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午夜時分:林依晨的神秘死亡,傑克·安德森(Jake Anderson)

MaryVentura
·
·
IPFS
·

這本書( Gone at Midnight: The Mysterious Death of Elisa Lam )是在十分安靜的幾天裡讀的。那幾天臥床,能靜靜地追憶2013年時腦海裡對Elisa Lam這個案子的印象。即使病榻上與世界的關聯幾近寂寥,但外界並未有任一放緩腳步的跡象。這反而讓我有了稍稍轉身顧盼的機會。管他的,讓我自己先放慢腳步。在一個被作者稱為“二十一世紀最神秘的懸案”分析裡,我隨之對“心理健康”、“執法機關犯法、腐敗、掩蓋事情”、“公平、正義”、“陰謀論”等等進一步有了了解,並引發了思考。

The Style of Writing-文風、流派

作者在文末記中寫道,這本書並不是一般的“真實罪案(True Crime)”記錄,而是雜糅了十分個人的情緒在裡面。作者在詳細論述案情的時候,及早地指出了Elisa Lam有Bipolar病症。她本人也曾在Tumblr上詳細記錄自己與抑鬱症及Bipolar病症共生的痛楚與掙扎。作者自己也有著相似的病症,並在私人查案時漸漸對Elisa Lam的案情產生了共情,希望為逝者找到真正的公義。但也正是由於此類心緒才會令這本書與真實罪案記錄有所出入,不太一樣:它沒有完全繞著Elisa Lam案件的來龍去脈寫成,而是用了相當大的篇目穿插作者自身與Bipolar及抑鬱症抗爭的細節。有時候讀起來會覺得細節過多,其實也許能將其放入“文末記”裡一併道來。在這裡,還是尊重作者的安排。

令我更覺得值得推薦的是作者的文風,其文風嚴慎,即使再個人化、細述共情心緒,也很經得起推理、論證。

案件本身引起的廣泛關注

2013年Elisa Lam住進了曾經令無數人紛紛死去的Cecil Hotel。 Cecil Hotel除了目睹過一定數量的自殺者外,還是兩位遺臭萬年的連環殺手——Jack Unterweger及Richard Ramirez——連續作案的住所。

本應該按時離開Hotel的她卻被報行跡無處尋覓。幾星期過去了,在對Cecil Hotel飲水質量的抱怨進行查看時,水管工在頂樓貯水箱裡發現了Elisa Lam的屍體。屍體全裸,旁邊漂有衣服。

LAPD查案期間,有一段Elisa Lam在Cecil Hotel電梯裡的視頻被傳上Youtube,這不僅引起了百萬網友的觀看,也引來了網上偵探的重重分析。許多道不明的想法隨著視頻的瘋傳而被人們接受。然而,LAPD以Elisa Lam的心理病症為由將案子最終定為意外。

很多抱著為這個女孩找到應得的公義的心情展開了網上及實地的偵查,本書作者也一樣,甚至於2018年眾籌拍攝了紀錄片,意求在找到線索的基礎上還女孩一個遲到的正義,並完成了這本書的創作。

關於陰謀論及其它越過自然解釋之外的理論

Elisa Lam案件的特殊之處還在於Youtube上的那段視頻片段激發出來的討論。作者在書裡前邊的位置已經提到很多陰謀論,有撒旦人祭的,有非自然力的等等。然而,作者成功地道出了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當人們對官方結論不滿意時,也當人們覺得官方(LAPD)刻意隱瞞了什麼的時候,陰謀論般的猜測才會層出不窮。作者也列出了一些幾乎無法用“巧”字來解釋的陰謀論,甚至有人用從前的詩看出內裡藏著Elisa Lam的拼寫,於是將Cecil Hotel描述成一個迷之禁地。由此放大來看,不透明和有限的了解度才令陰謀論有了發揮的餘地。越是這樣,離理性越遠。

心理健康

作者在本書用了極多篇目分析案情,敘述實地採訪、查實,也極細緻地基於Elisa Lam的Tumblr、Blog、Twitter分析了心裡健康的重要性及與本案之關聯。作者引證了Freud、Carl Jung等心理學理論奠基人,從心理學的角度平衡地分析了Bipolar的一些症狀,讓案情裡的逝者擁有更多的理解。

作者認為,Elisa Lam的心理疾病被LAPD利用了,才以“意外”為此案劃了“終了”符。心理疾病自是不能忽視,不過也不應該成為LAPD的掩護。

因為對抑鬱症及Bipolar的理解越多,對LAPD的解釋及證人證物上的重重疑雲則越來越多質疑。這裡作者寫到了很重要的幾重疑雲:

  1. LAPD深陷多個腐敗醜聞,與Cecil Hotel管理層過從親密,且未受應有的監督。
  2. 發現屍體的證人得到一大筆錢,離開了美國,無人找得到。
  3. Cecil Hotel在案件發生期間完成了很大的一個併購案。

此類事件,不勝枚舉。值得稱讚的是,作者並沒有在無直接證明的聯繫的前提下蓋棺定論,而是本著嚴謹的態度尋求對此案的重新審理。

看完書很佩服作者投入這麼多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財力,為Elisa Lam尋找遲到的正義。案子未必會重審,但這本書賦予希望了解這個案子來龍去脈的人以最全面的分析。這裡我們看到了正義、公理在普通人心裡的分量,它是那一絲的希望,依舊引領著追逐它的人。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logbook icon
MaryVentura🌀回文詩人🌀 @字縛雜誌 Founder 書評外的話👉 https://liker.social/@MaryVentura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詩歌的形式
27 篇作品
書評•評書
136 篇作品
不必讀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