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征文

左右言她
·
·
IPFS
·
童年生活不止有现实中的琐碎,也有文艺作品滋养我们萌芽中的精神世界。那些作品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留下了痕迹,或深刻或隐秘,它们形塑了我们对世界最初的的理解和想像,乃至逐渐成长的我们自身。

这是@赳赳蓝袜@Simone Fang“左右言她”discord中闲聊碰撞出来的有趣话题,欢迎大家参与~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虽然马特市的大家大概已不是儿童,却都从儿童长成,还可能正在培育儿童。或许有人已经把童年远远抛在身后,也有人仍会不时记起童年的快乐和伤痛。童年生活不止有现实中的琐碎,也有文艺作品滋养我们萌芽中的精神世界。那些作品在我们的生命中一定留下了痕迹,或深刻或隐秘,它们形塑了我们对世界最初的的理解和想像,乃至逐渐成长的我们自身。

节日不止可以庆祝,很多国际节日都来自历史的警示,除了祝福大家快乐和保持赤子之心,也不妨值此机会做一些反思。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文艺作品吗?长大后妳对它们是否有另外的想法?又或许成年后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儿童文艺作品?儿童文艺涉及的从来不止是儿童,为孩子选择启蒙资源的家长,自己或许过了第二个童年;创作者们则在「两个世界」里担任信使,他们的作品又如何折射出多重的面向,是激发儿童的天赋或暗含成人世界的规训⋯⋯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想要发起一次征文,邀请马特市的朋友们一起来聊聊妳了解的各种面向儿童的文艺作品,不论是来自亲切的童年记忆或成人后的「补课」与反思,不论文学、绘本、动画片、电视节目或你能想到的一切,不论集中于作品介绍或解构「儿童文艺」这一概念,想像力和好奇心永远童叟无欺。


征文说明

·截止日期:2023.6.30

·参与方式:关联本作品、加上「不止儿童」的TAG

·征文内容:有关「面向儿童的文艺作品」即可,发挥妳的创意

每个小动物的尾巴上都应该系着好看的蝴蝶结,希望我的帽子底下酝酿着还没被捉住的旋律。 <托芙·扬松:童话一定要继续(https://www.douban.com/note/835991466/?dt_dapp=1&_i=5606323P-SYIOX)>

放一串@赳赳蓝袜@Simone Fang关于姆明的可爱讨论~

@赳赳蓝袜:我可能是更喜欢它独特的画风和想象力买了的那本绘本是Who Will Comfort Toffle? 也是一个孤独的角色最后找到朋友的故事主线剧情结尾感动的部分或许反而是在我这“减分"的跟你说的这个故事有相似之处因为我的经历让我希望不是以一个”朋友“(包括异性恋单偶制的暗示)或亲人来作为终极解决方案但整个世界观的想象、画面、以及文学性都依然很吸引我而且结尾也可以抽象地理解嘛世界如此出发点都还是很relatable的

关于低落时刻被拯救的故事,我有格外印象的,正好这几天回想起来,是海绵宝宝的一集,也是在我自己很低落的时候刚好看到,他找了朋友、熟悉的人,但都没有用,他还是越走越远,跌到谷底,但最后是一个路过的陌生人,随手帮了他一把(甚至都不是有意为之?),他就起来了,这些都是用画面抽象地展现出来的,如果单纯从剧情看,我更喜欢这样的故事(这和喜欢姆明的整个世界不冲突,何况我还没开始了解更多呢


@Simone Fang :说到这个我倒是记得两点,一个是有一集姆明家来了两个小客人,带着一个小箱子里面是漂亮的红宝石,然后一直藏着不让其他人发现。当时有看到解读说也许跟她的lesbian身份有关,那两个行为奇怪的小客人是她的象征之类的。第二个是说姆明妈妈这个角色,大意就是用一个看上去特别刻板印象家庭主妇的形象传达一些观点之类的

这个故事感动到我主要是跟妈妈的关系吧,就是有人真的能无条件地爱你的这种感觉,然后形象化地变成怪物来表现这种无条件的接受。当时能被感动到也是因为在生活中无法从家人身上获得这种无条件的爱。

刚才看鱼鳍说回想起海绵宝宝的情节,我就想到,我们喜欢这种动画片最开始肯定都是被某种程度地治愈到了,比如我第一次接触姆明的动画片版,但是往往对这种治愈感的来源不太明晰,可能就只是单纯地获取些情绪价值。而像妳之前提到的很多解读都挺好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且有趣的角度,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叙事结构吸引了我治愈了我,或许能够从中看到一些不曾意识到的自我。又或者就是从文学的角度去解读,像这种儿童文学一般都有某种教化的目的在背后,去尝试剖析每种动画片或者儿童文学想要传递的价值观然后对比也挺有趣的(比如妳提到的海绵宝宝和姆明处理人生低谷这件事的不同答案)。之前我的老师推荐过一本书但我还没细读,叫《百变小红帽》,就是从小红帽不同时期的版本演变上看背后的价值导向。


@赳赳蓝袜:是有意思的诶,其实我刚刚已经看完第一个故事了,不剧透简单说就是特别好特别喜欢!托芙扬松那么丰富的创作肯定一本绘本也不能拿出来断章取义,或许还要考虑到不同形式的不同受众并设计相应的故事走向,而整个姆明世界里细节的想象力和开放性是无价的,我举了海绵宝宝的例子也只是刚好看到、又重新想起那一集,并非整体的评价。根据你讲的姆明那一集,再想想,比起情绪低谷,似乎更是一个“非主流”身份被接受的过程,所以或许也是不太一样的。我也想到了儿童文学这一层,我从小看了很多儿童文学,到很晚才开始看”真正的“文学,小时候看儿童文学的时候,也想过自己长大后要写儿童文学。而姆明似乎也给托芙扬松带去双面的影响,除了姆明漫画和故事,她似乎更想画油画、写面向成人的文学。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另外我不太喜欢部分成年人所谓面向儿童的创作,让我感到他们只是在自我感动、低估和误解儿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