突然邀我为《明报》写专栏。我婉拒了。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我去新加坡旅行。有一晚同几位在新加坡大学任教的学者吃饭,其中有两位台湾来的学者,他们表示,如果香港人站在民族主义立场,就不该反对中国收回香港,洗雪国耻。来自香港的哲学所学者翟志成回应说:「如果过去三十多年中国搞得比香港好,人民自由、安居乐业胜过香港,香港不会有人反对中国收回。如果香港老百姓今天对中国收回很难接受,那么香港老百姓不应该有民族主义的罪咎,相反中国领导人应该有民族主义罪咎。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共产政权的直接间接的统治,却用一些堂皇的理由去指责他人对共产政权的抗拒,那就是『以理杀人』,你有权『以理自杀』,但无权『以理杀人』。」
这段话不仅使在座的空泛民族主义的学者无言以对,而且也使我一直牢记到今日。我后来在多篇评论文章中借用他的逻辑,比如:如果过去二十年中国切实按照《基本法》去做,确实如《基本法》22条所言不干预香港内部事务,那么香港不会有什么人起而抗争;如果香港人的抗争越来越汹涌,那不是香港人的罪咎,而是中国掌权者的罪咎;如果你自己把子女送到外国、把财产移往外国,却叫香港人爱国,去大湾区谋生,要他们的子女接受国民教育,这就是「以理杀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千多年前的古训,人人会讲,但为权为钱为色,现代许多人早把这古训抛到九霄云外了。于是,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不少权贵纷纷做了变色龙,每天用堂皇大道理杀人。日前提及曾经为英国做说客的某大员即此中表表者。
(原文发布于2022 年1 月21 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 题记
- 闯关
- 圈内圈外
- 杀气腾腾
- 煎熬
- 伤痛
- 动荡时代
- 抉择
- 那个时代
- 扭曲的历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后一击
- 我的家世
- 沦陷区生活
- 汪政权下的乐土
- 沦陷区艺文
-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 李伯伯的悲剧
- 逃难
-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 古国风情
- 燕子来时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树倒猢狲散
- 猪公狗公乌龟公
-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 自由时代的终章
-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 确立左倾价值观
- 「多灾的信仰」
-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学的青葱岁月
-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 谈谈我的父亲
-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 父亲的挫伤
-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 毕生受用的礼物
- 文化摇篮时期
- 情书——最早的写作
- 那些年我读的书
- 复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 归处何方
- 刘宾雁的启示
-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记忆
-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 伴侣的时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 福兮祸所伏
-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 二重生活的悲哀
-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 脱颖而出
- 觉醒,误知,连结
- 非常有用的白痴
- 有用则取,无用则弃(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 中调部与潘静安
- 非蠢人合做蠢事
- 接近绝对权力的亢奋
- 无聊的极左干预
- 从钓运到统运
- 那年代的台湾朋友
- 统一是否一定好?
- 台湾问题的启蒙
- 推动台湾民主的特殊角色
- 中共体制内的台籍人士
- 踩不死的野花
- 文革精神
- 文革缔造中国的今天
- 极不平凡的一年
- 批判极左思潮
- 民主假期
- 裂口的开始
- 太岁头上动土
- 爱荷华的「中国周末」
- 1979年与中共关系触礁
- 那几年,文艺的沉思
- 爱荷华的平和交锋
- 从认同到重新认识中国
- 九七觉醒
- 美丽岛大审对我的启示
- 从事媒体一生的座右铭
- 念兹在兹要记下的辉煌
- 香港前途问题带来的恐慌
- 从来没有「民主回归」
- 和许家屯的一次交锋
- 牢记至今的一段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