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鄉和世界走走對談:兩岸女性大亂聊,我們想要怎樣的女性社區 (文字版)(上)
很開心可以邀請到她鄉和世界走走對談,那一晚我覺得很溫馨,大家講各自發展過程中的故事和困境,那一刻可以深深的感受到「女性共同體」的存在,大家同樣關心著當下女性的處境和這個族群未來的命運。
以下是當晚AMA的文字紀錄: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穿堂风_simona
@世界走走 seh seh |@芝芝 Gillian 、@Chiao-Ting Chung
Juan: Matters站上有非常多其他的女性社群,從最開始的時候我就非常想跟其他的社群有一些互動,然後覺得大家一定有一些可以聊可以做的事情。這次非常榮幸地可以邀請到她鄉和世界走走的夥伴來一起和我們聊一聊。
Simona:我之前在一家全球互聯網企業上班,去年11月的時候被大裁員,大裁員之後就不想上班,就在探索自己和世界的過程中開始做她鄉。她鄉是2020年10月3號上線的一個全球的社區,快要三週年了,我們是一個針對全球華人女性及非二元性別的朋友的社區,從2020年上線到目前大概在全球有2萬左右的用戶。我們的宗旨一直都沒有變,希望探索更廣闊的世界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如何探索呢,一方面是由我們自己去身體力行的探索,另一方面通過她鄉的鄉友的分享也可以看到這個世界除了我們自己所在的地方,還有那麼多好玩有趣的新鮮的事情可以去做去學習去探索。目前管理組成員大概有5、6個人分布在全球各地,基本上是屬於為愛發電。我們財務上的收入全部都會重新投入到論壇的運營裡面,這個也是挑戰和困境之一。這個社區它是以論壇為基礎,當時選擇這個形式是因為通訊軟體的消息太多太雜,不太容易去積澱信息,因此選擇BBS這樣的形式 。我們論壇目前是封閉狀態,註冊用戶才可以查看內容。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是面對大陸用戶,將論壇里一些比較好的內容分享出去,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可以閱讀到這些內容。我們也有播客叫「她鄉電台」, 會採訪一些論壇裡的朋友們。
穎芝:世界走走是一個網絡媒體,核心內容是探討性別議題,我們的特約記者或撰稿人會採寫很多有趣女性人物的故事,也會邀請學者或評論家幫我們分析、討論社會時事里的各種性別現象,我們正式上線的時間大概是2021年8月,社群媒體和電子報是我們接觸讀者最重要的管道。這兩個管道的活躍用戶大概會有一萬多接近兩萬人,我們團隊最初是2.5人,兩個主要製作人是我和巧庭,還有一位顧問。後來新增一位正職的編輯,全盛時期時團隊是三個人。其實在2022年的時候有嘗試付費訂閱制,後來不是很成功就解除了付費牆,重新向所有的讀者開放。但近期世界走走這個平台在暫時修整。
巧庭:世界走走的slogan是「給妳的國際新聞」,那個妳是女部的妳,主要是以性別視角在製作國際新聞相關的內容。後來我們的slogan變成了「她的故事與妳同行」,這個她和妳都是女部,我們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女性故事,讓女性讀者看到世界上生活的各種樣貌。和她鄉比較不同的是,世界走走雖然透過matters或電子報會接觸海外各地的華人,但大概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還是以台灣的讀者為主。
Juan:想知道她鄉和世界走走如何開始做你們的平台,在開始的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Simona:開始的概念是由我們的兩位創始人之一Sophie提出的。很久以前,我是豆瓣的活躍用戶。她在豆瓣上私信我,表示喜歡我平時分享的內容,並想成為朋友。當時我有些猶豫,因為我是個內向的人,也不太明白她的意圖,我們交換了微信,但在那之後,我們沒有互動。那時我還在美國灣區工作,有一次舉辦了一個小型觀影會播放《One Child Nation》,這部紀錄片探討計劃生育。我邀請豆瓣的網友參加,當時Sophie來了,後來2020年10月疫情嚴重,大家都待在家裡,社交受限。Sophie提出需要一個平台。為什麼我們要創建這樣的平台?我們看到豆瓣上已有許多針對女性的組織,如科技界或學術界的,發展良好。但我們希望創建一個更多元、更包容的平台,不僅侷限於職業。我們決定自己創建一個社區。為什麼選擇論壇形式?因為我們喜歡這種方式,不會出現誰比誰有更高話語權的情況。我們希望有一個平等的環境。到目前為止,我們也不希望因為身份不同而影響發言。因此,我們認為有這樣的需求。近年來,中文世界涌現了大量關於女性的內容,這種趨勢與我們的需求相關。我們相信女性應該互相支持,並且我們的註冊碼中包含了“women support women”的口號。在論壇上,每個賬號都是平等的,不會有粉絲追隨的觀念。我們喜歡這樣的狀態,這正是我們想要提供的。我們看到了這樣的需求,希望能夠連結更多人。近年來,中文世界出現了許多女性議題相關的書籍和播客,這種關於女性內容的崛起讓我們相信女性需要一個平台。這些書籍和內容使人意識到女性在不同領域面臨的挑戰,我們需要討論這些話題,互相幫助。我相信很多大陸的女生都會說,她們的性別意識的覺醒都與上野千鶴子的《厭女》和《始於極限》有關, 上野千鶴子老師在書裡反復剖析的那些女性受到的結構上的不公平的待遇,大家看過後才意識到原來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並且自己正在其中。我們就非常需要女性團結起來,你需要和懂你的人去討論,比如原來女性我們在職場在生活中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和各種各樣的挑戰。我最近回到中國之後,在線下十幾個城市都做了活動,經常在活動上請大家發言的時候,都會提到一個詞是孤獨,你打開電腦和手機時好像可以看到一些性別的內容,但在現實生活中會覺得非常孤獨。可能周圍同年齡層的朋友們女性朋友們討論的還是比較傳統的,比如說結婚生子,大家的整個關注的焦點都還是在比較傳統的一些事情上,不是說這些事情不好,但她們會覺得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去討論一些女性處境這樣的話題。對於她們來說,她鄉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有一群人大家在性別意識上面有一定的基準線,大家可以比較自由的去討論關於女性的話題。我們在論壇上是希望不去做限制,我們給大家一個更自由的平台去討論,所以也確實會看到論壇裡面會有一些社交媒體上看到的熱議的話題,但論壇裡大家是可以比較平和的去討論一些話題。我們的英文域名其實叫Women Overseas,當時因為我們幾個人都身在海外,會覺得說身在海外的女性有這樣子的需求,不過後來在最近三年的運營中的話,我們也看到其實不管說你有沒有生活在海外,你有沒有海外讀書工作的經歷其實女性的處境都非常的類似。比如說很多人他們會討論關於養老的問題,或者說關於父母養老的問題,所以我們並且的話後來我會引用一句話,就是Virginia Woolf說「女人是沒有國家的」。其實我們每個女人出生就已經在她鄉了,所以我們歡迎不管你人的坐標是在哪裡,不管你有沒有過所謂海外的經歷的話,我們都非常歡迎大家來論壇裡面一起聊天,一起互相幫助。
Juan:很謝謝Simona剛剛這一段分享,因為我自己應該也是早期的鄉友,常常都會在論壇裡面看到一些,比如大家在講自己的困擾,然後就會有女生去給她建議和安慰,能看到一個非常好的女性支持網絡,一個小的社群在發生。那接下來我也想問一問世界走走的穎芝和巧庭,因為媒體會是一個比較不一樣的面向,社群的生態也不太一樣 ,但我知道你們背後 其實也有非常強大的女性的作者社群,包括說其實你們也有嘗試過辦一些線下活動或者說以其他的面貌與用戶見面,那我也想請你們兩位分享一下你們在運營世界走走的這段時間之內,有一些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發生。就包括你們早期創立這個平台的時候,你們如何邀約這些女性作者。
穎芝: 其實也想回應一下剛剛SIMONA講的那個,無論身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我們發現女性的故事和遭遇都有共同之處。這也導致了一種即使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感覺像生活在她鄉的概念。 我們的作者大部分都在台灣,但有相同的信仰,相信不論來自世界哪個地方的女性,都有共通的經驗和故事。這是為什麼我們以"世界走走"這個名字,是希望在全球不同地方建立聯繫。我們雖然分散在不同地方,但台灣是我們的基地,我們希望可以與外界的人建立聯繫。回到為什麼成立"世界走走",我們首先是一個媒體公司,原本是一家台灣的媒體集團,風傳媒的一部分。我們想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尤其是在分眾市場崛起的時候。隨著分眾市場的興起,我們公司希望嘗試更獨特的群體。我們討論了許多因素,並由我和巧庭接下這個任務,成立了"世界走走"。我們希望提供性別問題的報導,穿越地域的限制,讓全球能讀懂中文的女性都能共鳴。在中文世界中,以女性為中心的媒體並不常見,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發展的好方向。世界走走的口號是 “給妳的國際新聞"。
巧庭:我和穎芝在成立世界走走之前都是國際新聞的編譯,同時也是年輕女性。在製作傳統的國際新聞時,我們很少看到與我們自己有關的內容。通常當人們想到國際新聞時,會聯想到政治、經濟、軍事等大範疇,主要關注國家或大企業的行為。這些內容在中文媒體中占主要地位,但我們難以在其中找到與自己有關的主題。國際新聞往往難以觸動個人情感,但性別問題是一個例外。性別問題是一個穿越國界、語言、文化的議題。舉例來說,阿富汗女性的教育權、南韓對女性的暴力問題、好萊塢的MeToo運動,這些議題雖然發生在不同地方,但對所有女性讀者來說都具有共鳴。因此,我們創立了世界走走,每天推出一封時事周報,以年輕女性感興趣的主題為篩選標準。我們希望在茫茫新聞中找到具有共鳴的內容,不僅關注主流國際新聞,還包括性別、身體、生育和親密關係等議題。我們的性別號外成為世界走走的頭條新聞,雖然那些主題可能不像一般媒體的國際新聞那樣被廣泛報導,但對我們來說更重要。我們從中提煉出與年輕女性有關的角度,詮釋這些新聞內容。我們還想分享一個想法,當我們閱讀國際新聞或有關全球文化的文章時,我們會看到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形態的文化。我們曾想過,這些文化和社會形態中的某些元素可能可以為其他地方的女性提供參考,尤其是當我們自己遇到困難時,希望能藉由了解其他女性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超越文化的限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Juan:作為一個讀者我覺得走走不同的專欄就是覆蓋了不同的話題,不管是戰爭裡女性的故事、女性視角,包括說前段時間台灣發生的事情你們都會很快有文章出來,這種責任感我想都是讓很多人感到慰藉的。這確實是符合我們所想要看到的新聞,而不是主流媒體一般呈現的內容。我也注意到,世界走走希望呈現來自各地女性的生活經驗,豐富多彩,並鼓勵其他人,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樣的呈現對於激發人們追求自己生命基調非常重要。她鄉和走走之前也分享了這一路的心路歷程,雖然走走現在是暫時的修整,但還是希望聽到她鄉和世界走走團隊未來的計劃,以及是否有之前計劃過但尚未實現的板塊。
Simona:在未來,她鄉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維持可持續性。大多數主創成員都有正職工作,所以在業餘時間參與她鄉的工作三年後大家會稍微感到疲憊。我們計劃探索如何創建一種可持續的收入流,以便能夠得到報酬,無論是在時間投入還是在請人參與方面。這樣的模式可以支持社區長期存在。另一個挑戰是,我們有太多的想法,但人手有限。有很多潛在的項目,但目前的模式可能無法支持同時進行多個項目。她鄉的用戶真的都非常好,而且大家在各自的行業中都有很好的發展,且很願意互相幫助,所以是有非常多可以做的事情。其中一個有趣的想法是我們主創的四位女生同時在去年邁入三十歲,最初我們沒有聊到彼此的年齡,後來延展這個話題,我們就想到希望可以開設她鄉養老院,這樣我們就可以邀請很多鄉友一起來養老。因為我覺得現在很多女生無論是否決定婚育,女性的壽命大多時候都更長,女性到最後可能都是獨居的生活狀態。所以我們就覺得是不是等我們幾位夥伴到了差不多的年紀時,可以開始做一個養老院。我現在人在貴州,其實也是在做一個這方面的嘗試,我們在貴州找了一個民宿,大約十多個房間,邀請女性們在這一個月內共居,來這邊不是旅行,大家會花更多的時間在一起,組織活動或分享自己的故事。這個實驗即將結束,如果問我有什麼心情,我會覺得每天醒來身邊都有20多位女性,民宿裡有很多公共區域,無論你去哪一個都可以碰到很多人,大家在那邊工作或聊天,或者你們也可以一起看電影或運動,無論做什麼都有人和你一起,這個經歷還挺特別的。我也需要時間去沈澱我這一個月的感受,之後可能會在文章或播客裡與大家分享。
巧庭:走走也面臨著人手不足的問題,雖然有前老闆的支持,但我們也希望能夠做更多事情,我們曾希望創建一個 Podcast,以跨越地理空間的限制,訪問來自全球的女性並分享她們的故事。然而,由於人力不足的問題,這個計劃還沒有實現。
穎芝:巧庭很想做多元成家的議題,而我自己很想要做獨身女性的議題,她們可以是結婚了但沒有生小孩,也可以是離婚或單身的,我想知道這個人群在中年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在我們的媒體上很少看到一個生活得很快樂的中年女子,她可能是在我們想像中的傳統家庭之外的,但她還是可以過得很快樂很有滋味,這個形象我覺得在媒體上是很少見的,我很希望可以發掘這個群體。我們給她們的暱稱是酷阿姨,她們應該是未來會住在她鄉的養老院的女性。
Juan:今年人物雜誌有一篇文章在講小姨,類似於小阿姨,媽媽的妹妹。小姨就是一個特別的群體,小時候的你看到她們時都會覺得她們很酷很有個性和自己的想法,小姨就是一個追求自己的女性的代表,這個脈絡上大家想的都是一樣的。Simona今年在她自己的播客「噢!媽媽」裡談多元成家,這個源頭是《拼團人生》,她看完書很喜歡所以開始在她鄉社群中挖掘這樣的組合。我覺得這些都是很打破大家傳統上對家庭和中年女性生命狀態的想法。
Simona:當時我讀了這本書就很受觸動,覺得自己會有那樣的想法,不一定要追求單一伴侶,無論我是同性戀異性戀或其他的都需要一個有性緣的伴侶,你是可以突破這種限制去組成家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兩個沒有性緣的人也可以在一起生活,作者是兩位韓國的女性,她們在40歲的時候決定要一起買一個房子,然後搬到一起住,在這本書裡她們介紹了為什麼決定搬到一起住,並且她們其實是生活習慣非常迥異的兩個人,一個人有點囤積癖,另一個人是極簡主義,所以最初搬到一起時,會出現很多的狀況和矛盾,包括說家務是如何去分擔。我之後自己做了多元成家系列,就是覺得我就想要探索,因為那始終是一個書嘛,就覺得好像是有點遠,並且是韓國的女性,然後就想知道中國的女性是不是有可能這樣子實踐,所以我就採訪了兩位在加拿大生活的中國女性,還有一個八個人三隻貓一起在紐約生活的家庭。因為這一期的標題是「八人三貓在紐約的生活」,我在一些評論看到有人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多人一起生活,但是後來也看到有朋友說聽完節目之後,好像八人三貓也是可以接受的模式,沒有她們想的那麼的可怕,可能對於 I(內向型)人來說,你每天要跟那麼多人在一起生活是有點害怕。我還採訪了兩位在中國山東生活的女性,我當時去到她們家,跟她們一起同吃同住了四五天,就為了去做這個採訪,去觀察她們倆的生活狀態。我通過她鄉的鄉友採訪到《拼團人生》的作者,她們現在接近50歲,買房子住在一起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雖然我們有地域和時間的距離,但是依舊可以感受到一個很強的連結,以及很多的感同身受。當我們討論到這些關於性別的話題和女性的處境時,語言的隔閡、年齡的差距、國別這些都不太重要,她們所說的我立馬就明白她們想要表達什麼,會覺得很感同身受。 採訪時很好笑的是,她們提到和一些受到過比較好的教育的女性朋友一起聊天的時候會問彼此說,「你們最羨慕的人是誰」,然後很多女性都會回答說,我不羨慕公司的老闆,或者是哪一個名門貴族,她們羨慕的是自己的老公、自己的另一半。因為她們會覺得說,明明自己跟老公有的甚至是讀同樣的大學、在同一個公司上班、拿到的工資明明也差不多,但只要她們倆結婚了之後,男性好像就不用做家務。韓國的男性會認為家務就是女性的事情,所以女性就變成上班打一份工,下班還要再打一份工。但是男性的話就只用打上班這一份工,下班就是非常的輕鬆,當時聽到她們說這些的時候我就會覺得非常的感同身受。當時訪問時她們說到中日韓在性別議題上做得都不是特別好,但她們聽說中國男性會做飯。我當時就說這是誤判,可能有一些男性會做飯,但是我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網路上大家的分享,這個比例特別低,所以大家的處境真的是非常類似。剛評論區裡面已經有一位朋友分享她自己的和三個單身女性朋友一起住在一個老社區,經常一起吃飯喝酒,我覺得這種狀態可能是越來越多的女性想要追求的一個狀態。甚至我之前也有看到小紅書上有一個女生講述自己的故事,她是已經離異帶了一個小朋友,然後她希望找一個也是離異帶小朋友的女性一起生活,我就覺得這個非常的好。因為另外一個離異帶小朋友的媽媽肯定會比一個老公要有用很多,所以我會覺得做這個系列也是希望可以看到有這樣的生活狀態,並且我覺得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當我們打破這種傳統的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定義時,其實人和人之間有很多很多無限的可能,因為我們傳統上來說,我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可能就是師生關係、父女關係、朋友或戀人,但很多時候其實這些都是一些固定的框架,我們不一定非要把自己和另外一個人的關係塞到那個框架裡,我們可以是各種各樣的關係,像我在山東威海採訪的這兩個女生,那一期的標題是「我們的關係很簡單,直到你想定義它」,這可能是我這輩子取標題的巔峰了。因為對於她們兩個人來說,我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特別的簡單,就是這樣子兩個人的存在,很難有一個很恰當的詞去定義她們的關係,但是她們就是這樣很快樂的生活在一起,所以我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當我們拋掉這些定義,不一定要追求我和你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才有無限的可能。然後我也會覺得以後肯定是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想要去追求傳統關係之外的關係,我們就是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語音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