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狂想曲>--「大他者」就像「Matrix」

寓森
·
(修改过)
·
IPFS
·
拉康的「大他者」一直是一个很难描述的概念。主体置身其中,却无法指出「他」在哪里;你看不见「他」,却时时刻刻受「他」的影响。 「他」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或是「所有人」;真要用一个具体的形象来说明的话,我觉得「他」就像是电影「骇客任务」里的Matrix。

拉康的精神分析概念非常的晦涩难懂,他的理论甚至是被传统精神分析学派所拒斥于外的,因此在我接触精神分析理论二十余年的过程中,一直没有跟他遭遇,直到最近一年才真正地开始研究他,也写了几篇阅读拉康后的感想。

不敢说自己真正的理解他的理论,尤其是那些像布一样,翻过来又折过去,然后又缝起来的拓朴学立体图;但是他的很多概念对我的思考很有启发性,很想要更清晰地去描述我的理解跟大家分享。

近来「元宇宙」的概念十分火红,在脸书的催眠下,让很多人「误」以为元宇宙就是一个虚拟世界,从而回想起很久以前的一部电影「骇客任务--Matrix」。片中人的肉体被养在机器里,大脑被连结到由中心化电脑Matrix 所建立的一个虚拟世界,人的意识以为虚拟世界里就是真实的自己。

在这样的场景里,意识存在于一堆程式码中,一切的感知运行都会受到程式码的限制。这样的状态听起来很不真实,然而在这个我们所处的这个「真实」世界里,我们的意识就不是如此运作吗?

在拉康的理论里,人的「自我意识」运行在一条他所谓的「意符链」上,是由人类所想像与创造出来的各式各样的符号、象征与语言所构成。虽然说是一条链,但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这些符号、象征和语言不断彼此连接、互动及变换意义。我们的心理与感官经验会不断地被转换成意识中的这些意符,从而可以思考和与他人沟通。这些意符其实很像是电脑的「程式码」,每个人的大脑就像一部小型电脑,在「意符链」这个「作业系统」上运行并与他人彼此连接。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其实是建构在意符链上的,这跟电影里人的意识在Matrix 上运作其实相差不多...

然而不同于Matrix 的是,意符链是「去中心化」的系统,它的「程式码」会不断地被再造、改变,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个人可以操控的(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让中心化的脸书或是谷狗来主导元宇宙的重要原因)。

它就像一个巨大且会自我改变的电脑程式,而我们意识的运行需要在这个系统上执行。我们向这个系统发出「请求」,就像在程式的命令列中输入指令,系统运算后输出结果给我们。我们出生后就被迫要进入这个系统,这样才能将我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转变成对系统的「要求」来获得满足;我们一切的感官经验,甚至心理感受,都需要「转译」成为「意符」,如此才能与他人沟通;除了以它来建立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我们也用它作为建构自我的材料,因此自我必然受到这个系统的形塑与限制。这一整个不断累积与变化的系统,就接近于拉康所谓的「大他者」。

虽说我说「大他者」与Matrix 的运作很像,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存在的,我之后的文章会再进一步说明。首先要了解的是,「意符链」本身并没有问题,它的运行如同程式码一样极有效率,所以人类才能快速地发展出目前的文明。危险之处在于,如果把程式的运行当成了唯一的「真实」,对于很多暂时无法与「程式」相容的讯息就把它删除,就会与「真实」逐渐脱节,因而进入一个「封闭」系统,这就真的变成Matrix 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寓森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正在關注 i 世代一題...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戀觀察室」1、關於 i 世代

詩集
8 篇作品

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