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陶国璋《无聊、空虚、绝望… …纾解无助感的哲学配方》〈林夕的佛系歌曲〉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最后的信仰〉不是纯正的佛学,但代表其现在心境,经过香港政治转变下的心态。我们在这时侯很容易唏嘘,感到无助。但佛教思想呢,能看到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世界永远不是固定如此的,总会有其他可能性。

(原文刊载于虚词・无形)

文|陶国璋

(编按:本节陶国璋引用了林夕「词海任我行」的演讲内容来作阐述。)

谈到生命如何放下,到一种现实世界的心路历程。所以我觉得林夕的想法挺有趣的,可帮助我们了解平时觉得很艰深的佛学问题。

在林夕的「词海任我行」的讲座中,林夕自己反省道,自己写歌词写了三十年,第一个十年是为了维生;第二个十年主要写爱情,爱情写得相当出色,包含自身经历;到了第三阶段,第三个十年就开始写佛系,写比较有哲理的歌。他说如果佛学是解决痛苦的话,他曾有一些作品好像一颗颗现成的止痛药,比如刘德华的〈常言道〉,林夕觉得止痛药当然是好的,是有其需要的,止痛之道就是面对、接受、放下、自在,但要找到一个较聪明的方式来演绎老生常谈,否则他不会满意。当林夕写歌词进入第三个十年,他觉得要掌握很多学识,学习如何能真正感染到他人的方法,去解释「阿妈是女人」这五个字,也非常不简单。林夕提到,首先要认识这个世界比较立体的面目,而非扁平的、无性格的。

他说早期写给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就是比较扁平的,「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歌词讲述台上台下,人生就像一部戏,你又何必这么紧张?歌词是叫你放下一些关于恋爱的痛苦,一种善意的劝勉。我想提出另一首林夕写给张敬轩的〈过客别墅〉,意境其实也简单,一方面是勉励失恋,更重要是,强调大家都是生命的一个过客,包括你的形躯、对方的形躯也是一个过客,我们不过住在别墅里面。有的人过得很华彩,有些人活得较艰难,但其实都不过是一个个过客。到写给张国荣的〈我〉,林夕认为这首歌开始对人生哲学探讨得较深刻,表达了张国荣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也了解张国荣的困扰。

—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林夕自己认为〈任我行〉,是看到世界的立体面目、走出老生常谈的一首作品。 「顽童大了没那么笨」、「可以聚脚于康庄旅途然后同沐浴温泉」、「为何在雨伞外独行」,我想说的是,〈任我行〉并不是简单地说「你的人生就是逍遥」,它有一个更强劝勉。林夕在讲座中说,有一种境界,没有一条线规范,你也自然会遵循一些事情,这遵循不一定是外界给你的一个绝对指令,而是你非常诚恳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而他补充说绝对和这个世界相反的路径之间,其实没有一条路绝对是对的,或绝对错的路,因为你走不同的路,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代价。

我从林夕所说的想到,我们很容易感觉孤独,很容易将自己放在孤独之中,这世界没人了解自己,以致感到一种隔离,这就是现代人最普遍的情绪。而喜欢佛学的人,往往稍微看不起世俗—世俗称之为「俗」就表示「俗不可耐」,总会有很多所谓的追求金钱、名利,或在人生方面,彼此之间互相压迫,家庭不和,我也看过很多这种负面的事情。林夕的意思是,你不要太随意放弃世俗。

庄子说「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庄子的意思是,你喜欢的事物,也需要保持一种生命的纯一。你不要太纷乱,喜欢的事物自然会与之合一。例如刚刚有同学说得到了PS5,在你玩时差不多达到了人机合一,你真的很爱它,或感到非常满意。 「其弗好之也一」,当自己陷入不喜欢时,我们仍需要保持这种「一」。这个「一」的意思是,「其弗好」即不喜欢之处,我们也要保持它。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不是很满意,这就是「其弗好之」,或我们对家庭不太满意,或是对自己的性格不太满意、对自己成绩不满意,你也要保持。为何保持呢,我后面会讲到。

「其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这分成两种,如果你是「其一」的话,就代表你的生命很纯一时,到达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你与天为徒,「徒」就是伴侣、陪伴,即是说你与形而上的世界或者永恒世界为伴—举个例子,你有宗教信仰,你感觉到时时修行,感觉宁静,你就是「与天为徒」。 「其不一与人为徒」,「不一」的时候,你的状态其实是与人作为伴侣,和你的群体里的人为伴。

林夕讲得相当好的一点是,我们这些乐于思考的人,往往不愿意「与人为徒」。孔子有句话,「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即是如我不是那些人的同伴,我是谁呢?其实我们需要人作为我们的伴侣,伴侣的意思不只是要与人很亲密这么简单。庄子后面说「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如果人能够有一些高尚理想,如艺术修养,或希望人生得到真正的解决,这叫「与天为徒」。

是普通劝勉,而是一种境界,经过体会后的境界,而不是一开始便指示说「你最重要的是放下,不要执着」之类。如何可达到这境界呢?我们在下节提供一些出路。

— 重新学习回到人间世

「从何时你也学会不要离群」,桃源代表着理想的地方,例如我们躲在大学,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你以为是这样,但其实是一种「蝴蝶困于那桃源」,这是一种很深刻的体会。 「雨伞外独行」是一个意象,暗指我们经常过分孤高,过分看不起世俗。佛教常说「真俗」议题,「俗不离真,真不离俗」,你不可完全放弃这世间,一旦放弃,就会出现一种孤高的幻想。

就像是香港现在社会的处境,或是疫情,经济困难,政治争执,每样事物每方面,都不是从心所欲的,我们也感觉到了限制。但「限制」在庄子的思想里,你要明白「其不一也一」也是这世间的真相,你需要与它为徒。

追求理想外,追求一些更真实的真理、追求在人生中有更多阅历,这是与天为徒,存在理想性。但另一方面,与天为徒当然是艰难的。特别要记得庄子说的,如果你只是与天为徒,当天超过人时,你就会失去你的同伴。你就会产生孤独,为什么会孤独呢?不是让你眷恋这种孤独,而是在这种孤独中,有时候会对我们构成很大很大的牵制。

因此适可而止的重点在于,如何与人为徒呢?不是要你变成一个善于社交、和任何人都能聊天的人,而是你尽可能找寻人生中可沟通的对象。如果找不到,那是因为你不懂沟通,或是还未能将心扉打开。现实中每个人都有其孤独性,每个人都想有真挚的朋友。因此如果你多一点知识、多体会别人,你自然会有很好的朋友。

—上善若水的智慧

林夕谈到自己调配止痛的配方时,谈及他很尊崇水这种物体,《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能够非常柔软,又坚强,能进入任何形状的容器;林夕说自己在生活中也知道自己可以饰演一滴水,其歌词、内容、概念、精神,能够像水一样放入不同旋律中;成歌后也是如鱼得水。

王菲的〈百年孤寂〉是在讲轮回,讲生命在不同形态下的模样。衍空法师喜欢用这例子说明,他常说,一个小朋友握着一个冰淇淋,冰淇淋很甜、很可爱,但有否想过冰淇淋来自天空的水,水结冰后卖给某家公司,并变成手上的冰淇淋。但当它被吃完后,可能掉入沟渠变成污水,最后被冲出大海。在这世界里,若要说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讲的「等无间缘」。

世界从不会停止,若太自我中心,则往往跟从着自身肉体的轨迹。我今天吃了汉堡包、我今天见了某某。所以我们写日记一般从自己视点出发,以肉身所见的周围去观察。尤其是现在的Facebook或其他平台,人人上载自己所见。我看过一个朋友写,他今天去了麦当劳,吃了汉堡包,汉堡包多给一块青瓜,平时是三块,今天是四块,真是一个奇迹,便拍照。这样的小确幸,或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有时候你参透便会很深刻,但如果只停留在那里,你就会变成很自我中心。人为什么会自恋?其中一点是将自我放得太大,高高在上,看不到其他人。 〈百年孤寂〉中写的云、雨、汗等等,你身边的人,其实可能他的一滴汗是来自于云—如果这样思考,会发现这世界是相当丰富的。

「软弱无力全是坚忍的证据/灵魂内有信仰抢不去/这种抢匪也许比你畏惧/想保无邪之躯/还是必须好好过下去」卫兰和林二汶的这首歌〈最后的信仰〉是2019年之后写的,不是纯正的佛学,但代表其现在心境,经过香港政治转变下的心态。我们在这时候很容易唏嘘,感到无助。但佛教思想呢,能看到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世界永远不是固定如此的,总会有其他可能性。关于这点,我觉得林夕表面上像是个佛教徒,但事实上反而是相当积极,并且很进取。

— 走出立体的一步

字很重要,然后整个人便放下了包袱。成为一名『内疚怪』可能和成长的过程有关。 」其实我们的父母到了任何年纪,都还是会跟我们说常见的道理,如「人最重要的是安全」、「人最重要的是为自己」,这些说话哪些真哪些假呢?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深刻度去评判,不能用辩论的方式。我们的深刻度,到了某个阶段自然知道,某些事情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向我们的亲人说「对不起」是很艰难的,它表面上看似很简单,但因为艰难,我们便停止了。

〈Shall We Talk〉这首歌其实相当深刻,歌词的意思是我们如何解开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呢?不仅仅是追求哲学、追求佛学等所谓理想的学问,这些方面是增加我们的智慧;而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般若非般若,斯之谓般若」,意思是你不能只停留在阅读、看书,或在自己的智慧里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说的「对不起」,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歉,而是先走出一步,这就是刚才所讲的立体感,对自己、对生命的解决。

这也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百年孤寂〉,「背影是真的/人是假的/没有什么执着」、「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这可以是谈感情,但如果你从一个较深刻的反省,如果你将所有爱情、亲情、人伦关系,都看成虚幻,那就不需执着了。这是小乘佛教的想法,即是离开这现实的世界。

— 无常与定常

所有事都不是你能expect(预计)到的。对我来说,这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不能预计个人或他人,同辈同学等等发展也各不相同。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家庭,究竟孰好孰坏,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所以我认为人性有时候比我想像中更复杂。

不忍、同情之心。

我感觉到林夕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虽然他可能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敏感的人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会走向一种修行、放下,因其已对世界有很深的关怀、悲愿很深,本身未必采用更激进或积极的方式,但始终有自己的反省。如果你在读哲学时觉得概念很困难,看林夕的歌词反而会更加深刻、更加触动,歌词并不深奥,但其中具有深度。

据林夕自己的说法,有些对佛教的描述是一种止痛药。记得分清楚:止痛药似乎是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其实不是的,仍然是返归于自身内部,包括刚才说到的,在基督教里,你尝试仰望天际,会感觉到星宿的神秘。我自己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的墓志铭写着:「有两样事物让我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使人感觉非常庄严而崇高。这个宇宙这么庞大,世界亦很神秘,令我感到神秘。但你内心的道德律,如何表现呢?那是一种不能停止的关怀,自身有种涌动而出的关怀,你需要十分麻木才能压抑它。这点没有违反佛教,佛教所说的「精进」便是这样,不是舍离、看破所有,便当作自己明白一切。


虚词・无形网站
虚词・无形Facebook
虚词・无形YouTube
虚词・无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