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而别
人生不免遇到「离别」的场景,有些忧喜参半,例如毕业、离职或乔迁;有些则痛苦万分,例如,父母逝世、情人分手或朋友绝交。离别,是关系的割舍或绝灭,很少是快乐的,除非从未投入情感。
离别通常会有征兆,但也可能是出乎意料。即使知道离别的原因,内心也做好离别的准备,但当下,还是椎心刺骨,痛苦难当,这样的痛苦,往往得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才会逐渐淡化。
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不告而别。不告而别,是在未告知的情况下,突然终止一段关系,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刻意。
意外的不告而别,最令人惋惜不已。
一向健壮的好友,某日清晨出门运动,突然倒地离世,家人哀痛逾恒。有位学生在住处自尽,未留下遗书,家人同学悲恸自责不已。我们领养的第一只小狗大汉仔,在南庄山上乱跑不见,遍寻不着,老公难过地流下眼泪。
刻意的不告而别,则令人百思莫解。
小时,曾遇到原本感情甚笃的同学,不明究理地与你ㄘㄟˋ了,两人同处一个教室,眼神不再交会,当时只觉得非常困惑、伤心及被背叛。
我在脸书某社团结识几位年龄相仿兴趣相近的团员,大家很投缘,后来互加脸友,也常互动。其中一位,突然删掉(隐藏)所有的发文,不再联络;另一位原本每日发文,突然从人间消失,不再发文也不互动,私讯她发生什么事,是否需要帮忙,也概不回应。
任何成熟的人,不会这么突兀地消失,对吧? !
因此,我常问自己,什么情况之下,我会选择不告而别?
一,社交疲累
无论真实或虚拟世界,如果你不想成为nobody,就得有社交互动。有些人善于社交,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有些人则有社交焦虑,困难与大家互动,时时惦记自己的表现,也过度期待或重视他人的回应。
真实世界,我们透过「视、听、触、味、嗅」五感建立关系,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建立较踏实持久的关系。虚拟世界,我们透过文字(部分也透过图像或影像)交流,获得对他人片段的认识,这样的关系可长可短,可亲可疏,也可能转化为真实的友谊。
社交很花时间,可能会牺牲或影响与家人共处或课业与工作等的日常生活。社交也很花脑力,得尽力记住大家的姓名、兴趣、嗜好、习性等等,俾建立人脉及后续关系。然,投入这么多的心力,是否可满足个人的需求?答案是:不一定。
透过社交可建立人际关系,提升社交技能,获得支援及资源,也可以提高学习与成长,并增进心理健康。但,社交活动如果耗费太多心力,令人觉得疲累、厌倦、不快,甚至可能与自己的价值观冲突,却不得不维持表面的平和。
过度的社交令人疲累,如丧失原本参加社交活动的目的,也许就会选择不告而别。
二、不符期望
感情甚笃的好友为何不告而别,也许是你的表现或行为不符合他的期望。
这些期望是什么?可能是感情、名分或物质的需求。有些需求不宜明讲,有些需求困难开口,有些需求无法意会,如果双方没有默契缺乏沟通,也不想委屈求全,也许就会选择不告而别。
再者,每个人加入自媒体(如部落格、podcast)的理想与目标不同,大抵是想藉由这方天地,畅所欲言,抒发情感,展现长才,并借此找到知音。有人期望借此打开知名度,获得大众关注,建立个人品牌;也有人期望借此推广或引介产品,获得额外的利益。
经营自媒体是件劳心劳力的事,事关自己的理想及形象,得自律性地提供优质的文字或影像,也得常与阅听者互动。如果投入诸般心力,却发现阅听者寥寥无几,或未获得正向的回馈,或未获得应有的关注,或无法获得预期的利益,也许就会选择不告而别。
每当想起那些不告而别的朋友们,心中总有不少的感慨,毕竟双方都曾投入心力,经营彼此的关系。想起小时不告而别的同学或后来的男友,如果当初能知道原因,能好好地道别,也许就不必花那么长的时间自责及释怀这段情谊。
好好地说再见,有那么难吗? !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