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堂的岁月之旅摄影是无尽的乡愁
年届77岁的台湾摄影家张照堂,创作摄影逾半世纪,2018年曾在香港举办《岁月之旅》摄影展。岁月二字,既是时光,隐藏了沧桑;又是乡愁,流露出情感。额头长满皱纹的张照堂说:「岁月对我来说就是乡愁,许多回忆与人物都是乡愁。」
熟悉张照堂的人,必定听说过他的「岁月」。 1990年代,他曾制作名为《岁月中国》的纪录片节目,此后便常常以「岁月」命名展览以及网志文章,2013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名字正是「岁月照堂」。他解释,「照片中的人物也有他们的岁月,每位人物都在过他们的岁月之旅。」岁月中的乡愁,其实一早就有,数十年前他拍摄小孩子的生活照时,不禁回想儿时往事。如今他家住台北,成长的板桥已面目全非,没有了以前的可爱街道,又怎能不唤起乡愁与怀念呢?
然而他最怀念的,是高中到大学的阶段。那时候,他好奇地拿起哥哥的120相机,无师自通四处拍照,启蒙的地方是家中阳台,再慢慢走到街上,越走越远,懂得在最好的时机按快门。 「那时候的摄影是很直观纯粹的,也没有摄影的理论与知识,看到有趣、亲切的画面就拍摄下来。」
60年代的台湾摄影界,一边是以郎静山为主的沙龙画意风格,另一边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风格。大学时代的张照堂,带着叛逆,不为所动,决意在影像中加入现代感,可见他的特立独行。至今,人们仍乐此不疲地谈论他在1965年与郑桑溪共同举办的「现代摄影双人展」,如何迥异于当时的唯美沙龙与写实风格,成为摄影界的一股清泉。
工程男生热爱文学与音乐
张照堂在大学念的是土木工程,可他对文学更感兴趣,「存在主义与荒谬剧场对那时候年轻人来说是很新鲜的,我想通过影像去表达一种剧场感与荒谬感,去呼应什么是存在。」那时期的作品,是无头的身影、摆拍的裸体、错焦的人像,在紧张的戒严氛围下,这些带有超现实主义印记的影像,成为他表达情绪的出口。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照片仍然很前卫,旧事重谈,他仍怀念当时的想像力。
那个年代的摄影家,都只关心摄影本身,不太看文学、电影与音乐,但他不一样。摄影大师Eugene Smith沉迷爵士乐,年轻的张照堂也喜爱音乐,藏有丰富的唱片,喜欢Bob Dylan与Leonard Cohen、Lou Reed的作品,「他们的歌词是对生命的歌颂或抗议,有各种情绪在里面,成为了我的养份,陪伴我成长。」
服完兵役后,张照堂在1968年进入电视台担任摄影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及纪录片拍摄,及后在80年代拍摄电影时,同样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拍摄纪实风格的照片。正是拍摄纪录片及电影的经历,让他跑遍全台湾,接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景象,「对一个摄影家来说,你的职业越乱越多越好,任何场合,都可以是拍照的机会。」像《岁月之旅》的照片,都是那个年代拍下来的— — 这时期的他有个明显的转变,就是舍弃了以前的Aires Automat 120相机,改用轻便的135相机来拍摄,让他可以更灵活地捕捉稍纵即逝的画面。
爱影背部「不想画面太直白」
孩子、等待、睡眠是张照堂摄影的几个关键词,他总喜欢拍摄小孩子,觉得他们很亲切、自然、有生命力。 「许多人说我的照片比较伤感或忧郁,其实那只是中老年人经历过人生的自然流露,拍摄小孩子的开心画面,能平衡拍摄老人的哀伤情景。」仔细看他的作品,总感觉照片里的人在等待或期盼某些东西,又或是在睡觉,他说这都是人生之旅的一部份。
张照堂也喜欢拍摄背部,不论是早期的摆拍裸体,还是这次展览中那只静卧着的猪,观众看到的都是背影。 「平时看正面看太多了,反而背面有很多想像与猜测,我不想画面太直白,一张照片要有想像空间,才是较好的表达方式。」
多年来张照堂一直以随性的方式创作,至今仍带着细巧的数码相机到处拍,他甚少刻意去拍摄特定主题,对他而言,最大的主题就是人生,「我特别喜欢万华、三峡这两个地方,会经常去拍照,累积了许多照片,我现在常常整理以前拍摄的东西,也许哪天也能沉淀出一个城镇的岁月之旅。」好的作品是在岁月的沧桑中提炼而成,那种纯粹的岁月感,让他感到温暖。
·原文见于果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