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香城! ?又流动了一年的我们怎样了?

張子房
·
·
IPFS
·

「几个月前去台湾找你还说着无法再习惯香港,半年不到竟然回来了。」朋友家中生变,暂时离开移居的苦寒国度,回港处理事务。他人缘好,连连筳席,累过返工。这日他约旧友入长洲BBQ,拍了张维港的照片,害我也有点想回去看一看。

离港一年又四个月,身分安定下来,第一时间去火车站买全月通。去年行政院推出T Pass,月费搭公车,我想去买但居留证不能。换了证件过去,柜台根本就没看……那当然有了T Pass出门就省很多车费。现在收入严峻,每天都在想明天要怎么撑住。

最难的那一关,总算够胆讲一些难听的话。难听的话通常都是真心话。

问十个在台港人,十个都肯定会讲︰

生活是台湾好,工作是香港好。

今次是第三次尝试长期离开香港,我是个从小到大都不喜欢香港,常常想往外跑。总觉得香港太压逼、太单一、空间太少,物理上乃至思想上。然而前两次的离开都是以回港收场。

香港有香港的好处。世界上很少地方像香港那样,至少是2016年以前的香港,规矩这么分明。只要按着规矩一步一步走,饿不死还能赚到比其他地方高的薪水,而且钱80–90%都可以由自己掌控。

其他地方不一定是这样,肥灰前去加国,屡屡被加征税项。辛苦储了大半年的钱上缴政府。而且很多地方的政府随时会改规定,此前在台北工作时就遇到好几个在台投资移民港人,等候三年无法获得定居证就走了。政府没有说不给,但拖。我听在英国的朋友说,5+1好像也快要改回去了。

可是香港,至少我熟悉的香港,认识几个居住满七年的台湾人也好大陆人也好,没有一个拿不到香港身分证。

以上纯粹是当事人告诉我的故事,懒得查证。又不是写报导写论文。换个角度去想,香港是个受硬不受软的社会,台湾受软不受硬。再加上你要在台湾定居,他们就会视你为台湾人,台湾人呢,专门坑台湾人。

奇异的文化差异就在这里,台湾社会规矩模糊不清,变成很多事情能够尝试,台湾企业的环境也比较愿意让员工试到成功为止。香港则常常觉得,一定得这样,不这样不行,最擅长复制别人的成功方式。这种环境我每天都感到很绝望。

住台南三个月我快忧郁症!

「你适合台湾,我适合香港啦。」

前辈去年因家务事回台南住了三个月,我以为她就此回台定居。留港十年,她早已拿到身分证,疫情前计划要回台。没想到农历年一过她就回港。在香港她比较自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用机车、不用汽车。上班下班吃好料,自己顾好自己就行。远离累积几十年人际关系圈,三个月来不断情绪勒索,让她疲惫不堪。

反过来我在香港每天每夜都感到很绝望。香港唯一优点是我不太担心没钱,我穷,但我不会没钱。穷是相对的,身边人赚的钱是我两三倍,因此我穷。但我不会没钱到吃饭、不会没钱坐公车,找工作、找兼职亦相对容易。台湾要找工作很难,难听一点七仔都要人介绍。

「香港毕竟是个西化的社会,比较能自己掌控。」前辈返港后,回到她很规律的编采生活。没有家庭拖累,恐怕回台的机会愈来愈低。

我一直觉得永远留一个地方发展是一种迷思,永远做一份工作,永远在同一个行业……人本来就迁移动物,社会本来就是有机体,像天气一样变化。只差在变好,或是变坏。以前读书,老人们感叹台南五十年不变,他生在长荣路家中,读书在长荣路上的小中大学,毕业在长荣路开小店打工,将来也必在长荣路医院迈向终点,生老病死都在长荣路。近十年变化岂不是也很大?

回去与回流是两种概念

「早几个月回香港一趟,觉得香港人怨气很重,不可能再习惯每天挤地铁。」言犹在耳,因为家务事必需要处理的肥灰回港了,享受着两年来缺失的繁华都巿活力,回想到加国的难︰「真系唔知点解去个天寒地冻既地方。」

肥灰故事的前传还在努力中。这几年他变得愤世嫉俗,那是生活压力、遭遇不公平和不幸的典型情绪。想我在港多年一直徘徊在无奈和愤怒两种情绪之间,反而肥灰在港游刃有余。北国寒苦,历尽受当地华人歧视,肥灰亦变得卒郁愤世。

陆续许多出去两年的朋友已计划回港工作。香港赚钱快,香港人做事理性。是否长期定居未必,至少先赚一笔。如同97后港人回流,理由相似,模式相同。反正身分捞到了,随时该走就走。

这种人我还蛮……well。可能这是香港的特性或人类的特性,自己有利就好,何必长久经营。认识几位坚决留港的朋友,均是90后、00后,决心很大。我们这帮80后,逐红利而居。既欠缺同理心,对社会整体福祈不感兴趣。丝毫不觉得社会能够在我们这种人手底下变好。

近日成为「 台湾脱亚入欧运动」忠实粉丝。台湾人积极检讨社会上不足,观念上与先进社会的差异。香港啊,早就失去自我检讨的能力,我们连社会哪里做得不好,都不敢讲,一味说好香港故事。以往我认为香港人唯一优胜过台湾的就是理性看待事实,即使是朋友、亲人,不对就是不对,照直讲。现在,都好好!或者懒系幽默,搞个gag当无事发生。

台湾人情绪化、概念含糊不清、关说文化盛行,常常阻碍社会进步发展。靠着激情推动议题讨论,未必理性,也未必正确(欸,韩角鱼当议事厅厅长呢),起马大家有动力改善社会状况。读书时,我们常常觉得台湾人在争取一些很无聊的东西,发禁之类。我们可是每年七一例行上街高喊民主自由呢,理性的香港人要是民主了,肯定是不错。

我们输了! ?

「哎,算啦,我哋输咗啦,嘿嘿。」支持社会运动的旧同事拉打,试图用挑皮的语气掩饰。等候廿年,迟来的「正义铁捶」总算施加在维港上空,身边人反应很不一致。

选择留低的拉打忍而不发,知道自己做不了什么,赚钱是实。移加的多多大夫,嘲笑未走之人,喂,走得快好世界,话咗架啦。卡乐C筹备2025去日本,香港绝望,希望过到去唔洗咁辛苦。

某媒体形容廿三条象征廿年民主运动以失败终结。我一惊,嗯?乜原来我哋系民主运动,唔系一年一度发脾气大会?转念一想,这句话对身陷囹圄的人们不公平,太苛刻。

相较于季节性和突发的元气弹集气太会,地区深耕细作更合乎我的想法。碎片化的各自为政几年,来了一波更大的习气,结果end game了。算起来我也是社会科学或是人文科学,坦白讲压根不相信华人文化能够民主化,况且民主也未必是最优异的制度。反过来,游历的地方愈多,认识的人愈多,愈来愈相信集体信念这件事。

香港人的民主意识其实没有很一致,将近四十年的社会讨论,可是,「民主」在香港人的群体里没有达成共识。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方式,需要怎样的社会环境,其实我们很少讨论,来来去去都是统治者来一个高压政策,我们条件反射式反对。

举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教育。搁下教育组织的迂腐、结构性问题不论,我们有想过小孩子用什么教材吗?台湾近年推行108课纲,内容也是很有争议,教科书的设计面貌则是全新的,与旧时记事本末式的课本有很大差异。我听一位业界朋友说,那是大约2016–2018年,几位理工科大学生提出的课本设计改革意见,慢慢推行到教育部接受。香港呢?我知道很多老师是采取自己设计工作纸,就word、ppt……这些事情,香港人会讨论吗?才不会。

只要深入香港各个阶层就会知道,核心问题是我们不尊重其他人的生活模式。一开口就是批评,社会好像也不容许稍为与别不同的想法。上月有一则新闻是某富婆让儿子一天读两间幼稚园,一家用学券,一家自己付费。网民大骂怪兽家长,剥夺小孩子童年时光。明眼人却说︰「香港人人都系咁做,你唔系咁,比人闹得仲甘。」

这二十几年听过不下一次,廿三条早晚都要立法,早立比迟立好,自己立比别人立来得好。然而,廿三条成为香港人心中的最后防线,只要守住这条线,其他任何压下来的东西我们都能够……well,都好像还好。以前还会想像各种各样的情形,结果是轻轻的来了。

==========================================

每周一则城巿故事。突破点对点生活模式。

迈开脚步,划出舒适的平面。

喜欢原地游的内容,请接续以下方关注更多动向: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