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错落变化:初读与再读侯文咏《不乖》
2021.12.27 首发Matters
前些日子,偶然在Matters上读到《不乖又怎样|不乖-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事》一文。起了共鸣,所幸发这一篇文。
喔不,我不是重写心得,我是把16岁的心得跟26岁的感触放上来做个对比,未成年跟成年后的心境差异。感谢@陈伯轩当时对我的留言回覆,让我下定决心要翻出那篇10年前的心得。
趁着返乡空档,我打开老家的电脑,找遍硬碟的每个角落,搜寻各种可能的档案名称(高中时候会用些不相关的奇怪名称来掩饰这份文件),一度寻获未果。我以为是我当时没有存档,幸亏,好在,谢天谢地,我在另外一个硬碟发现了它,完好如初,寻获的当下让我有些激动。
想当年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花了整整一晚,思绪耗尽如枯槁,从深夜写到天亮,最后顶着意识混沌的脑袋出门上课。如今重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600多字的心得,写了整整一晚? !
来看看16岁高中生呕心沥血(?)所写出的心得:
2011.05.06初版心得-不安于现状,要勇于创新
小时候,总是会被要求当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乖孩子,以后才有好前途。但在看完这本书后,原本存在我心里那个无庸置疑的乖,此时被我打了好几个问号。懂得「乖巧」的真实意义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只是一昧的顺服、听话,而不去思考、怀疑事情的合理性,这样的「太乖」,明显的太过偏激、过于极端,甚至成了病态,乖的意义已被严重扭曲变形。
乖,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成功,但却有可能因此而牺牲了快乐,同时也不能保证未来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甚至因此而扼杀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缺乏变动能力的「乖」,将会随着时代的推进渐渐被淘汰出局;而突破与创新,俨然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及主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个不安分的「不乖」精灵,在内心蠢蠢欲动。诚如作者所说:「人不『叛逆』枉少年,人无『不乖』枉少年」。自我改变,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在无知与知的过程中去摸索、去探讨、去反思。才能勇于突破乖的枷锁,打破先前的刻板思维,勇敢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人生的答案。
人生,不该只是平平淡淡、毫无疑问的一直顺从下去。哲学家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因为有思考、有怀疑,才能持续进步,时时更新自己。少了思索,人有如只懂得服从的机器人般。没了思考的灵魂,那人生有什么精采可言?相信自己,将内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秉持着那份对梦想的迷恋与热情,勇于追求。知名作家九把刀曾在书中写道:「梦想不是挂在嘴边炫耀的空气,而是需要认真的实践。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完成什么,而是如何完成它。」梦想,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谈。
这篇是为了投稿才写的读书心得,觉得……思绪有点死(?)
不知道怎么确切形容那种感觉,有种套上公式写出来的僵硬感,照本宣科似地塞入名人说过的话,硬要符合所谓的起承转合才够格称上是一篇作文。读的书是《不乖》,写出的心得还是局限在「乖」的范围内,没有抨击什么,也没有反抗什么,中规中矩的。
再来看看长大后的思维逻辑有没有改变吧😂😂
2020.11.05二版心得-再读侯文咏《不乖》之后,我开始学习做一个叛逆的人
对于不乖这件事情,作者侯文咏以他的人生经历做了经典的范例。
来看看他对于自己的介绍:
台湾嘉义县人,台大医学博士,目前专职写作。
哇呜,这够不乖了吧?
先试想一个情况:一位奋发向上的青年,历经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的日子后,考上了医学院。在完成七年学业,经历地狱般的实习生涯后,他终于成为医院的主治医师。有一天,他决定弃医从文,在离职的当天,他打了通电话给故乡的母亲说明他的决意,不到半天,母亲从老家北上冲到儿子面前,带着痛心又是失望的表情喝斥:
「我花那么多钱跟心力把你栽培成医生,你现在竟然跟我说离职要去当作家,摇摇笔杆能让你吃到什么饭!」
先不讨论这场景是否符合现实,光是医生跟作家二种截然不同的身分,就目前的主流价值观来说就是会有如此不平等的想法。也许有机会可以另写文章讨论职业/科系刻板印象,但今天重点不是这个。
不乖,是件坏事吗?
先谈谈认知上「乖」的定义:听话、顺从、没有异见,是老师跟家长心目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那「不乖」呢?不听话、忤逆、惹事生非,不管在哪里都是麻烦的存在。
喔,所以,作者在教大家如何成为社会的祸端啰?
当然不是。
「不乖」的表现不是去做尽丧尽天良的事,而是打破自己守旧的人生规则。
对此,作者把任何付诸不乖行动的条件罗列出来:
- 有怀疑、有思考,才有后续的变革与创新,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 迷恋远比埋头苦干重要-前提是不要走歪,没了热情,你很快就会说「老子不干了,回家洗洗睡卡实在。」
- 不被成功局限,失败才是让自己不断往上爬的关键,好比玩手游,关卡越难,就越激励自己破关,实力也越强。
- 想事情用自己的脑袋,自己找问题,不套用别人的答案,更不要把别人的脑袋放在自己脖子上。
- 好了,知道要做了,就先接受事实、规划行程、付诸行动,最后补个「莫忘初衷」提醒自己不要停。
- 挫折失意在所难免,但请记得呼唤你的理性,转念你的心境,让快乐带你再次昂首迈步前进。
- 趁年轻有本钱时,去拓展眼界,再来个360度转换视角后,将眼界落实、内化后,创造出全然的视野。
- 人类是有温度的动物,牵起灵魂连结的那条线,你看见了自己,于是你再把你的线牵给下一个人。
就上述8个要点可以浓缩成:怀疑→找出热情&迷恋→拥抱过程失败→思考问题所在→规划&落实行动→挫折的心境转念→拓展眼界&提高视野格局→人们的情感连结
说了那么多,简单一点,就是脑子要动。
因为我思,所以我在。
台湾的教育就是把所有知识一股脑地塞进学生的头壳里,给了一套SOP的标准答案,却不告诉你为什么需要,为什么结果会是这个,更惨的是,还不能问太多,老师会觉得你很烦你在找碴。久而久之,你也接受了,变得温驯,变得很乖了。
个体的独立思考与批判思维,是在东方华人社会里面最欠缺训练的部分,因为我们不被允许有各自的声音,这对整体来说,就是乱。
不想被当成社会乱源,于是乎你顺着主流走,听取别人的意见,让别人的期待去画出你人生的蓝图,你在没有任何疑问之下,过完一个你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
有,别人告诉你答案了,他跟你说:乖,你这样做,包准你不会出Trouble ,大家也是这样。
小朋友的乖是种天真,大人的乖是种妥协与安逸,不求出名只求不要出事。
乖,讲得难听一点,就是很好控制,很好使唤,不会反抗,就是一个有名字有肉体但没有真实灵魂的傀儡。
看到这里,还会觉得被称赞「乖」是件好事吗?
这时候,你默默举手发问了:
「我知道你要我不要当人生的顺民,可是,我的生活就是这么困苦,现实就是如此身不由己,我也想做什么什么,可是没有办法。」
没有办法。
情况就是,有母亲要养,有学贷要还,有房租要缴,兼了二份工,到了月底依然所剩无几,重点是,还没有多余的脑力跟心力去培养兴趣。
这也是作者没有特别在书里提到的,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身处环境不同,培养出的人格特质也不同,未来发展也截然不同。这当中发挥非常重要的关键,决定你以后能否为自己的人生叛逆一次。
现实有时候就是残忍无情,强迫你低头,强迫你要在梦想跟生存之间做抉择,还狠狠揉烂你的梦想把它丢进垃圾桶里。
面临现实生存的威胁,你想不乖,还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十足的决心。
同样地,作者没有在书中给你勇气,他没有教你,这勇气如何凭空生成。好在,他有告诉你,可以善用你的脑袋去思考问题。
纵使现实将你狠狠困住,逼迫你当个乖巧顺民,但至少你的内心要有不愿安于现状的躁动灵魂。现在没有本钱叛逆,那就等,先找出给你突破困境的「勇气」,还有等待逆转的「时机」,再从现实手中夺回你的人生主导权。
不乖,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事,你必须思考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同样是为了投稿而写的文章。脱离高中填鸭式校园生活后的我,说话用语变得直白许多,跟上一篇比起来没有那么制式(这样形容不知道是否贴切)。
那时候写完这篇心得时,我还有写了这么一小段后记:
我的思考逻辑好一部分是在大学时候培养出来的,就是常被认为需要强大记忆力的历史系。实际上,历史系重思考、重逻辑、重推理,脑袋太死还真的读不下去。
要是人生再重来填志愿,我想,我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历史系为第一志愿。
(BTY,现在填历史系都会有人叫你三思而后行,歹路不可走。)
这篇其实也没有控诉到什么东西。说实在话,你有没有本钱不乖,还要看有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让你去做叛逆的事情。如果有,自是恭喜;如果没有,我也不会跟你说好可惜。
成长背景差异,形塑出千万种人格模样,遭遇的机缘、人生的转捩点,刺激所产出的爆炸火花也都不一样。
二篇心得比较下来,唯一的共同点大概是知道脑子要动要思考要创新,十年过去,现实的我,已经达到书中所认知的「不乖」了吗?
同志们,这没有答案,人生可是漫长的革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