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的方寸之间,她们的爱、平等与自由

張潔平
·
·
IPFS
·

去电影院看了这部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120分钟,魂魄都被收进了一道深深的目光里。

看见。对我来说,整部电影就在讲这两个字。

约翰伯格很早就说,观看和言语是人类与世界相处最基本的两种方式。在观看与言语里,应该还内生着一种互动关系:存在——看见;述说——聆听。 「述说——聆听」是在解释自我与世界,「存在——看见」还原了世界的样子,确认自我与它的关系。约翰伯格说「观看先于语言」,最近我常常想,是不是语言的聪明迷雾,反而压抑了原原本本的看见?

电影关于两个女人。一个女人透过画肖像,观看另一个女人。但整个过程发生在男权社会运作机制的最底层。画是要送给被画者未来的丈夫,作为敲门砖——肖像被认可了,才有资格嫁过去,当然是没见过面的。这样的画,本来是权力的眼睛。女人当然是知道的。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男画师。直到这个女画师的出现,一开始以欺骗的方式出现——假装陪聊,实则偷偷画。但画是需要观看的,是需要看见的,她一次次凝视她,她一次次看回去。在看与被看的过程里,就有什么东西不太一样了。第一幅画完成时,女画师违背了与雇佣她的家长的约定,告诉了被画的女人真相。但关系并没有结束。反而,被画者说,这幅不好,这不是我,我们再画一幅。再画一幅的过程中,五天五夜,你可以想象,两人关系可以到达的亲密程度,都发生了,就发生在一遍一遍的凝视,与偶尔打破这凝视的触摸里。而且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凝视是相互的。如被画者所说:「如果你在看我,那我又在看谁?」她能说出她每一个细微表情、小动作与情绪的关联;反过来,她也可以。

因为看见,所以爱上。两人深深的目光,与目光之下对方的面容、身体、表情、呼吸,都在画布上、电影画面里被定格、满溢,真是摄人心魄。

油画是她们之间的触媒。这画本是充满权力感的——就像十八世纪那些油画里的女体被呈现的方式一样,男人要根据画像来决定女人能不能过门。但恰恰,在画与被画者的彼此「看见」中,权力关系被解构了,同样一幅画的含义也被翻转了。 (第一幅画不好,就是因为未能翻转)。

因为看见,所以自由。平等的看见,原来可以让被看见的人自由,哪怕是双双处在权力结构的最底层。再多问一句,什么是平等?是一个人看另一个人的眼光特别深入、特别富有同理心吗?其实不只是。平等体现在相互——「如果你在看我,那我又在看谁?」这不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是她们看见了彼此。

当观看没有内生一组平等互动时,观看很容易变成被滥用的权力关系——被观看者无能为力,并且用观看者的眼光改造自己。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就是实现了在这目光的方寸之间,完整的爱、平等与自由吧。

不只是她们两个人。片中也有一闪而过的一群女人,在深夜的野地里聚会,燃起篝火,低声吟唱。她们都是一群无名者,一群同样被压在权力底层的女人,没有角色,但歌声一响起,就让人眼泪止不住。 ——那是被压迫者的歌声,虽然听不懂歌词,但立刻让人想起听到glory to HK的感觉。

歌词很短,是意大利文。结束后查了查,愣住,是"Non possum fugere." 「我无法逃脱。」

而两个女主角,正是在这样的人群(共同体)、火光与歌声中,望见彼此,爱意大约就在这里种下。

When in love, the sight of the beloved has a completeness which no words and no embrace can match: a completeness which only the act of making love can temporarily accommodate. 「恋人的目光就是一切,再多的言语与拥抱,都比不上恋人的凝视。」也是约翰伯格说的。

在人群与火光之间的看见,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張潔平希望探索媒介的各種可能,也希望做個一輩子的記者。Matters站長。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 D3 普通話

七日書 D2 魔法空間

七日書 D1 綠皮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