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时写作、富裕时写作
圣经《传道书》第三章开头的「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每一事务都有定时。 」是我最喜欢的圣经节,经历什么低潮总这样安慰自己:「好吧,反正『生有时,死有时』」,我不确定自己心里是不是真的相信宿命论,但身为基督徒应该是相信的吧?
生有时,死有时; 栽种有时,拔出有时;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 哭有时,笑有时; 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丢石头有时,捡石头有时; 怀抱有时,不抱有时; 寻找有时,失落有时; 保存有时,抛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沉默有时,说话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 战争有时,和平有时。
我本来以为这段经节也有「贫穷有时,富裕有时」,但他也已经列举了各种情况,好像增加贫穷和富裕也只是多余。
最近是我人生中较为低潮的日子,刚好许多事同时发生,连想写些文章都显得很「失败」,我又想到《This Is Us》里妈妈年轻时到好莱坞追求歌星梦,试唱完制作人只说了「还不错」,意指她唱的不差但就是伊利诺伊的水准还不到成为歌星的标准。
我想着自己大概也就是一般的好,虽然我这年纪早也过了要追求顶尖,我曾经觉得自己起步并不差,读书时和刚出社会时的表现也是还蛮让自己满意的(虽然我一直处在焦虑中),但很多事情都是时不我予,或许和圣经说的那样,一切都有定时而当下不是我的时间。
富裕时写作
指的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富裕,包括精神或灵魂的。
曾有人提醒我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儿时的小康之家,看似顺利的求学阶段,似乎是不太讨喜的叙述方式⋯⋯但读书时的辛苦肯定是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会经历的,受教育在我观念中一直是一种义务,那样的痛苦应该是大家的共同回忆,只有少数天资聪颖的人可以避免,当然也可能是有些人试图想表现的聪明一点,才没有加强苦读的读书岁月吧!
而且我认为所有人的文字和信仰都与其生活背景及文化相关,更不可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去掩饰自己的生活痕迹,那也造就了不同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不排除有人会为了搏眼球或制造人设而强化自己生活中较为困难的阶段。
不过我更无法否认许多经典文学都是叙述黑暗的时代,从个人到社会。无非就是疾病、贫穷、瘟疫、战争、死亡,若生活在平安年代且家境富裕的作家那就要写堕落、失恋、忧郁,或来点意识形态的东西⋯⋯等等。
贫穷时写作
贫穷也不是真的贫穷而是对应前面的富裕。
我在国小毕业的暑假迷上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克里斯多夫·雅歌塔(Kristóf Ágota)的《恶童日记》(Le Grand Cahier),深深被黑暗丑陋的故事所吸引,甚至着迷于《恶童日记》中那种毫无人性善良又缺乏道德观念的叙述,人只想着生存,那对我而言是极其不自然的世界,我一直当成超现实在读才能接受但也如同我现在正在读的《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些故事都是作者们经历过的,只是离我好遥远。
「恶童」的作者生于1935年的匈牙利,「那不勒斯」的作者生于1944年,她们都是在工薪阶层家庭成长。我外公也刚好是1935年生,但他记忆中有过一点战争的事和相同年代的人所叙述的成长经历却极为不同。小学有一年暑假作业要访问祖父母写成故事,当时我就意识到「顺利的人生」没办法创造出什么有趣的「故事」——我什至还担心那种故事无法让我取得高分,那时也不知道老师会注重我的写作技巧还是故事本身?外公一生的挫折是中学大学考试不尽如意⋯⋯这确实是他真实的人生,不过这类事迹又如何与经历过饥荒、飘洋过海或奋发进取的人生相提并论?
太宰治家境富裕,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其贵族生活的描述。他求学过程成绩优异,他不幸拥有天生敏感忧郁的体质,喜爱无产阶级文学而写出:「我们难道有罪吗?生为贵族,是我们的罪吗?只因为生于这个家,我们就得永远像犹大的亲人那样羞愧、谢罪、腼腆地活下去。」——但若不是他成功自杀身亡,那些文字看起来不过是无病呻吟吧?而《恶童日记》的雅歌塔饱受烽火洗劫、尝尽思乡之苦的流亡生涯,孕育出作品里一种冷酷逼真、发人深省的难能特质,也就是她的黑暗是来自于大时代。
他们有着极为不同的生活经验但也就是把黑暗之处写出来才有其价值⋯⋯不知不觉中,我好像不小心把文章写得太偏激?总觉得自己确实没什么值得说嘴的悲惨,又回想起一开始决定认真写字是义大利朋友说看着我的文字觉得很真实而鼓励我写作,但想想每个人的真实却是不同的,就像我也永远无法理解像波特莱尔那样的公子哥为何如此忧郁,却不能否定他的真实。
我想,对任何写作者而言都是经历人生的或好或坏的阶段,也就只是把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