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游记|认识峇峇娘惹文化之旅(下篇)
IPFS
鞋子脱下置放在旁,跟随导览女士的步伐,缓缓踏上通往宅内二楼的楼梯,木制梯踏发出极微的嘎嘎声响,扶着纹路触感的木质扶手直上,转眼二楼廊道便映入眼帘。
- 琉璃与瓷器器皿展示
曾经历二战,以往的琉璃工艺品多已不知所向,目前馆内所陈列的展示品系属现今这座大宅拥有者自身的珍藏。
瓷器器皿,各样瓷制的碗盘杯碟等被整齐地排放在橱柜内,听导览女士叙述,娘惹喜欢使用瓷器器皿,其中有称为「KanCheng」的盖盅,据说旧时会在新婚的前一晚,把烹煮好的汤圆,盛装于盅内,与其他亲友们共享。 「KanCheng」一词源于闽南语,系"感情"之意,以带有"感情"的盖盅盛装汤圆,并与他人分享,许就是意味着那常耳闻的”一人一半,感情不散"之寓意吧。
- 传统东方与现代西式新婚房
距今一个世纪以前的传统新婚房内,有著称为「带路鸡」的民俗,在房内放进装有公鸡与母鸡一对的笼子,据说于新婚隔日,把笼子打开,看率先跑出来的是哪只性别,即象征着新娘于日后怀有第一胎时,胎儿的性别。
1930至50年代,新婚房内布置彰显出较为西式的「Modern style」设计,虽整体因少了传统的习俗仪式而显得简约,但用色感觉仍偏东方色彩,多沿用红、粉等喜庆(亮色系)色样为主色。同时房内也陈列出当时所穿的传统服饰-可巴雅(Kebaya),布料可选以丝绸、棉布或其他材质制,常绣以各样花卉图案作为装饰。
- 闺房与刺(珠)绣
少女娘惹,不管是否喜欢或感兴趣,都必须习得「刺(珠)绣」这一手艺,因这是代表其自身的一份「履历」,日后谈婚论嫁时,有需先把作品提交给未来夫家过目之说。
在那尚未有塑胶的年代,刺(珠)绣用的珠子,皆为玻璃材质,如穿于脚上的袖珍鞋,故于馆内所展示的作品,稍加留意,在灯光照射下,会发现其正反射地闪烁着。
- 中药铺与厨房
以往大户人家住处皆设有自家中药铺,概念也许与如今现代家庭里大都会备着一些大众药物,以备不时之需相似,但旧时的规模想必是大得多,几乎是把整所店面纳入宅内,确实满酷的。
厨房内则尽是当时所用的各种锅碗瓢盆,盛盘用器皿,糕点制作模具等整齐划一地放置在木架上,厨柜里,非常有年代感;最引人的,自觉是导览特别介绍的,那自英国进口的饮用水过滤器,原来当时已走在这么的前头。
同场加映:
- 乍看是橱柜,但实为音乐盒,完全出乎意料的外观,且只能播放一首歌曲。
- 如没听错,这张椅子貌似名为「鸳鸯椅」,造型设计独特,椅边扶手(S形状处)镶有「Mother of Pearl」作点缀,如遇阳光照耀,可见反映的光彩。
- 下方所示的小型器皿,据传言是大户人家小少爷的儿时玩具,感觉类似于现小孩扮家家酒用的厨房玩具组,果然是「金汤匙」啊。
中国沿海移民(男性)与当地原民(女性)通婚后的后裔,催生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虽具有多元文化融合后的丰富色彩,却亦有着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惆怅;而如同世界各国各地在各自文化上皆会面临的难题,如何于现今社会将之传承与保留,峇峇娘惹文化同样需要面对
以往对「峇峇娘惹」只有很粗浅的认识,如有列举出对这独特文化的直觉想法,我猜应该在说出「娘惹糕」后已是极限;然经由此番花些时间造访这座「槟城娘惹博物馆」,虽短短半日不到,却已获益不少。
其实馆内尚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之处,建筑的特色与工法、格局设计与规划、装修材质的选用与讲究、木雕或石刻的工艺等种种,本篇虽分上下两篇,但根本谈不上完整,亦无法以文字体验出身在其中的感受,与这文化的底蕴,仅依导览女士所言,参杂个人想像,转换为文字记录,凭着印象整理后分享,如有机会/感兴趣,欢迎实地走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