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从直播告别式到管理数位遗产》
IPFS
●在网路时代里,有些东西或许会「活」得比你的肉体还要久—你的脸书帐号(到了2099年,可能会有大约50亿个已经过世的人仍然保存着他们的脸书帐号!)、部落格、YouTube频道,还有你的网路银行帐号和数位购买纪录。这些有可能牵涉到法律上的继承问题。例如:在我们离开之后,我们的小孩可以合法的登入我们的脸书帐号吗?比特币帐户是可以继承的吗?目前世界上的法律规章几乎都是根据网际网路存在前的财产概念去订定的,而网路世代的来临也对法律造成很大的冲击。
●太阳在资讯时代升起的每一天,象征「隐私」被扔进数位时代这个炙烫文明坩锅的日子又多了一天:你我的隐私极限日复一日承受最严峻的挑战。在网路环境中,「隐私」的复杂程度似乎呈现另一种全新状态,其性质不断地改变或扭曲,并且总是离不开多方辩论和审查。好几个世代以来,不论在法律或一般认知上,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隐私权和其他人权都属于「自然人」(也就是活人)的权利;一旦咽下最后一口气,死者即放弃了隐私权,而他们确实也不再需要它了。隐私权某种程度与自主权有关,既然人都死了,也就谈不上什么「自主」了。但现在,请你不限领域、随意找几位专家,让他们试着就「死人到底有没有隐私权」给出明确答案。当然,你们可能得先定义何谓「死亡」:是「肉体」抑或「社交」意义上的死亡?就算确立定义,你依然可能得到数种不同的解释,陈述死者何以拥有或没有隐私权,而这些答案,全都似是而非。
●佛洛伊德在1917年写下<哀悼与抑郁>时,对于如何化解失落的哀伤、与逝者道别,他提倡的是一种线性、阶段式的过程。从许多方面来说,佛洛伊德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针对「哀伤」这个主题,不论他的立场与其个人经验有多背道而驰,或多或少都呈现了工业革命的价值观有效率的功能型社会,众人目光灼灼,持续迈向更好、更健康、更丰饶富足的生活。生活是属于「生者」的,至于逝者,就请移驾郊区或乡间,驻留墓园大门后吧。我们可以把过去200年视为生与死(包括实质空间与心理状态)的一场漫长、渐进的分手过程。但近年情势不变,甚至不是任何人刻意为之的结果;这种情况在近10年内愈来愈明显,显示人类正置身于充满致命快感的狂欢派对中,而且还是一场连策划者都不明所以的惊喜派对。这场派对的确实起始时间不明,但毫无疑问在2006年一飞冲天:那年,我们开始认真且适切地运用科技,让逝者留在生者频繁活动的空间与场所,令其驻足流连。
●2006年,网路日志(今称「部落格」)冲破五千万大关,然而在1999年,全球的部落格却只有23个而已—我再强调一次,不是2300万唷,而是「23」。在2006这年,YouTube第一次过生日,脸书和推特也刚诞生不久;这些网路平台虽是初生幼驹,却如同赛马宝宝奋力向前冲,是以4年后受封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的不再是「你」或我们每一个人:2010年,《时代》杂志选中名列网路世界主要幕后操盘手,也是全球最强,领头改变游戏规则的社群网站执行长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为年度风云人物。
●大部分线上世界(包括社群媒体)活脱脱就是一场社交情境瓦解的派对大乱斗:虽然少了鸡尾酒,与会宾客却是你能想像得到角色最复杂的一群人—每一个人。一般的「不离线份子」(AO)大多充分意识到这种情况,搞不好这还是他们偏好的情境。这类人很可能都是(但不保证一定是数位原住民,而数位原住民应付和体会隐私的方式各不相同。根据「网路想像中心」(Imagining the Internet Center)进行的第5次「未来网路趋势」 (Future of Internet)调查,他们对「AO世代」做了以下描述:来到2020年左右,这群从小就持续透过网路彼此联系、接触资讯的年轻AO世代,预料将成为更机敏、行动更迅捷的多功能处理高手,他们极度倚赖网际网路(网路犹如他们的「体外脑」),而且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和前人截然不同。
●「记录人生」之所以令某些人跃跃欲试,背后动机百百种:有人怕自己记不住事儿,有人则是自我陶醉或多疑妄想,当然也可能出于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或单纯只是想留给后代一些生活纪录罢了。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的小说《揭秘风暴》(The Circle)即描述一个透过记录与分享生活所创造的反乌托邦社会;尔后Netflix 又将小说翻拍成电影《直播风暴》〔汤姆·汉克斯(Tom Hanks)与艾玛·华森(Emma Watson)主演〕,进一步提高书中描述的可能性,教人心惶不安。不论你读原著小说也好,看线上电影也罢,应该都能体会「全面记录人生」至今何以(还)未能全面起飞,所向披靡的箇中缘由。
●「数位封存档」一词,可泛指所有各种各类的汇整资料;不过,就本书的主旨与应用类别而言,数位封存档不同于前面提到的自传或具传记性质,也和网路上对一般阅听者公开的资料不一样。数位封存档属于「幕后」且不公开的个人资料,诸如电子邮件、简讯内容、通讯软体对话记录、储存在个人装置或有密码保护的云端伺服器内的文件与影像等。尽管我们也可能和他人分享这些资料(特别是我们主动传播的对象),但是,这些终归是私人而非公开资料。这些资料有的内容乏味或涉及行政,有些非属个人,有的又暴露太多个人隐私;然而,不论其性质如何,当事人本就无意散布,或什至与当事人倾向展现的公众形象彻底冲突。不论你自认像一本打开的书无意掩饰,或倾向当机立断,迅速重设档案密码或通关暗号,我猜,各位心里应该都会有一丝丝犹豫,怀疑你的继承人可能会在你死后读到封存档内的所有内容。不过,应该不会发生这种事吧。会吗?
●关于数位后事的十项建议:
1.面对死亡带来的焦虑。
2.确实评估,切莫猜测。
3.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4.找人聊聊死亡及数位相关议题。
5.制定符合数位时代潮流的遗嘱。
6.建立密码管理系统,让您所托之人可顺利取得密码资料。
7.尽力规划,避免留下纠纷或遗憾。
8.知道愈多不一定愈感到安慰。
9.效法老派作风。
10.别奢望永存不朽。
~伦敦摄政大学专任讲师、临床心理咨商师、数位遗产协会哀悼组组长、英国高等教育学会资深会员/艾莲・卡斯凯特(Elaine Kasket)
~《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从直播告别式到管理数位遗产》
~《All 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Illusions of Immortality in the Digital Age》
#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
#偶希都理#偶希都理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Reading
【博客来购买《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
【金石堂购买《如何在网路时代好好说再见》】↓↓
【偶希都理】
名称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译,意指一个人。
分享阅读笔记/日文教学/电影笔记/环游世界旅游,
欢迎订阅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阅读笔记~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译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译、口译及写作经历超过20年。
透过自游与工作之便环游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总计造访过40国n座城市。
#偶希都理#廖慧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