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自虐——让已逝去了的反送中运动安息吧
【先声明一下,本人认为「黑暴」一字带有严重政治贬义成分,与「蝗虫」、「狗(警察)」等属同类,后者决不会出现于本人文章之中以示公平及尊重,敬希各位遗词用字时先了解字词背后的涵意,以防被染上不必要的政治色彩。 】
刚花了大半天才写毕上一篇处女文章,谁知@William兄速度之快实在小弟始料不及,分享了对「反送中运动」之过程及结果的不同意见,难得在政治问题上有理性讨论,深感幸运,当然要多花大半天再写一篇专门给予香港人(或熟知运动来龙去脉的朋友)看的文章,可怜我的身心又要再回想一遍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了。
对呀,其实全港人都清楚明白,「反送中运动」已经彻头彻尾地失败了,「送中条例」是撤回了,但换来比「廿三条」更恐怖的国安大法,导致原本以《普通法》作基础的香港英式法制撤底失陷,某程度上审讯过程比内地法庭还要严苛及无理,无数抗争者和政客还未审讯就已经先陷牢狱一整年,就算已出狱的梁天琦也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加上后续的教育改革、电话实名制、网禁、智能灯柱、大量取缔政治组织等,香港的监控情度与社会氛围已经与一般内地城市无异(或者更甚),所以没错,这次「反送中运动」的确是赌输了,就像梁继平先生在占领立法会后预言的一样,香港的公民社会已经一沉百踩、十年内永不翻身了。
但如果以结果论说,这不就是「揽炒」之意思吗?香港虚有繁荣之表象,但市民大众根本分享不到经济成果,生活条件没有改善甚至倒退,政府政策朝令夕改莫视市民诉求,社会话语权只集中在某几大地产商与中央口中,民主进程由九七至今毫无进展,这样的香港不是我们希望拥有的香港,以至就算维持原状直至2047年,于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来说也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与其坐以待毙,有人终于提出「揽炒」的概念。
香港的民主运动从九七前开始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前期主要靠泛民主派作为代表在立法会内跟政府和中央磋商和谈判,曾经得出过几次政改议案,都只是增加立法会议席或特首选委会席位等的不痛不痒的小修改,对于全民普选立法会和特首的双普选路线图一拖再拖,当中甚至出现过民主党议员进入中联办密谈并继而转軚支持政改方案的被视为「出卖选民」等的历史事件,最终令民主派大失民心,变相令本土派掘起并成为追击民主派的力量,但亦令香港的民主运动四分五裂。及后至「反国教」和由「占中三子」发起的「占领中环」及后继的「雨伞革命」运动,成为香港民主运动史上由非政客带领的运动的先例,政治运动逐渐迈向年轻化和大众化,中学生和大专学生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日益增多,令政客在政治运动中的领导角色渐渐息微,当中以学生组职「学民思潮」和「学联」为当时政治光谱中最为受到注目,并在「占中」期间作为民间代表与政府官员在政改议题上进行公开谈判。
所以回应@William兄对「无大台」的批评,当年「雨伞革命」就是有大台、有代表跟政府谈判的事例,但引发的后果相信大家都记得,就是在占领八十一天后以政府首次出动防暴警与催泪弹清场,政改方案丝毫不改通过作结。讽刺的是,上述曾出席与政府官员谈判的「学联」成员,及后都全部因不同罪名曾同陷狱中或已流亡海外,「学民思潮」与「学联」在事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压并最终解散或息微。此例反映「枪打出头鸟」此一华人迷思在面对港共政权时完全适用,作为运动领袖去代表群众与政府谈判是必然会招至事后清算,而「占中」运动中「大台」的言论和取态也很难代表全部示威者的意见,因此经常引起示威者的不满,导致不同派别示威者之间的指骂继而分裂,影响整个运动的进展。而其实政府一方也深明对付群众运动,时间就是最好的武器,每当时间一长,群众运动就很容易因为意见分歧、磨擦日增而四分五裂,如果政府再稍出招数推波助澜,例如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要对方代表接受方会考虑答应群众的诉求,这一情况就会瞬间令示威一方陷入分裂,此时政府一方便可配合警方逐个击破已分裂的运动。
直至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汲取了「有大台」的失败后,群众普遍支持全新的「无大台」抗争手法,此抗争手法综观全球均没有多少案例可参考,因此过程皆为「见步行步」式发展,坏处显然而见就如@William兄所言,政府无法找到一代表人物或组织进行谈判,但经过了二十多年民主运动后,香港人深深明白到跟共产政权谈判是徒劳的,谈判只是共产党进行渗透分化的一个作战手段,所以「无大台」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避开谈判,要政府直接回应市民说了一整年、再清晰不过的「五大诉求」,回应了而市民满意的,抗争自然没有了动能继而消失;回应了但市民不满意的,结果就如大家两年前所见证的。
而「和勇不分」也是为配合「无大台」所得出的一个策略,如果上一篇文章所提及,「和理非」与「勇武派」为抗争中两大支柱,但在「雨伞革命」和「鱼蛋革命」中皆因为「和」「勇」互相指责与割席而失去整体运动的动力,继而导致分裂与失败。然而割席的原因,全部莫非因暴力行为不道德、不为西方社会接纳,会丧失社会大众的支持,甚至引来谴责等顾虑。此一担忧其实也曾出现在「反送中」的中期,当抗争者开始进行「装修」与「私了」行为时,不少同路人都曾出面表示这些行为过于暴力而应该制止甚至应该与之割席,但及后都没有得到响应,全因警暴的画面已经日新月异,香港人每天都在网上直播或新闻片段中看见一个一个的年轻抗争者被警察扑头殴打,血流披面甚至爆眼的画面已深深被香港人记住,此境况与一直以来港产警匪片所望造的「香港警察亚洲第一」的形象大相径庭,因此社会上普遍倾向同情武力严重不对等的抗争者一方的年轻人,再加上「七二一元朗白衣人袭击事件」中警方于市民受恐怖袭击时的刻意不作为,更加引证了抗争者一方在必要时需要以武力保护自己而不能寄托平时的执法与司法程序的合理性,所以最后当发生「装修」和「私了」行为时,市民没有感到特别反感,因此抗争没有失去民意支持或动力,「和」「勇」可以维持合作关系推进整场运动。事后反思如果当初「和」「勇」早因「装修」与「私了」事件而割席,我不认为事件发展会与「占中」运动的结果有何分别。
另外@William兄也对挥港英旗和美国旗作出了一些批评,其中的观点我也同意,以结果论的确好像没有因为挥了挥这些旗帜而直接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毕竟运动都过了两年,事后孔明的说话有谁不懂。假如三年前香港人有预知未来的能力的话,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坚持选择发动这场「反送中」运动。有一句说话贯穿了整场运动的中心: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坚持, 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其实在2019年年初「送中条例」刚被提出时,我想大部份香港人都已经是绝望的心态,心想已经没有办法拉倒这恶法了,立法会的拉布都只能拖延不能拖垮,林郑政府的一意孤行是无人能挡的,所以当初在3月至5月期间所发起过的几次「反送中」示威的参加人数都不过一万几千人,很多人都预备无奈接法这恶法的通过什至考虑移民。所以其实并不存在「如非『反送中』运动的发生,至少香港能维持原状、保存泛民力量、继续享有高度自治与言论自由」等对共产党的幻想,当它这次能够排除万难通过「送中条例」,下次也能继续通过「廿三条」、「网络廿三条」,只是将及后横空出现的《港区国安法》拆件上演,当共产党不打算兑现当初《基本法》中「最终达至全面普选」的承诺时,并不会因为香港社会的乖乖配合而格外开恩改变他的意向,一海之隔的澳门就是香港最好的示例。然而就是因为至从6月9日开始暴发的大型示威集会活动,令香港人重拾一丝希望,如果集合够前所未有足够大的能量,有机会可以拉倒这条「送中恶法」,所以才会有二百万人响应呼吁于6月16日集体上街游行成就香港甚至世界奇迹。想当然,你问是否二百万香港人都天真如此以为一场游行就可以改变中共的决定,我深信答案是否定的,当中环这香港经济命脉被占领了两个多月都不能迫使中共改变其政改决定时,一场仅维持一日的游行实在微不足道,但回到了抗争的主旨:不是因为看到希望而坚持, 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香港作为示威之都,就算明知不能改变任何事实,都必需上街游行以作出政治表态,向港共以至中共政权大声说「不」,谁管他装聋扮傻是他的事。
另外再说说堵塞交通的争议。 @William兄提及到香港有一百万基层市民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不能上班就等于手停口停,阻碍他们上班是离地及妄愿他们感受的行为。先不说本人也曾经是那一百万人的其中一员,该问的问题是,谁应该为这贫穷问题负责?是抗争者吗?这问题当然不是在堵路的现场直接问那些上班族,而是在这里理性讨论时一起思考。世界各地都有贫富悬殊问题,当中以纽伦港等国际大都会尤其严重,原因无非因为政府政策忽略基层、官商勾结严重、社会结构畸形导致基层无法向上流等深层次矛盾,一般要改善基层生活环境,都只能靠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去推动,由民间发起示威或罢工等手段以向政府或商家反映劳工或基层诉求,或透过建制渠道由议员将民间声音带入议会,对议题辩论并制定新政策,最后通过政策并为基层生活条件带来改变。然而由林郑带领的港共政府大力打压议会中的泛民主派,亦一贯的与各大地产商合作而忽视基层多年来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的诉求,加上本地通胀不断,令基层生活叫苦连天,甚至一年比一年差都已经是社会的共识。所以就算从来没有发生过「反送中运动」,基层市民一样每日餐搵餐食、为口奔驰,也当然不会有空闲去管政治的事。所以抗争者没有怪责过反对堵塞的人,你对于上班这个诉求的重视情度,可能和抗争者对「五大诉求」的重视情度不相伯仲(如果质疑的话,可以从理大围城战等事件中的抗争者投入程度作参考),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就注定被局限了不会事事顺从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上班可能被塞车、天灾、火灾、工业意外甚至经济环境所影响(就如现在疫情导至百业萧条),你抗挣也可能会被打、被捕、被留案底前途尽毁甚至被消失的后果,一切行为皆有风险和后果,只是堵路其间刚好有抗争者可以成为众矢之的去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好了,反观港铁公司多次系统故障导致全港交通瘫痪(羞耻点说效果可能比大三罢更好),受市民怪责的力度有当初怪责抗争者般强烈吗?有市民攻击港铁职员要求立刻重开班次了吗? 「政治就是妥协的艺术」,发起得社会运动就一定会有支持及反对的声音,如@William兄所言,大前题一定是希望尽量吸纳市民大众的各方支持,但当遇上要作出决定取舍的时候,往往就要牺牲一部分的人的支持,但回到「无大台」的运动特质,与其在每个行动前都因恐怕失去支持而反对,我比较倾向先试着看,实行了再进行检讨,「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这名句也由此而来(其实始创者是香港警方)。
最后再回到「无大台」这议题,对不少抗争者来说,「反送中运动」期间的每日衡常活动就是上连登讨论区的不同帖文参与讨论将来的抗争行动并制作文宣、和检讨当天的不同行动内容,同时打开telegram的各大频道及群组得知每日最新的资讯例如被捕手足名字、警方出动位置、各国政要表态等,最后当然包括打开各大新闻网页的抗争现场直播,深怕在某处抗争地点又发生了血腥警暴事件而不自知。抗争者之间没有领导人,只靠群体智慧来讨论出每次的行动决定,今天你可以出一个帖文发起集会得到数千人的支持,明天也可以因一个不合理的行动提议而遭到唾弃,所以其实事后坊间众多对运动期间不同行动的批评,早已在当时的讨论区上由不同意见的抗争者提出,如「失民意」、「外国唔钟意」、「画面唔好睇」、「中共最开心」等的语调不绝于耳,但「无大台」特色的运动就是集体负责制,在辩论过后大家认为一件事应该如期进行的,就集众人之力去令这件事件发生,不认同的可以不参与,但不能与之割席,否则就只会重蹈覆辙,这是当年所有抗争者的共识,亦是整场运动得以发展下去的大前题。
所以,对呀,「反送中运动」是彻底失败了,但抗争者都知道谁都不能怪谁,因为是集体负责的,香港也迎来国安法下的恐怖时期,但也不能全怪罪于「反送中运动」,运动极其量只是加速了中央收紧香港管治权的发展而已,反倒当初提出「揽炒」并贯切实行其行动的时候,抗争者就早预料到抗争失败的后果就是如斯田地,这场豪赌的确很大,但在民主进程上拉长来看并不会为香港带来什么额外的损失。 「宁作飞灰,不作浮尘」说得浪漫,但苟且偷生,又有何意义吗?但愿世界各地的后继抗争者能踏着香港抗争者的尸骸坚持向前行,为各自目标迈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