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 Let It Be 纪录片观后小记

馬世芳
·
(修改过)
·
IPFS
·
这四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没有崩溃,没有毁掉自己,并且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断精进,持续创造出美丽不可方物的歌,那已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距离首映54 年,多年来始终无缘重新上映的纪录片Let It Be, 今年5/8 终于在Disney+ 上架。抢鲜看完,昨晚速速写了几段笔记:

很喜欢这个数位修复版的调色和质地,胜过Get Back。后者有修过头的感觉,这个却刚刚好,保留了底片的质感和那个年代的温度。

这部片当年首映正好碰到The Beatles 解散,团员都没参加电影相关活动,事后提起也都不堪回首,同名专辑变成他们解散前最后一张作品。其实片中记录的是1969 年初短短一个月的事情,后来他们还录完了整张Abbey Road 专辑,只是电影上映时机太坏,不幸和「地球最红乐团宣布解散」的头条连在一起,从此永远和披头末期四分五裂的那段黑历史难分难解,蒙上不白之冤。

看完整部片,与史家惯称的说法完全不一样,Let It Be 并非印象中阴郁沉重的模样──那样的印象,多半得怪早年影音品质极其悲剧、画面暗沉粗劣的bootleg 版。

影音重新处理之后,Let It Be 原是一部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纪录片,以同代的视角极近距离捕捉了披头身处1969 年当下最生动的状态。尽管源自同样的原始影片,它和长达八小时的Get Back 是完全不同的作品(Peter Jackson 甚至刻意在Get Back 避开了Let It Be 的画面,即使是同一场景也会选用不同角度拍摄的影片),事隔五十四年,导演Michael Lindsay-Hogg 终于可以一吐怨气,真不容易。

屋顶演唱会看多少次都还是气血翻涌,原片交替剪进街头观众的反应、周边建筑众人爬上高处远眺披头现场、以及后来警察介入,节奏和对比都处理得非常好。

然后全片只有Paul McCartney 会看着镜头唱整首歌,完全不怕摄影机。这件事也传递了披头末期的某种内部不平衡状态。

当年观众看到小野洋子出现在画面里,反应多半是负面(导演说当年不得不应要求剪掉很多她的画面)。现在再看,心情大大不同,觉得她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淡定做自己,永远一脸don't give a fuck 的表情,实在有够酷。 (5/8/2024)

过了一夜,补写一些:

喜欢的段落:开场不久Paul 即兴弹一段美丽的钢琴独奏而Ringo 一脸温暖笑容看着。 George 两次被麦克风电到。 John 和Paul 面对面唱Two of Us 的二部和声。活泼的小Heather (Linda 的女儿)敲了一下Ringo 的鼓,Ringo 假装吓一大跳。 George 手把手弹钢琴教Ringo 怎么写完Octopus's Garden 然后John 跑去打鼓。忠诚的贴身助理Mal Evans 在Maxwell's Silver Hammer 拿着榔头敲打铁砧。 John 和Yoko 翩翩跳起华尔滋。制作人George Martin 摇沙铃。 George 开怀投入唱着You Really Got a Hold on Me。屋顶演唱会警察们一脸无奈的表情。

现在看Let It Be,已经看过长达八小时的Get Back,乐迷早已熟知前因后果,又拉开了半个多世纪的距离,很难想像当年观众的震撼和伤心。

当年几乎没有人看过The Beatles(以及几乎任何流行团体)幕后工作排练的实况纪录,大家也不知道他们早在1968 年录制The White Album 期间就已经分崩离析,Paul McCartney 和John Lennon 几乎不再一齐写歌,George Harrison 已经是独当一面的了不起的创作人,却屡遭冷落,心情自然不会好。 Ringo Starr 常在漫长无效率的录音过程中晾在一边。 John 和小野洋子坠入爱河,愈来愈无心团务。 Paul 试图力挽狂澜,却总是面对其他人的冷淡消极。

这些现在都是历史常识,当年观众却所知甚少。

片中屡被引为象征The Beatles 破裂解体的那段Paul 和George Harrison 针锋相对的对话(George 臭着脸对Paul 说:你要我弹什么我都愿意弹,你不要我弹我也可以什么都不弹,只要先生你高兴就好),这对他们来说根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对话,却在剪进影片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和后座力。

George Harrison 在那段对话之后不久宣布退团,留下另三人坐困愁城(Get Back 利用新时代科技还原了导演藏在食堂花盆里的麦克风偷录的John 和Paul 在George 宣布退团之后坦诚交心的对话,是八小时长片中最揪心的段落之一)。事实上,前一年在录制The White Album 的时候,Ringo 也曾一度退团。如今后见之明,我们都可以说那是「结束的开始」,但在当下,那也可以看作多年来一齐撑过低潮、一齐体验无与伦比的荣耀与压力、一齐奋战多年,日以继夜共处,不断进行创造性工作,比家人、情人都还亲密的伙伴,难免会有的情绪和摩擦。

几经曲折,George 答应回来,条件是「不要再搞什么电视演唱会」、「不要再回之前录影的冷飕飕的Twickenham 片场,在自家公司Apple 地下室排练录影」。此外,他邀请The Beatles 多年老友,键盘手Billy Preston 加入排演阵容,也扮演极好的润滑功能──在外人面前,兄弟们总得表现得专业一些,不能再那么任性。

当年观众也是初次目睹Yoko 和John 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在录音室里永远肩并肩坐在一起的画面,可以想见大家有多恨她──就是这个日本丑女介入四个哥们儿的兄弟情谊,拆散了他们(当然不是)!片中George 唱I Me Mine 的时候John 拉着Yoko 拥吻,旁若无人转圈跳起双人舞(Yoko 意外地还满会跳舞的),事出突然,镜头连对焦都来不及,那段画面着实很美很可爱。

Let It Be 导演Michael Lindsay-Hogg 起初接到的任务是「The Beatles 要录一部电视特别节目,请Lindsay-Hogg 来拍排演实况,作为前导宣传的幕后花絮」,结果计画不断生变,电视节目吹了,花絮自然也不用了,整个拍摄计画就此转为一部The Beatles 的独立纪录片。但只有彩排却没有正式演出的纪录片是不行的,事情总得有个了局,几经讨论,最后变成大伙上Apple 公司屋顶演出一场作结。当时也没有人知道,这场1969 年1 月30 日的屋顶演唱会,不但是The Beatles 1966 年结束巡演之后首次登台演唱,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巨大音量引来警察上楼取缔,他们满心希望警察把他们拖走抓去关,作为电影结尾就太酷了!岂知警察只是冷着脸告知他们必须尽快结束就下楼了。唱完终曲,John 对着麦克风说:「我谨在此代表乐团感谢大家,希望我们通过了面试」──这段话后来变成The Beatles 散团前最后问世专辑Let It Be 最后一首歌Get Back的最后一段话,总结了这个乐团的奇幻旅程。

1970 年电影首映前一个月,Paul McCartney 宣布脱离The Beatles,乐迷如丧考妣。观众进了电影院看到的是原本用16mm 底片摄制,却为了放映规格盖掉上下,中间部分放大变成35mm 的版本,画面模模糊糊。许多人期待看到类似A Hard Day's Night 或Help! 那样欢乐的剧情片,没想到Let It Be 是不折不扣的纪录片,导演手法堪称先锋:这部八十分钟的电影省略了前后背景的交代,剪掉了George 离团的风波,全片没有后制的旁白,没有说明字幕,全靠画面自己说故事。观众并不明白他们为何起初在棚里排练还架了灯,后来又改到Apple 地下室,也不明白Billy Preston 是怎么冒出来的,更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最后跑上屋顶开演唱会。许多乐迷还搞不清楚Let It Be 的歌曲录制早在Abbey Road 之前,这张专辑、这部电影,包括它满怀遗憾无奈的大标题,都变成The Beatles 告别世界的象征。

The Beatles 当时因为对经纪人谁属意见不同,闹得对簿公堂。前一年Get Back Sessions 的母带Glyn Johns 混音版大家并不满意,John 把母带交给Phil Spector 重新混音,搭上大量wall of sound 手法的管弦乐和和声,却没有知会Paul ,令Paul 勃然大怒,两人公然撕破脸。 Let It Be 首映无人出席,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电影作曲奖也没人去领(由Quincy Jones 代领)。 Let It Be 上市当周和Paul 个人专辑McCartney 发片日冲堂,Ringo 代表其他三人去说服Paul 希望他避一下,却被愤怒的Paul 赶出门。

接下来George 发行三片装的个人专辑All Things Must Pass,John 发行个人专辑Plastic Ono Band,都是顶天立地的旷世巨作。在God 这首歌,John 直言不讳地唱道:I don't believe in Beatles......the dream is over, what can I say? 一个时代确实结束了。

John 后来抱怨这电影「把Paul 拍得像上帝,我们其他人只是废在一边」(当然不是,光屋顶演唱会上「披发当风、鼓琴而歌」 [余光中语] 的John 就已经无敌了)。 Let It Be 第一轮上映的评价普普通通,《周日电讯报》甚至这样形容: 「看着Let It Be 电影里的The Beatles,就像看着皇家亚伯厅拆除改建,整栋变成国家煤炭局办公室。」这话未免太过分......。

1970 年Let It Be 下片后,再也不曾在院线上映。 1981 年曾经发行VHS 录影带,但也很快断版──那卷录影带是以35mm 电影版画面为本,再掐掉左右以配合电视画面比例,等于只留下原始16mm 画面的中间一块。后来地下流传的bootleg,包括网路时代的影片档,多是来自这个版本屡经翻拷、音质画质极糟糕的副本。

Paul 也对这部片不堪回首,据说多年来有好几次Let It Be 电影差一点就要重新发行,都被他否决压下。直到2021 年Peter Jackson 的Get Back 让他对那段记忆的印象彻底改观,Let It Be 才有了重见天日的契机。重看全片,里面几段团员摩擦、掏心对白和那些心不在焉的排练实况,当年或许伤了当事人,或许让乐迷心碎,现在都已经成了刻在石碑的上古史,早已没有那么严重。在世的Paul 和Ringo 皆已年过八旬,不只可以一笑置之,应该还会唤起许多怀念的温情吧。

若要我说,The Beatles 的裂解,从1966 年他们不再巡演,1967 年经纪人Brian Esptein 猝逝之后,就已无可避免。想一想:从1962 年发行Love Me Do 走到1969 年初的Get Back 计画,不过短短六年多,The Beatles 的小世界和外面的大世界都经历了堪比宇宙大霹雳的震荡,名声带来的疯狂海啸效应和作品演化的速度,历史上从无前例,后来更再也无人能够再现,不可能有人知道该怎么应付那样的压力。这四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却没有崩溃,没有毁掉自己,并且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断精进,持续创造出美丽不可方物的歌,那已是不可思议的奇迹──Let It Be 这部电影在当下贴身记录了这奇迹的一部分,它当然不完美,但世间最美丽的物事很少是完美的,我们应当感恩。

(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