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之十九:开放家门让战争难民入住
最近很多人谈在英国政府推动的一项协助乌克兰战争难民的措施,就是开放自己家门让有需要的难民入住,政府会提供一份奖金,每收容一个人,政府会提供每个月350英镑的答谢奖励。其中的条件当然要有足够空间,起码有一个客房,不用要别人睡在客厅。而入住要维持起码六个月,最多不超过一年。
Photo by Gabriel Beaudry on Unsplash
据说,这措施一开始接受申请,首天在英国已有过万个家庭申请,但我相信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可能香港的居住环境狭窄,很少人会有一个或以上的多余客房,甚至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洗手间,突然多一两个人入住,还要是互不认识,还要可能语言不通,很多人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个其实不难理解。
据说,这措施一开始接受申请,首天在英国已有过万个家庭申请,但我相信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可能香港的居住环境狭窄,很少人会有一个或以上的多余客房,甚至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洗手间,突然多一两个人入住,还要是互不认识,还要可能语言不通,很多人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因此,即使是移民多年的香港人,也未必会参与这种接待难民之举。
居住环境始终是大前提,但家庭文化才是重点。在外国,当一个人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养育子女的日常,通常在子女进入大学时,已可以算完结。子女会入住宿舍,或者在大学的城市租地方,只有长假期才回家。到接近毕业前,已有了打算,到别的大城市工作,计划下一阶段的人生,即使父母原住在大城市,也情愿自己另找居所,如果预备结婚,更是顺理成章。
这一步在外国人的人生阶段是很重要的一步,离家独立。大概有人听过,有些父母会将无所事事的子女踢出家门,亦有人在成年后,仍然住在父母家,成为朋辈间的笑柄。而父母在子女都出身之后,很多时会将房间租出去,除了转化成收入,也添加回一点人气。如果处于有大学书院的城市,是有价有市的。当年自己去留学时,曾充分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租住方式。有些房东比较热情,大家会有很多交流,有时一起吃饭看电视,亦有些各行各路,顶多打个招呼,说说天气。学生租住通常是一个学年,由九月至下一年四月尾,然后又换另一个学生。
因此,将自己房屋分租出去,是相当平常。香港人普遍很少这样做,尤其是子女的房间,私人物品仍然四处放,甚至期望子女会搬回来住。除非有真的多出来的房间或会考虑租出去,而且除了租给学生之外,很少租给其他人。又只会在华文媒体发招租广告,所以多是同声同气的租客。在香港,很多居所都不宜,甚至不准分租出去,所以这种念头很少出现。到了外国,一个居住单位,普通也可能几百尺甚至过千,如果是一间屋,分成三层作为三个单位也是可行,因此,这种劏屋,劏房之类的分租是日渐普遍。
Photo by Mortaza Shahed on Unsplash
而后来全球性的旅游发展蓬勃,旅游住宿也多元发展,出现民宿,Bed & Breakfast 等这种民间商业模式流行,加上网络和分享型经济普及,Airbnb这种模式崛起,基本上,就是我来你家住,你来我家住。在疫情蔓延全球之前,是相当受欢迎,自己已试过多次,体验非常正面。同样可约莫分成两类,有的是只租房间,屋主也是住在同一单位。另外是整个单位出租,屋主在另外地方住,甚至根本不在该城市,租客只跟代理人拿锁匙便可入住,钱银交易在网上完成。大家只要看Airbnb的发展,便知道这种方式是大受欢迎。有些人就是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接触,上一次我们在澳洲,入住这种居所,同时有另外两个人入住,一个是未够廿岁的法国女孩,来澳洲渡暑假,会住一个月,另一个在美国来的年轻人,大家每日各有行程,而户主早上九时出门上班,很放心给我们锁匙,自由出入。晚上回来,大家会分享交谈,也算是旅游中的不同体验,自己是完全接受。
在加拿大第一次买了屋,当时只是一个人,也不觉什么。后来有一位亲戚,他有另一亲戚的儿子来留学,便问我愿不愿意租个房间出来,于是开始房东生涯。他不久之后搬走,我也继续登报招租,有五、六年是这样,有房客住一起,经验大致正面,很多人租个房间,只作放东西和晚上有睡的地方,平日要上班或出外,其实很少见面,或做成什么冲突。当然,也可能是自己运气好。
回到正题,如果入住的是难民呢?大家可能对难民早有一个预设形象,又或者放大了其他相关个别事件的负面影响,自然有点却步。而英国政府提供金钱诱因也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着眼金钱,更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偏差。开放自己家门绝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各人也有自身考虑和难处,也不要以此作为衡量别人善心的标准,也许是机会去多认识难民的不同,起码可以了解难民的不同需要,看看有没有其他方面可以协助。如果有朋友同事邻居有参与这个计划,可以凭此接触和多了解,也是一种帮助。
有道「莫道你在选择人,人亦在选择你」,或者倒过来问,如果你是难民,你又会对屋主有什么选择标准?抑或你早认定,难民就不要多挑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