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做自媒體,有哪些生存之道?
大家好,我是林安。
這篇文章是「自由會客廳」北京場的參與者發言總結。由於北京場的寶藏自由工作者太多,我決定以不同的職業主題分成幾篇發布。
第一篇的主題是「自媒體人」 ,我挑選了3位全職做自媒體的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他們的領域分別是電影自媒體、房產自媒體和日語自媒體。
他們中有人還是一個稍有起色、剛起步的萌新,有人已經透過自媒體獲得了穩定且可觀的收益,還有人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無論是哪一種狀態,相信都會給想做自媒體的新人,和正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自媒體人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文末我會簡單分析一下這些模式的特徵。閱讀愉快:)
電影榨汁
電影自媒體/影評人
我是「電影榨汁」,一個致力於為影迷提供乾貨影視綜解析的自媒體。曾經和李誕是同行,是一個十年廣告文案,廣告/公關策劃、媒介投放相關工作都經驗豐富。
我的自由業之路起始於2018年。在做過一次清晰的職涯規劃諮詢後,發現了自己真正的優勢在於提供優質的內容。
同時自己越來越覺得在廣告公司工作,工作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很弱,真正的寫作實力不會被看到,只能按照甲方的要求出產誰也不願意看的廣告。而這些背後辛苦的付出,外界根本不知道是誰的作品,只能收穫一份薪水而已。
而且上班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溝通上,效率很低了。我現在的工作模式很直接(適合我),你告訴我什麼方向,我就去寫,哪裡需要修改就去改,我覺得效率很高。
所以在2019年初,我開始在業餘時間撰寫影評文章,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寫作優勢為大家提供一些真正有用的內容。
隨著不斷在豆瓣、知乎、公號、毒舌APP上產出優質影視綜娛樂內容,內容逐漸被各大平台推薦,也經常成為各大平台某部影視作品的頭部內容,還簽約了MCN機構。
2020年初開始專職做自己的影視自媒體直到現在,把一個從零開始的小白帳號,做到在豆瓣和知乎上都有一定影響力,也算是一點小小的成績。
尤其是2020年初寫過的一篇關於電影《1917》背後歷史的解析長文,幸運地在微博上被《讀庫》雜誌的主編六哥看到,並被收錄在近期出版的《讀庫2003》中,深感榮幸與壓力。
剛剛還有幸參與了百花影展開幕片《一點就到家》的首映活動。
我現在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影評收入和廣告軟文,因為內容越寫越多,各方面的期待和合作機會也越來越多,就需要自己不斷產出優質內容,不負各個內容平台的支持。
當然,目前自己的自媒體帳號還處於萌新階段,和許多頭部自媒體不能相提並論,這就更需要不斷努力輸出。
我目前最大的困境是產能不足和被抄襲。我曾經有一篇文章被洗稿,我有一個智慧財產權律師幫我去申訴,也沒有什麼用。這個事情確實也管不過來,我的態度就是不管了。
後來我在多平台同步文章時會有點克制,但是獲取更多流量可以說是每個自媒體博主的核心工作,只有流量夠多才有更大的影響力,才能參與到更多的影視綜宣傳活動中來。
我覺得有的時候也不用做太多客戶拓展,你只要把你的內容做好,很多平台自己會推薦,而且有的時候你自己去找客戶自薦,也不一定能成功。
例如我那篇被收錄進《讀庫》的影評,是老六在微博上聯絡的我,他私訊我說你寫了一篇文章,我覺得蠻好的。我當時沒有主要經營微博,只是在豆瓣上同步到了微博,就被發現了。
另外我在所有平台都申請了認證,你要有一個專業化的標誌,讓別人覺得你是專業的。
然後我也會加各種群,一種是電影愛好者的群,另一種是宣傳公司的群,每個平台的需求會發在各自的群組裡。
近幾年,短視頻趨勢逐漸清晰,更多投入和流量都在向短視頻內容傾斜,各大平台都在扶植短視頻,圖文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獲取內容的需要。
最近也苦練短影片製作技能,也正在和更多喜歡影視剪輯的夥伴合作,產出更多影片形式的影視解析內容。影片內容不單單講一遍電影劇情,依然會帶來乾貨解析。
其實我做了自由業個人部落客之後,目前收入明顯比原來在廣告/公關公司低很多,但這份自由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卻不知道比原來強多少倍。
所以我並不後悔這個選擇,因為我相信真正好的內容和足夠的流量,可以讓我在未來得到更多,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自由工作以後,我減少了很多上班時期不必要的開支,例如不用通勤了,還有星巴克,原來上班會點,現在覺得沒必要。包括我原來常常點外賣,現在自己煮飯。
我是北京人,沒有房子的壓力。但存錢意識比上班的時候強,自由業以後還存下錢了。上班的時候賺多少花多少,基本月光,現在覺得沒必要就不支出。
最後我推薦2本改變我職業選擇的書,是在職業諮詢的時候諮詢老師推薦閱讀的李中瑩的《重塑心靈》和馬庫斯·白金漢《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這兩本書尤其應該讓還在大學階段,即將做職業選擇的同學讀到,讀過之後你能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以及真正擅長什麼。
而不是像我,走了10年彎路才終於選擇義無反顧。
羊迪
房產諮詢/房產自媒體
我是從「間隔年」過渡到「自由業」狀態的。
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我曾經有10個月的時間在國內外閒晃、發呆,最遠去過塔斯馬尼亞的布魯尼島,在那裡看到白色的野生袋鼠。
在塔斯馬尼亞最大的草莓農場裡,我當過一個月的草莓採摘工(月入2萬+的那種)。摘草莓的時候我就想,在國內我是把自己的時間賣給老闆,在草莓農場我是把時間賣給農場主,未來我希望把自己的時間賣給自己,並儘可能地比賣給其他人要多。
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想法,就是從那時萌芽的。
回國後,我意識到自己是知乎的重度用戶,而且因為自己曾經做過房產,經常在知乎分享房產內容,久而久之就有朋友找我諮詢房產的問題,我一開始都是免費回答,後來人多了,就會設一些門檻,再後來就會進行一些收費。
2018年3月,我索性辭職了,成為一個專職的房產內容創作者&顧問。
我現在透過原創內容+其他房產KOL推薦+熟客推薦的方式,做買房、賣房、退房的付費諮詢。
關於範圍的話……所有「普通人」關於房產的困惑,我都能回答,嗯,就是這麼大言不慚。
曾經我也考慮過成為專職的房產KOL,但是自己的創作欲實在不強(懶),又不怎麼願意靠接廣告賺錢(傲嬌),還不希望推薦樓盤分佣金(臉皮薄),所以就靠著付費諮詢活著,也還算OK。
房產行情好的時候,買房諮詢多,房產行情不好的時候,退房諮詢多,也算是互為對沖,旱澇保收了。
當然除了諮詢,還有一些不定期的、小額的收入來源,例如知乎的廣告(幾個月一個)、微信公眾號的廣告(最近心情不好,已經幾個月不接了)、房產付費社群的入群費、偶爾的一兩篇付費約稿、付費課程的分傭、電子書和紙本書的稿費。
2017年的時候,我在知乎上開知乎live,主題是:人生的首套房操作指南,當時就賺了2萬,後來的兩三年累計有7-8萬。現在邊際遞減,每個月也會有幾百塊的收入。
我的很多機會都來自我的個人IP ,也就是知乎上的「羊迪」,我不是很在意怎麼拓展管道,我把內容髮在知乎上,就會有需要的人找到我。
知乎上,你的內容越優質,就會招攬來人。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回答是:買房子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這個回答有1w多贊同,透過這篇回答找我諮詢的朋友,幾年下來估計有上千人,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課程合作、同行交流乃至出版社邀約,但很多都是無心插柳的事情。
我比較佛系,不知道自由業這條路能走多久,收入確實不算穩定。但以年為單位計算,收入確實比上班時高不少。我之前會訂定一個目標,每個月收入達到1w,後來發現每個月都能很快達到目標,於是就一直自由工作做到現在。
現在其實進入了比較理想的狀態,非要說困難的話,我感覺自己越來越像“羊迪”了,我陷入了“羊迪”的黑洞中,成為了那個別人眼裡的“房產專家” 、“房產大V”,像是一個沒有感情的工具人。
但我也想成為另一個「林安」、另一個「王成長」(這人是我的前領導,特別酷的一個廣告人),我不想只做「羊迪」,但又無法超越「羊迪」。
你看,羊迪得有多幸運啊,現在最大的困惑,居然是「自我實現」層面的問題。
不過這也不算是困難,因為我有勇氣和執行力,還有充足的時間和自由、存款與現金流。總之,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就算天真的塌下來,也得去扛。
邢亞飛
日文自媒體「日文聽譯學習」創辦人
我是19年下半年正式開始的自由職業,也就是在家給自己工作,主要做日語公眾號線上運作。說起開始營運這個公眾號,要追溯到2016年下半年。
當時還是在讀碩士生,作為學校一個社團的成員,因活動需要,學習了公眾號編輯和運營,開始了公眾號的探索之路。隨後和自己的日語專業相關聯,開了一個日語公眾號。
最初只是單純為了督促自己學習,沒想過有人會關注,結果竟然有用戶慢慢關注,粉絲數呈增加趨勢,迫使自己開始認真對待,因為時間和精力不允許。我就開始在自己的粉絲群招募,然後共同運作。
我是創辦人,目前有4個人跟我一起幹,大家也在不同的地方。當這個號發展起來後,我發現用戶還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我們就再拓展其他業務。
之後公眾號內容的精細度、更新頻率都大大提升,粉絲成長也加快了。隨著粉絲成長,又日文相關甲方找到我們,慢慢開啟了接廣告賺錢模式,賺的錢再去擴展新號,至今公眾號有十幾個,但仍然以最初的公眾號為主,其他還在成長階段。
畢業就職後也沒停下公眾號的運營,2018年底還註冊了公司,直到2019年下半年,實在無法兼顧本職工作和公眾號,乾脆辭職回家做起了所謂的自由職業。
現在公眾號矩陣的運作是全職合夥人+兼職合夥人模式,大家都有固定薪資,但提成不一樣。我的薪水不高,一個月8000元,畢竟現在還在初期。
如果把這個事情看成創業的話,其實創業初期這個薪資是可以接受的,慢慢累積後面會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商業模式的話,我們是以線上經營日語公眾號為主,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目前還是廣告費收入,除此之外,我們也在開發自己的產品,例如已經上線的日語學習APP 、文創產品、日文線上書店、日文線上課程、日本留學業務等。
未來精力也會集中在自己產品的開發、深度挖掘使用者、提升變現能力。爭取讓自己的小團隊和兼職人員獲得更好的回報。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和人才不足,導致我們的運作效率偏低,發展沒有預期的快。
具體說來,例如我們核心成員都是線上協作和分工,不能面對面交流,同時有的人是兼職合夥人,效率上會低很多。
另外,因為資金不足,無法吸引更優秀的人加入我們和我們一起成長。以此衍生的問題會很多,例如被更專業的團隊複製模式而取代、成長乏力、收入堪憂等。
除此之外還有團隊協作和磨合也不夠順暢、兼職人員流動大導致人員招募成本高、公眾號不是實體產業有隨時消失的風險(例如被封號)等等。
(牛天對本文的錄音整理亦有幫助)
林安有話說:
由於我也是一個自媒體人,經歷了從興趣開始經營自媒體,到慢慢能夠靠它變現的過程。
所以看三位自媒體人的經歷,還是有很多感觸的。
首先,什麼樣的人能把自媒體做好?
我覺得能做好自媒體並且堅持下去的人,最開始一定是從「興趣」或「有用」的角度出發的(例如邢亞飛是為了督促自己學日語,才把帳號開了起來)。
但做到後期能夠繼續堅持下去的人,除了興趣驅動外,一定還有一個「利他」的目的在裡面才能持久。也就是你分享的內容除了自我表達,最重要的是對你的讀者有實際的幫助,這也是很多人做內容輸出的價值。
我始終相信人只能做好自己真心感興趣的事情,如果你感興趣的事情還能幫助他人,就可以考慮發展成一項事業了。
很多時候,帶著賺錢目的進場的人,反而做不好。能夠做好的,都是那些真心熱愛、無心插柳的人。
其次,自媒體如何起步?
優質內容(最好有一兩部爆款內容或代表作)+多平台分發
羊迪和電影榨汁都在分享裡提到,他們不會主動去拓展客戶,而是透過生產優質內容,吸引客戶找上門來,這個是敲門磚。
例如羊迪在知乎上的萬贊回答,給他帶去了大部分諮詢收入;電影榨汁的一篇優質影評,在微博被讀庫的主編發現,成功登上了《讀庫》。
這有點類似80、20法則,你的業務裡一定有80%的收益是由那20%優質客戶帶來的。同理,你的內容裡一定也有80%的曝光轉化,是由那20%的優質作品帶來的。
我看過太多自媒體人靠著一篇爆款文章或一支爆款影片敲開了自媒體的大門。所以與其花一週時間寫5篇沒什麼營養的文章,不如花一週時間打磨一篇有機會成為爆款的文章。
簡單的事情已經有太多了人做了,你要做的是難度係數更高的事情,一旦做成了,就是高回報。
有了優質內容後,通路分發也很重要。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新人在初始階段要把每一個分發平台都同步一遍,並且根據不同平台的風格稍作修改,你永遠不知道機會從哪一個平台過來。
但是同步一段時間後,一定要根據數據結果做減法,留下那些適合你的平台,解放一部分搬運內容的時間去生產新內容。
最後再強調一點,如電影榨汁所說,一旦確定了自己的自媒體領域,就盡快申請該領域的相關認證,例如微博V標、知乎V標、B站達人認證等。這有利於吸引目標廣告主和C端用戶來找你,更有利於變現和轉換。
第三,自媒體變現有哪些方式?
接廣告
接甲方的商業撰稿、影片等客製化內容
自產自銷原創產品、週邊
帶貨分銷
知識付費(包含諮詢、課程、付費社群等)
自媒體的變現方式無外乎以上幾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接廣告,有一定培訓、諮詢技能的自媒體人,可以做知識付費。有了穩定的粉絲基礎後,再考慮原創產品。
第四,自媒體人發展過程中會面臨哪些困境?
個人產能瓶頸:這個是大部分獨立做自媒體的人一定會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對內容品質要求高的人。
破題方法:部分自媒體人為了加快發展速度,會選擇僱一些小助手分擔部分非核心工作,把重複性高的、機械操作的、非核心工作分配出去,解放自己的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更重的方法是搭建團隊、組成公司,透過招募實習生、兼職員工、合夥人等形式,多人協同運作。但這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可參考邢亞飛的案例,人員管理、訓練與高流動性,都會增加營運難度。
被抄襲複製:小到一篇爆款文章,大到一門線上課程、一種商業模式和公眾號定位,只要你做出一點起色了,就會面臨被同行抄襲複製的風險。這幾乎無可避免,而且在國內的這種智慧財產權環境下,大部分抄襲複製幾乎無處申訴。
破題方法:一定要有一個別人拿不走的「核心競爭力」 ,這個東西可以是你這個人本身、你的經驗、你的調性,也可以是你在某方面的能力,你的腦洞和創意。
容易被抄襲的往往是形式和殼子,總是有些內裡的東西,是別人偷不走的。就算偷了一個,你也可以靠你的能力和創意很快做出下一個,而對方不能。
其次,一定要定期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關注市場上的最新動態,讓別人抄襲的速度跟不上你迭代的速度。
被封號等政策風險:無論你是再大的帳號,一旦觸碰到平台或政策的某些底線,也一樣有被封號的可能性,這種事情在每個平台都發生得不少。
破題方法:最基礎的自然是熟悉各平台的規則,盡量不要碰觸紅區。不要為了流量編造內容,或傳播未經核實的負面訊息。同時也要未雨綢繆、多線發展,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例如只做微信公眾號,只做文字內容。
除了在多個自媒體平台上有所累積外,還要在內容形式上多做嘗試,除了文章,還可以有短影片、音訊等。這樣一旦某個平台被封,至少你還有其他平台可以緩衝一段時間,讓你往東山再起。
以上,就是我關於自媒體的一些粗淺觀察,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看完有收穫,除了丟進你的收藏夾裡吃灰外,希望還能不吝分享轉發,這才是對原創作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比心❤️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會客廳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個不上班的人」,持續研究追蹤自由業、數位遊牧者、遠距辦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眾號/小紅書/b站:林安的會客廳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