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当家与性的并置不再是禁忌:登曼波摄影集《父亲的录影带》与个展「居家娱乐」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以摄影师身分广为人知的艺术家登曼波,生猛、奔放、华丽的视觉风格,总能让名人明星在他的镜头下散发出奇异耀眼的魅力。让登曼波拿起相机拍摄的动机,来自家庭。年少时他翻找父亲房间,意外观看到性爱录影带,影响至今强烈。 Openbook阅读志撷取摄影书《父亲的录影带》分享会活动菁华,前往集摄像、物件与装置于一体的北美馆「居家娱乐」个展现场,并透过访谈,为读者梳理登曼波的创作脉络及背后的观点。
左至右:《父亲的录影带》内页照(大块文化提供)、《父亲的录影带》内页翻拍(Openbook摄)、登曼波(艺术家提供)

艺术家杨登棋,别名登曼波。曼波二字来自侯孝贤电影《千禧曼波》,不过设计师聂永真建议最好保留真名,于是加入「登」字,英文Manbo Key则补上尾字「棋」。

2022年末,登曼波在北美馆举办「居家娱乐」个展,同时收束围绕同一核心主题、不断向外蔓生的展览三部曲「父亲的录影带」(Father's Videotapes, 2019)、「碧而不谈」(Aviod A Void, 2021)、「复写:认同」(Diverse Identities, 2022),将展览内容集结为厚达近500页的精装摄影书《父亲的录影带》。封面选色采用粉红色,原因是:「粉红色有一种自嘲跟可爱的魅力,让事情变轻松幽默。我不要很严肃的氛围,想打造自在的感觉。」登曼波说。

登曼波父亲的个人剪报收藏,收录在《父亲的录影带》(Openbook翻拍)

登曼波渴望透过作品传达的氛围向来是自在、轻松、无忧,一如《父亲的录影带》摄影集开头的自述文字:「童年无忧无虑,满愉快。不像有些人在观展后预想的那般沉重。」或许观众沉重的预想其来有自。

2008年,登曼波的大学毕业制作影片《Marrow无忧》获台北电影节非剧情类特别奖。短片风格前卫实验,却隐约能看到演员代替少年的艺术家,展现出母亲离家的失落、对阿嬷的依恋,以及意外发现父亲私生活的惊惶。

我每次想看A片便翻父亲的收藏。

先是异性恋色情片,后来发现他的同志色情片收藏。那时只觉得他什么都看。后来往深处探,在很horny的状态下,愈看愈不对劲,发现影片里定点脚架拍摄的环境就是我爸房间。确认后,发现是他本人。他也有跟女子的性爱片,但我第一次看到的,是他与男性发生关系。觉得一切很sick,很震撼,不知如何消化。

没有愤怒,很难形容。一方面觉得恶心,却又无法屏蔽这线索,想知道更多。这经验并未带来创伤,因为知道自己也是同志,好像能理解父母为何不婚。虽然日后处理许多衍生出的事情时,会觉得为什么我要负责?愈来愈不爽。会angry。好像会怪罪父亲,却又合理化他的不平凡。他情非得已,就是这么做自己,从事自觉壮观、大器的事。

国三时我看片频率太高了,有天下午他敲我房门,跟我说,要看的话别看他拍的录影带。他递给我一片男同志色情片DVD。

「好玩就好,不要当真。」他说。

——《父亲的录影带》〈童年无忧〉,登曼波

少年阶段意识到那是父亲的性爱自拍时,登曼波非常震惊、思绪杂乱,怀抱沉重的心情,将影带封印在防潮箱里多年。直到2022年生日,他买下播放摄影机,重整状态,再次鼓起勇气以影像工作者视角观看1980到2000年间父亲录制的影片,才赫然发现,原来父亲的自拍有打光、构图,转入剪接,几乎贯彻了一套实验性的镜头语言。

「看完他的自拍录影带之后,觉得他其实是在创作、寻找、探索。」登曼波缓缓说道:「如果当年他有推特帐号,我相信他就会上传吧。」成年的登曼波想回应当年震惊不解的自己,也借此厘清思绪,找到同时能与疏离的父亲对话、与社会沟通的方式。他甚至默默将父亲定位为前卫艺术家、视作酷儿艺术领域的假想对手。

➤再自然不过的前卫,来自流流漂漂的父亲

曼波成长于台中东势客家大家庭,直到高中才到外地念书。东势是保守的乡下客家小镇,比起北部其他客家族群,区域相对封闭,使用语言、性格也有所不同。 「东势客家人以大埔腔为主要交流语言。比起常见的客家话尾音上扬的说话方式,东势腔往往是重的、向下的。东势客家人都很沉默,讲话很重,很直接。」登曼波说。

在这样的环境下,登曼波的父亲却如降生于荒地的奇花异果,自成一格,「流流漂漂」。不同于其他人在家乡务农、考公务员或当作业员,在社会风起云涌的80、90年代以前,父亲就离开东势,向外摸索出一套自由的生活型态。登曼波形容父亲年轻时帅气、贴心,桃花源源不绝:

「我爸本来就是很多朋友来来去去,男男女女。后来我做《居家娱乐》的时候,发现喔,原来我爸就是性工作产业某个环节的人。他会带很多不同的对象回家,带男生回来会比较隐晦,带女生就会show off ……他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性向),但是他找到一个方式面对私欲,甚至享受其中,持续创作。」

登曼波的父亲(大块文化提供)

1986年出生的登曼波,太阳、金星落在四宫魔羯,双亲及家世背景根源将产生对个人巨大的影响力,情感根源与家庭认同具有强烈的连带,父亲尤其关键。象征人生挑战和制约的土星,则落在三宫射手,表示唯有经历长时间的思索、观察分析,重新诠释并具体化既有资讯,与他人交流,才能突破限制。

以上内容乍听抽象,不过,仔细回想,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登曼波自大学以来,将少时意外发现父亲自拍性爱录影带的冲击经验不断转化与再创造,以及后续投入拍摄各种性别认同的友人,策画展览,将主流社会无从认识的生活方式带给观者的原因。

「他其实都当成作品去编列,50几卷,每一卷都有上标。影像里面有特写,有重复拍摄很多cut,能看出他想知道哪个cut比较好的意图。欲望驱使他做了很多作品。」登曼波解释他以「作品」而不是「个人影片」来指称这些录影带,因为发现其中有明显的动机:一起拍摄的对象看来是同意入镜的,脚架直接架在正面,构图画面非常平衡,看得出来过程中经过剪接、编列、尝试不同东西。

登曼波父亲实体录影带收藏品(大块文化提供)

登曼波成长过程中,父亲常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保守沉默的客家家庭中,父子即使相见也几乎没有谈心机会。即便多次询问父亲为什么要将收藏的录影带转交给他,父亲只说:「这些本来就要给你,你不要的话就丢掉。」

当口头沟通失效,登曼波回头来寻觅父子间最能自在表露情感与关心的交流形式:书信。

《父亲的录影带》摄影书收录了三封家书,第一封信是登曼波10岁时,收到父亲寄来的信函,「我父亲写给我的信,其实是他在勒戒所写给我的。我是长大之后才发现,因为有那个印章,表示信件其实是被审核过的。」第二封信是登曼波父亲因事前往中国时,亲笔写下的家书,叮咛课业。

第三封信完成于「居家娱乐」个展前,登曼波决定提笔,坦然说出心中多年的想法:「我会讲客语,但没有学过客语书写,所以口述请堂妹写成文字,回应爸爸避而不谈为什么当初要给我录影带。」没有追究原因,没有困惑与愤怒,以直往内心的客语文字,平淡却真诚地说出自己人生因而从此改变,以及对父亲的深切感谢与祝福。内容也呼应了家庭情感如何奠定登曼波的艺术根柢,持续作为他的创作养分。

(Openbook翻拍自《父亲的录影带》一书)
爸,你最近好无?

𠊎毋知你还使得写信分𠊎无,毋过𠊎还系想写一封信分你,𠊎毋知使得看还系看无。
你还记得你作嘛分𠊎录影带无?𠊎问当多问题,毋过你嘛感觉当多事情,嘛无恁重要。
自𠊎细汉时,𠊎看到若录影带,𠊎感觉介时到这下已经改变𠊎人生,嘛改变𠊎对事情该看法。可能毋系你故意爱改变𠊎,𠊎感谢你分享你作品录影带,感谢若灵魂做你自家。

儿登棋
2022.11.15

让登曼波时时惦记的父亲,行踪不定的生活如海上船。而悉心照料登曼波的阿嬷,则如稳固的岸,是陪伴他成长的重要家人,也是童年安定感的根源。

➤无忧童年岁月的重要他人:亲爱的阿嬷

新书分享会现场,投影幕切换到登曼波左右臂上的日文刺青,文字来自幼时常听阿嬷哼的童谣〈桃太郎〉。忆起离世的阿嬷,登曼波面容柔和了起来:「桃太郎歌词是我奶奶写给我,我自己又刺青一遍。她的态度有种日本气质,不想麻烦别人。在过世10年前,我奶奶就把遗照、葬礼形式、遗产分配都准备好了,坦荡荡,自己决定好。」言谈间,全然能感觉到登曼波对于阿嬷怀抱的仰慕与敬重。

登曼波在《父亲的录影带》新书分享会,提到手臂内侧刺青文字与奶奶的关联(Openbook摄)

2012年,26岁的登曼波以拍摄纪录片《阿嬷爱曼波》( A Travel with My Grandmother )为题,成功申请到客家委员会筑梦计画补助。他带阿嬷飞去日本京都,走花间小路,体验穿和服、前往平安神宫祈福,让从小接受日式教育的阿嬷能亲自到日本旅行,也留下阿嬷写给自己的明信片。

登曼波《阿嬷爱曼波》主视觉(艺术家提供)

摄影集第三部分「复写:认同」章节里,首张照片是登曼波以近似午休姿势双手交叠,头手置放左膝,眼神一言难尽。下一页,左右皆是特写日文刺青,再来有如纪录片的截图,祖孙俩相互协助拉上洋装拉链。正式棚拍合照里,登曼波分别身穿衬衫及连身裙,赤脚伫立,一手搭在配戴着首饰的阿嬷肩头。两人没有笑意,眉宇间却有相似的庄重神韵。

望着2015年拍摄的祖孙合照,登曼波说:「当初想纪念我跟她的关系,也是想要看她的反应:她有没有认同我,或者有没有反对我(的性别认同)。其实我知道她不会反对我,但我还是想要得到认同感。」

这次合照,除了是不言而喻的出柜行动,也记下了祖孙在镜头前彼此接纳的时刻。登曼波提到,老一辈几乎不太讨论性别认同,客语里也很难找到相应的语汇。 「后来想想,这个行为其实就是,我想被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人认同。我希望自己更坦然、更坦诚,不管在外面或是在家里。」

登曼波与奶奶的合照(艺术家提供)

新书发表会上,主持人阿哲问,阿嬷知道你很疯吗?登曼波连忙答:「我不疯。」台下冒出笑声,登曼波正色道:「我不疯。比起我爸妈,我很沉稳。我跟我奶奶比较像,包括生活逻辑、有收集癖,都是受她影响。」收集癖除了周全思虑,也有部分缘于时常缺席的父亲。 「我们想留住他给予的任何书信与物件。」这样的习惯,也让登曼波留取了不少网路时代降临前的旧物,后来能用档案学的方式归纳、陈列丰富的生命物件,提取、转译私经验,以展览面向公众。

摄影,仿佛是登曼波与父亲共享的一间密室,存放珍而重之的人物与短暂片刻。两人除了以书写表达情感,或许镜头背后的视线,是另一种给予拥抱、表达亲爱的途径。

➤从难以启齿到主动对话:我唯一能够跟爸爸匹敌的,就是这系列作品了

大学第一堂摄影课,老师开门见山犀利表示:「你们知道摄影机是一个武器吗?可以杀人,也可以爱人。」这塑造了往后登曼波对于影像创作的价值观。

当少年登曼波接触到仿若人生命定相遇的摄影,犹如终于寻觅到能传达内心情感与直觉的新颖语法,让过往的迷惑、混乱与呐喊,皆有处可去。在维持足够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拍摄者可选择捕捉作为密语或理解线索的人体与物件,或近距离特写,或色泽强烈而模糊地失焦,将之呈现公众面前。

「其实《父亲的录影带》最早是一个实验影像,2009年在台北电影节有播放过。但一直到2018年,我才觉得,好像应该再好好整理一下。」登曼波说:「2019年做北美馆『父亲的录影带』的时候,只有我跟我父亲两人的对话,跟环境没有太大的关系。那年婚姻平权刚通过,我还不确定这个东西,到底可不可以在公众的场域讲得这么直接?我问我父亲,你知道婚姻平权通过了吗?我爸完全不知道。」

登曼波作品《父亲的录影带》

2019年「父亲的录影带」首展时,登曼波表现情欲流动的氛围隐晦,没有父亲以外的人脸,大多是身体和物件,隔着透明压克力箱,展出父亲从前搜集的男同志相关剪报与史料。展览结束前,登曼波在脸书感性抒发,表示在创作过程中「翻弄挖掘,找遍各种蛛丝马迹,希望找到更多的证物,去证明某一种爱,某一种难以描述的欲望。」展后登曼波收到的回馈,大多是从父子的互动感受到压抑和惋惜。登曼波坦承:「其实还是满难启齿的。」

不过,2021年登曼波受邀前往政大展览。这次他撇开迂回诗意的表现形式,直接推进。登曼波在脸书上提到,因为这次邀约,「才有机会把一直也想谈的内容,生活中遇见的酷儿们,将其个别性的寓意与父亲的录影带更跨时代的连结呼应。或许『父亲的录影带__碧儿不谈』就算是『父亲的录影带』校正回归版吧!?」

2019年台北美术奖首奖,登曼波「父亲的录影带」展场(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为什么叫碧儿不谈?登曼波说:「我就想告诉自己,不要避而不谈。其实就是性爱录影带,就是关于被性的作品启发的内容。」这回的展场空间增添了更多酷儿的身影,愉快恣意地裸露,坦露爱的样貌,性的多重尝试,诡谲、鲜艳、奇特,仿佛生活就是接连发生的游戏,让人目不转睛。

「Queer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认识不同类型的人,跟不同类型的人交流,对我来说这就是一种很Queer的态度。」登曼波强调:「Queer不是一种性别认同,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登曼波心中,是文青、创作无数色情艺术但不知道自己是艺术家的爸爸,已经藉由色情艺术录影带树立了难以撼动的地位。在谈到「碧而不谈」展出、记录私人聚会拳交现场表演的摄影作品时,登曼波曾笑称:「我唯一能够跟爸爸匹敌的,就是这系列作品了。」

《父亲的录影带》收录了登曼波参与私人聚会拳交现场表演的摄影作品(大块文化提供)

而到了2022年开展的「居家娱乐」,登曼波并不谈酷儿,他强调:「我是在讲家跟性,home pleasure,如何在同一个时间点讨论家的意义跟性的不同面向。」

登曼波说,举办展览的初衷,无关炫耀或标志酷儿社群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我想要别人去感受。比如我跟计程车司机聊天、刻意跟舒适圈以外的人交流、交谈,用生活对话让他们理解,去观察,我觉得这才是我做书跟展览最希望变成的样子。」

他的语气坚定:「不是强调一个理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我的生活,希望你们有机会也能参与我们的视角,去观看这个环境。」

登曼波《父亲的录影带》内页作品(Oni Lai Photo Studio摄影,大块文化提供)

➤私密,不代表不能讨论

父亲的录影带系列展览,将父亲收藏及自拍的性爱录影带作为部分展出内容,其实是十分私密的。有读者关切,对登曼波而言,隐私的界线如何定义?什么情况下可以发表,什么时候会有疑虑?

「摄影揭露隐私,但它同时也传递讯息。摄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影像)可以是作品,同时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登曼波说,「居家娱乐」展区内有许多影片涉及个人议题,比如跨性别者谈隆乳过程,「其实都非常非常私密,私密不代表不能聊,但我不希望是公开播映,希望是一对一的观看。」

在展览现场,观众如果想看关于自我叙说的隔间影片,必须单独走入暗室,在独立的座位戴上耳机,面对小萤幕,才能全然贴近当事者的生命经验:「它是没有字幕的,很像看得到影像的podcast。」这是登曼波对于如何在公共展示空间开启私己对话的设计。

登曼波曾在脸书发文说:「暗房或炮房,你可能觉得那里很暗黑,但那个暗黑就是自由。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就是那份我不需要社会『身分』的无尺度自由,逃开隐私监控。」就像展间的鱼缸玻璃面,在吴郭鱼游动、水光朦胧之间,播放着父亲录影带片段,穿插着自己的摄影录像作品,以艺术的型态提供公共讨论及对话的可能,却不过度暴露细节。

居家娱乐—杨登棋(登曼波)个展,展间的鱼缸(艺术家提供)

➤追索由暗至亮,认同从施工到建构成形

画家阿尼默是登曼波的同系学长,在登曼波的毕业制作实验短片探触到父亲的录影带时,就以评鉴委员的身分成为首批观众。

同为创作者的阿尼默指出,无论登曼波持续创作与否,终将带着父子之间的议题成为人生课题:「他爸爸开启的问题,并不是创作者才能面对。未来发生的经验,将会帮助他将这件事持续放在心里面酝酿,生命自然会告诉他未来作品应该怎么做。只是,创作者必须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了解问题。创作者必须要去赋予解释。」阿尼默开阔地说:「如果不成为创作者的话,这个问题还是会持续出现在生命与生活。不过,也许就不会是现在呈现的样态,如此而已。」

毕业10年后,登曼波以「父亲的录影带」拿下2019年台北美术奖首奖,直到2022年底,在北美馆举办个展「居家娱乐」仍延续了此主题。阿尼默参观完展览,深刻分析之中也语带祝福:「这议题是他爸爸留给他的,就像在他心里开了一个洞。在沉重的问号之后,他以爸爸为起点,摸索、探索性和性别是什么。性和性别是一直在建构的。就如同居家娱乐的展场动线,从暗室到明亮,从施工到成形,登曼波持续在建构性与性别的世界观,走向性与性别的解放,并且逐渐解开了一些谜底,也圆满了一点。」

「居家娱乐—杨登棋(登曼波)个展」放映登曼波与父母之间的访谈录像,图为登曼波父亲(取自台北市立美术馆Taipei Fine Arts脸书)
「居家娱乐—杨登棋(登曼波)个展」放映登曼波与父母之间的访谈录像,图为登曼波母亲(取自台北市立美术馆Taipei Fine Arts脸书)

➤温情浪漫,承继家的概念

去(2022)年出版私书写散文《风葛雪罗》的作家白樵,描写精神分裂症男同志父亲如何在他7岁时远走他乡,永久移民。在《父亲的录影带》摄影集中,白樵以第一人称叙事写就的〈童年无忧〉一文,为读者勾勒出登曼波的前半生。

白樵和登曼波都与父亲关系相对疏远,但在建立认同的过程,以及长大成人后彼此对家庭型态的渴望方面,白樵直言两人其实并不相同:「我是更激进、更决绝一点的,而登曼波对父亲或家庭关系的想像,是很温情浪漫的。」除了父子间对话婚姻平权的影片、写给彼此的书信,登曼波用镜头细腻记下父亲年轻时的剪报收藏,以及父亲年迈后需配戴假牙、按时服药、身着病人袍的身影等等,白樵从中确切感受到,每一幅照片都蕴含了登曼波父子之间的情感承继。

白樵也动容于登曼波从自身出发,对性别身分反覆思索,一路追寻「如何建立多元性认同的可能」,展现出「创作就是与大众对话」的原则。登曼波的展览如导引,向台湾社会对性别议题不甚了解的人说:「走,让我带你们看看这些映像。」

在光线明灭之间,登曼波借策展人和掌镜者的位置,靠近父亲,重构与检视自己,带观者于自身人生不同阶段的时空穿梭流动。透过展览,以及集结展览而成的摄影集,登曼波为社会、为观者留下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亿万种生活中,亲自经验过的日常与真实。 ●(原文于2023-02-10在Openbook官网首度刊载)

居家娱乐—杨登棋(登曼波)个展(Openbook摄)
(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居家娱乐—杨登棋(登曼波)个展<br class="smart">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2月12日地点:台北市立美术馆地下楼E、F展览室

父亲的录影带
作者:登曼波出版:大块文化定价:1600元

作者简介:

登曼波Manbo Key

本名杨登棋,出生于台中东势的客家大家庭。在封闭的小镇中成长,却因父亲的特立独行,拥有了相对自由的环境,隔代教养亦促使其自年少时便开始独立自主、构建自我。如此的成长背景,自然地成为他创作时聚焦回盼的对象,并呼应当下外界的变化。欲望驱使他创作,不断地由内而外探索自己与所存在的环境,向当代提出对话。找寻身体的自我认同之余,也希望灵魂与身体能更自在地并存。酷儿身分亦令其打破框架、拭去二元,持续以推进整个亚洲在性向/性别议题的对话为旨。

作品目前横跨影像与装置,藉由摄影给予记忆一个重新检视、观看的机会,2019 年以「父亲的录影带」获当年台北美术奖首奖。 2021年呈现酷儿群体缩影的「父亲的录影带_碧儿不谈」入围台新艺术奖。 2022年再以重新观照家乡与家族的「复写:认同_父亲的录影带」,参与台湾与立陶宛对话的「覆写真实:台湾当代摄影中的档案与认同」群展。

IG| manbo_key
Flickr|登曼波ManboKey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