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再谈港深文化交互
过去一年,在香港的新闻版面和网络热话上,有关「深圳」这个邻接香港的城市,最多人在谈论的,莫过于是香港人北上消费、吃喝玩乐的风潮。饮食指南和游玩攻略等内容,此起彼落,相当容易搜寻得到。
这一年,自己也「犯贱」地花了不少时间在深圳游戈,除了走访古墟世居,甚至远足以外,也会走访一下书城,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购买的书籍,辗转也购买过一些中国作者撰写、取材于岭南地区的小说。除此以外,深圳风物、历史的专柜,亦是自己常常踌躇的一个部份。
在书城里,自己亦发现了一本名为《书都。走读深圳》的杂志,它标榜自己为「一座城市的文化说明书」,揭过数期躺在书架上的杂志,敞见书写的范畴以城市、文化、艺术、专访等为主,感觉有点像深圳版的《就系香港》。后来搜了一下,这是深圳出版集团出版的一本杂志,在2022 年夏天起,重新包装成现时的风格,约两至三个月出版一期。
昨天参观大万世居过后,打算在书城购买一本小说才回港,然后发现最新一期的《书都》的主题是「深港共读双城」,感觉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就二话不说顺便把这期杂志购入了。
读着这一期杂志时,才发现于2023 年11 月的深圳阅读月期间,曾经举办过数场两个城市之间的文化对谈(但自己对此竟一无所知),而香港政府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亦有协助策划相关的活动。这期杂志乃是为这数次对谈活动做了一点节录,而对谈的内容涵盖文学创作、艺术设计、自然保育、流行文化,与会分享者包括靳埭强、薜凤旋、向雪怀等早年已经中港两边走的「前辈」,亦有在墙内出生但在香港生活多年的「新香港人」。
本来以为,这等「对谈」多少会擦出一点火花,但感觉上,不同的与会者也是在各说各话分享自己的经验,以及两个城市之间可以如何互相学习。不过,活动毕竟夹杂着官方的介入,在墙内为香港文化做定性、为交互合作设下框架等意图,依然不可抹煞,而且这一类型的合作和互动,民间不但没有太多参与的成份,这些讨论亦没有感觉牵起很多的关注。
比如说,访谈里部份与会者先后分享了一些香港近年出版的历史风物、城市文化书籍,如《香港遗美》、《天桥之城》、《保育黄霑》等。这等书籍的意义当然不能否定,但很多由其他出版社出版,有关香港的软性书籍,也就没有向墙内读者推介的可能,在资讯封禁较为严重的洼地,这也间接局限了不懂科学上网的墙内读者,对香港的认知和理解。
虽然极权政府不断在吹嘘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需要持续深化,但个人倒认为,香港人和洼地人之间的鸿沟,倒因为逆权运动的讯息管控和武汉肺炎导致的流通限制,而变得更深。近年,香港人会更为着重以本地为重心,新晋创作人的音乐和电影作品,这些创作人大多都没有意图(或不能)进入洼地市场,既不会被收编为「说好香港故事」的一员,但同样亦让不少洼地人这对群在香港当红的创作人毫不熟悉;相反的,墙内的种种网络热话,普遍香港人亦没有认知和有深入探索的兴趣。
港深之间的关口,自去年二月后,回复了昔日的人流如唧。倘若两地的民间交互,以消费娱乐为主导,虽然肤浅,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尽管民众之间思想上的质变,并非单靠频繁的交流就能把墙破掉,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学生在学生有着「新香港人」的背景,及在求学阶段强制北上交流,更多的「新香港人」代表着香港,于大湾区诉说着各种「香港经验」,仍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