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是种超能力》| 没有人要你变成外向者

理科女生Yuna
·
·
IPFS
·

身为内向者的我,从小到大对于内向性格很困扰,也一直试图改变自己,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接受自己的性格,《安静是种超能力》的作者告诉我们不需要扮演成外向者,其实内向者在职场上也有许多优势。

你也是这样的人吗?

  • 在走廊上遇到同事或同学时,总是眼神回避无法大方地打招呼
  • 比起透过说话沟通,更喜欢用文字表达
  • 无法一心多用,一次只能专注做一件事情
  • 在户外一整天后需要休息
  • 对记忆相貌比较不在行,有脸盲情形

最近重温这本书与第一次阅读时有很多不同想法,上一次阅读时觉得书里满满都是内向者的职场守则对于还是学生身分的我来说有点枯燥乏味,经过了两年探索自己也更加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书中的内容有跟以往不同的想法。同时听到podcast 佐边茶水间对作者张瀞仁的访谈,透过Podcast听到作者温柔而亲切的声音,与我对于领导人的想像完全不同,她虽然有高达98%的内向性格但同时也是管理二十几个亚太区主管,作者在三十岁时才真正地接受自己为内向者,接受自己无法当个外向的人,一路上在职场上吃了很多闷亏,想要透过写书帮助很迷惘或感到没自信的内向者。

Podcast连结: #46 安静是种超能力:内向者与高敏感族的职场生存之道/ 张瀞仁

特斯拉创办人Elon Musk:

基本上我是个谨慎内向的工程师,我花了很多力气练习上台不结巴,身为CEO,我必须这么做。

你并不是不如人,因为你本来就不是那样的人

从小到大,最常听到父母和师长对我说「你很成熟、很独立、很乖、但就是太安静、害羞了」,所以内向的特质一直困扰着我,当进入一个新环境会试着假装自己不是那么内向但久了之后开始觉得疲乏又变回原本的我,直到现在看到很多工作的条件,应征条件都希望找活泼大方、热情积极的人格特质,内向特质好像不管在职场或是学生时期都不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接受,会讲话的人比较有领导能力、比较有主见,甚至连自己都会为自己贴上「内向者」的标签,像是我不合群、我很孤僻、我没有想法…….。

没有人是绝对内向者

做了MBTI职业性向测验,测验结果显示自己有高达90%倾向内向,仅有10%倾向外向,但你只要大于50%倾向内向,就是属于「内向者」。另一个简易判断方法可以从你上班一整天下来,和朋友出去吃饭逛街比较放松还是回家看书追剧,我绝对是选择后者,整天和不同人相处的能量消耗太快了,需要一个人静一静补充能量。

推荐内向者可以看这本书,作者的生活经验让我感同身受,看到类似的经验心中会不断产生「对对对.....我就是这样」的共鸣,原来自己不是孤独的,其他人也有面临到一样的情况,在大环境中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测验连结: MBTI职业性向测验

内向者的优势

倾向深度思考

内向者在说话前都会再三斟酌自己的用字遣词,不会冲动行事、不会说出不经思考的话,表达意见之前会深思熟虑。其实我不只在说话前,就连在传讯息时,打字时都会删删减减,深怕语意传达的不够明确或是怕伤害到对方,很多人都认为内向者时常沉默不发言,内向者的确不会主动发言不想打断交谈或是改变别人的想法,但如果你主动问他们的想法,内向者是会乐意分享的,或是分享的方式不同,像是透过文字写部落格。

较富有同理心,容易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事情

这一点可以和第一点作连结,在进行深度思考时会从对方立场切入,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理解对方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也会模糊掉自己的立场,所以内向者沟通时必须要温柔而坚定

不易起冲突

内向者大多不喜欢激烈的措辞或言论,当面临到与人立场不合时,只会温温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对方是和你恰恰相反的人,嗓门大、喜欢高谈论自己想法的人,内向者会一时之间受到太大的刺激,当下完全无法思考,同时脑袋又有大量的资讯需要整理,这时我们通常无法言语,就会把对方逼得更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叫「讨论」、「沟通」,但对于我们来说那叫「吵架」 ,以前我曾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不爱沟通,直到看到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不是不爱沟通,只是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激烈的讨论」只会让我们更想回避冲突。

善于倾听

内向者在说话时,大多时不会和别人有眼神交流,因为脑中一直在整理自己所讲的话,想着要如何好好表达,但在听别人说话时会有较多的眼神交流,因为我们在接收别人传达的讯息。以前我从不觉得「倾听」是件重要的事情,毕竟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接收别人的资讯,像是听朋友分享他的生活烦恼。直到有一次我主动分享了我的事情时,朋友却在我还没讲完时就打断我,急着想要分享他的事情、想要把话题转到他身上,我那时候意识到原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专注听别人说话的。

内向者的自我提升

不要急着证明自己而是要发展自己

我们不够主动的表现自己所以没办法在初期就受到肯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让别人看见,但有时内心又很慌张希望有人挖掘你、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时候更要沉得住气继续增进自己。不要有反正我们就是「内向......所以不适合这种场合、不适合待在这工作的想法。」不要让内向变成阻挡前进的借口。

「了解自己的个性,但不要被束缚。越理解自己时,越要更要有意识地去突破自己的极限,不要被外向和内向这种标签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华盛顿商学院Adam Grant

不要相信「演久了就是真的」

许多内向者会想扮演成为善于交际的人,直到社交活动结束后觉得自己气力用尽,但这些「表面行为」只会带来负面情绪,扮演出来的角色短期有效,但长期下来,甚至会让自己陷入「冒牌者症候群」,认为自身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有能力或才干而是因为运气、时机、误会或是还没发现自己是冒牌货。这也让我想到柯佳嬿在访谈时曾说过的一句话:「你原本是向日葵的话,何必一直拼命开成玫瑰的样子。 」因为自己是女明星的身分,故曾试图要装出明星该有的气场,但后来觉得很辛苦,才开始顺应自己的个性发展。

延伸影片: 70%的人有惯性怀疑自己的困扰,如何克服? |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 艾尔文

延伸影片:柯佳嬿x 理科太太- 内向的人只能在角落画圈圈吗?

适度放下完美主义

如果没有好好了解自己或是身边没有人鼓励你,内向者很容易产生无法符合社会期待的羞耻感、没有自信,不喜欢被发现错误、不喜欢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形下回答问题,怕自己在别人的眼中不够聪明,这些其实都源自于心中对自己有「完美」的标准,在细节上拘泥很久,这时候记得适度放下完美主义,在工作效率和完美主义之间取得平衡。

「自信是相信自己即使不知道解决办法,仍然可以处理;是知道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有能力解决;自信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相信自己(即使需要多花一些时间) 」
美国企业顾问Ilise Benun

比起有意识的要求自己跨出舒适圈,扩大能力范围才是更重要的事

很多人误会内向者是保守或胆小的,但其实内向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冒险。作者在文章提到:「对于内向者来说出门就算是踏出舒适圈了」虽然这句话有点浮夸,但的确在生活上很多看似平凡的事对我来说都不是很舒适,我们是用自己的「策略」在生活着。但如果一次接受太大外界环境刺激会焦虑到承受不了,更加质疑自己。

以上这些对内向者说的话同时也是在跟自己说,我也还在学习当中,如果喜欢我今天分享的内容,非常推荐大家去买本书来看看,书中分享更多内向者在职场中会遇到的难题和改善方法,但目前我还没正式踏入职场,无法提出内向者在职场的相关见解,之后踏入职场也许会重温这本书。

谢谢大家看到最后,请帮我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创作,喜欢我的阅读分享可以追踪我

拜访我的另一个家: https://yunashare.com/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理科女生Yuna在德國與論文奮戰的碩士生,疫情之下,整天只能與論文共處,出門最遠的距離就是超市,看看書、寫寫文是最療癒不過的事情了。 歡迎來我的家:https://yunashare.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跟著柴鼠學FQ,做自己的提款機》|為投資新手打好基本功

《原子習慣》|複利效應,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

《象與騎象人》|朝著目標前進比達成目標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