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时代的创作者经济,真有比较好?又怎么玩?
上周跟一位在NFT界认识的朋友交换一些想法,他明白地表示,现在不会劝周遭的创作者马上进入NFT的圈子,因为在毫无准备下,不过是进入了又一个红海。同时他表示自己也在尝试去中心化写作平台,不过不是Matters,接着也讨论了一下目前在各家去中心化写作平台的观察。
看起来,许多人说Web3趋势来临,第一个振兴的是创作者经济没有太错。许多原来对经营粉专或IG已经快死心的人,因为寄望着从这个新领域找到机会而纷纷投入。另外,刚好读到栀子榴莲这篇谈创作者经济的好文。觉得借着这个机会,不如就说一下自己对于Web3时代的创作生态,还不太成熟的看法。
少数编辑左右的Web0年代?
我是经历过Web0年代创作的老人。学生时代偶然参加了校外的文学营,小说创作拿到了佳作奖项,大学时去报纸文学副刊投稿也被选上过。也是因此才觉得自己在未来职场上可以考虑能发挥创意的领域,要不然我本来是工科背景,而且不是会被老师选去参加作文比赛的那种类型。
那时候被这些报刊编辑看上的心情,实在是好光荣,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有某种潜藏的天份。后来真正进入职场,也认识了不少文学编辑,现在回头看这件事,倒觉得自己当年可以投稿成功,部分原因可能因为正是这些副刊长年的忠实读者,在不自觉情况下扮演着很会「猜题」的好学生,投稿自然容易符合他们的偏好,就会被看见。
而在网路时代还没来临前,副刊自然掌握着某种霸权,审稿编辑让谁的文章能出刊,也确实能左右什么样风格的文学创作是主流。
毕业后,我投履历总会附上这些副刊作品集,以兹证明自己的创作能耐,果然让几家广告公司看上,觉得可以尝试文案企划。后来,我选择了一间由前奥美公司广告人出来创业的广告制片小公司,也曾和老板交流当时附上的副刊文章如何?这位资深广告人笑笑说,我那些文章很有趣,不过只是让他觉得我可以培养看看。他强调,商业世界要求的文案品味大为不同,还得经得起市场与客户的考验;而纯文学创作放抽屉,多年来没人看,也不会不伟大。
真的是如此吗?纯文学创作领域,只是一群无法面对世界的文青小圈圈?商业文案可能比较有市场概念?同时经过这两种领域洗礼的我,觉得这只是不同的两种创作生态而已。
例如传统的副刊编辑,长年和文学界的人互动,每次副刊刊出的文章,也总会有外界的人提出回馈建议,虽然没有数据分析工具在手,当年仍然培养出了某种市场嗅觉,所以跟随他们并不完全错。
至于商业广告文案,虽然是服务企业,也可从中找出妥协且能激起创意火花的做法,生态是建立在品牌客户,文案提供者与最终看到广告消费者的交流上。很多叫好又叫座,还有人会怀念的广告作品,是被人当作艺术在看待,这些也不必多说。
Web2的齐头式竞争
我同意创作最挑战的,永远是创作本身,但是不同年代用来曝光的平台,确实有着左右创作风潮的能耐。 Web2社群时代,让报刊编辑与广告公司都得下放权力给脸书,Youtube,这确实也是一种改善,毕竟还有许多其他风格的创作,可能这些传统领域的人未必看得懂,却可能也有着值得被看见的潜力。
那么问题出在哪?其实只是因为平台太统一了,现在不但是文学创作的内容,广告公司新推出的有趣文案,还有新闻媒体,以及纯素人用来跟亲朋好友打招呼的贴文,全都在社群平台上齐头式的竞争,大家看着每天数据上最热门的话题判断来制作内容,这样真的能让不同类型的内容,得到一样的尊重,彰显自己独特的价值?自然是非常错误的操作。
只是许多网红抱怨着,即便知道不该讨好所有人失去独特性,演算法一来整,总让自己社群影响力锐减。所以,Web3时代的创作者经济革命,应该是去中心化,让不同价值的内容有各自安身的地方,不受演算法霸权牵制依然能活。
一万人的力量
这个能活的标准,用不着脸书时代那样高,得成为百万等级粉丝网红之类,但也不致于太低,最少应该是几千人至一万人的力量。所以Web3时代的创作者,社群经营还是得做,但就是寻找最懂你的那几千或一万人就够了。
那么,这一万人出现,就要期待着自己可以全职借此维生吗?也不容易。我周遭即便是最早看好比特币与区块链的人士,他们觉得去中心化革命,未来最乐观也不可能全面取代中心化世界。毕竟许多中心化管理,比如政府军队,有存在的必要。另外,全球人们的思维要从中心化转到去中心化,还是更加漫长的世代斗争与教育的过程。几十年后,有五成领域可以被撼动成为去中心化,已经很了不起了。
换句话说,未来这世界还是会有很多资源,必须仰赖中心化世界来提供。所以去中心化平台可以给创作者的最好礼物,就是搭起了最初最好的一座桥梁,让你跟一群真正看得懂你的人接轨,但未来如果希望创作成为一本书,或一部电影,我觉得中间许多过程仍然需要和传统体制里的人沟通与拿取资源。
我觉得目前比较好的方式,还是在传统与Web3领域两边都探询机会。你可以在一些和内容相关的传统企业待着,除了结识人脉与磨练创作能耐外,也可以看主管接受度提出有Web3概念的Side Project。其实这些传统企业都有意识到要做数位转型,会鼓励内部员工的创新举动,而今年开始NFT成为台湾热门话题后,许多你想不到的传统领域老板,正开始对区块链产生好奇,若看公司文化还算开明,说不定能说服上头长官做点新鲜尝试,就可以大方地在公司里斜杠。
另一方面,当然可以在各类币圈与NFT社群自己找机会介入,初期先不要求要能从中赚钱,慢慢找出自己定位,但重点还是要选真正能提升你个人价值的地方,别只看哪里话头最热,奖励最多就往哪里钻。这些都是一时,不一定长久。
这也是为什么我还是选择待在Matters的原因,毕竟这里懂得看深度文字内容,以及写出深度文字内容的用户还是最多的,拍手与作者数据周报对我来说都很重要,但不是想像着可以靠这些赚钱,而是拿来作为市场评估。当然,我仍然期待着Matters社群真的能积极扩大,成为创作者很容易找到那几千人或一万人的力量。
主图来源: Karolina Grabowska from Pixabay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