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鰻魚的旅行》:既做鰻魚的科普,也聊生命的哲學

阿川
·
(修改過)
·
IPFS
·
時至今日,人類依舊無法對鰻魚進行規模化人工繁殖,我們餐桌上食用的所有鰻魚都在大西洋內的一片神秘海域“馬尾藻海”中誕生,別無分店。換句話說,你吃的每一隻鰻魚都是“老鄉”。


《鰻魚的旅行》,這是一本難於進行分類的書。

如果說它是一本對鰻魚的科普作品,讀者卻分明能從中讀到“我”與父親的童年回憶、與鰻魚相關的人物傳記、以及濃厚的存在主義哲學意味。

如果將它歸類為哲學或文學,你又無法忽視其中對“鰻魚”這一生物翔實而又生動的知識普及。

於是當我要介紹這本書時,我只能說這是一本能滿足各種閱讀口味的,好看的書。



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出生於1972年的瑞典,新聞業出身,曾在《南瑞典日報》擔任藝術和文化記者,因此其文字手法多是夾敘夾議、毫不晦澀,幾乎每一個讀者都能讀懂他筆下的意思,卻又不流於膚淺,總能帶來耐人尋味之感。

例如,他提到所有的鰻魚都出生於大西洋的馬尾藻海,在描述其地理位置的“模糊性”時,用一段浪漫動人的比喻解釋了這樣的模糊:

它(馬尾藻海)位於古巴和巴哈馬群島略往東北一點,北美海岸以東,但它又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馬尾藻海就像夢境一樣,你無法確切地說出你何時進入,又何時走出它。你只知道,自己曾經去過那裡。


在談到他在兒時與父親的捕鰻魚記憶時,他又跳出了記憶內容本身,對“記憶”這一廣泛性存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

記憶是會騙人,它會篩选和選擇保存哪些東西。當我們在記憶中尋找一個往昔的場景時,我們完全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記住了最重要或最相關的內容,但我們記住了符合我們預想的內容。


即使是在寫到那些曾研究鰻魚的科學家小傳時,他也能夠在總結事實的基礎上,大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對科學家的內心活動進行猜想和評論。例如他評價曾想要尋找鰻魚睾丸卻慘遭失敗的(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弗洛伊德,認為是鰻魚的神秘使弗洛伊德轉而投向心理學領域的研究:

鰻魚欺騙了它,這或許導致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後來離開純自然科學領域,轉而投入更為複雜和無法量化的心理分析……這個後來將會確定整個20世紀的人的性和性行為觀的男人,這個對人類內心機制達到前所未有深度的男人,在鰻魚身上都沒沒能找到性器官。他想了解某一種魚類的性行為,結果卻充其量只是在人類自身的性行為方面有所發現。


在帕特里克•斯文鬆的敘述中,既有對科學、歷史事實的準確概括,又飽含了他對這一切事實的理性與感性的看法,這就是本書最為難能可貴的地方。

畢竟在21世紀,我們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獲取海量且豐富的事實知識,以及大量膚淺又死板的觀點看法,但充滿個人體驗的智慧和洞見卻常常被湮沒其中,難以追尋。

這本《鰻魚的旅行》則是一個將鰻魚知識“鏈接新生,撞出火花”的窗口。



兩千多年來,鰻魚一直是一個謎。亞里士多德堅信它沒有性別,弗洛伊德試圖尋找它的生殖器卻屢屢受挫。從沒有人見過鰻魚交配。

歐洲鰻出生在馬尾藻海——一片難以確定邊界的海洋,隨後會去往歐洲海岸,再遊入江河溪流棲居。平靜地生活幾十年後,當生物鐘敲響,它會完成最後一次蛻變,踏上返回馬尾藻海的漫漫歸途,在那裡繁殖並死去。如果無法啟程,它彷彿會等待到永恆,絕不繁衍。

斯文松頗為抒情地感嘆道,鰻魚的一生都在等待和忍耐,為了一個最終的目標。但這個過程又是無比孤獨的,它們需要在淤積的黑泥生活幾十年,“獨自尋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沒有繼承性,獨自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某種程度上來說,現代人也像鰻魚一樣,在打破歷史、宗教、家族等神話重獲自由的同時,有關自由的困境也已浮現。

我們變成了孑然一身的自由個體,這逼迫我們從一個目標,到一串意義,在這個世界上始終孤獨地追尋著,疲於奔命。但我們又太急躁,太不能忍耐,太恐懼衰老,太想要變化,太容易為前路的迷幻錯亂感到挫敗。

對於害怕停滯和無聊的現代人來說,這本《鰻魚的旅行》或許能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