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危机与知识产品

哲學開箱文
·
·
IPFS
·

近来一篇报导指出,台湾人文科学生占比已不到20%。对此学界表示,许多学生就算想就读人文学系,也常被家长劝退,大家应该想办法做些什么。 (连结我放最后)

先前有学生说,他在台师大上课时,看到有教授引用我〈哲学普及蒸蒸日上,哲学系却步步危机〉的文章,似乎颇为认同。

放宽到人文领域,我觉得情况也差不多,人文(外加社科)类的知识普及持续发展,反倒是人文系所的招生每况愈下,两边的落差似乎越来越大。

譬如,近来有出版社翻译了一本哲普书,原本也没抱多大期望,结果销售状况比他们想像中要好(细水长流而非首卖爆量),于是他们考虑做某种在地版本,还找了几位哲普工作者谈过,包括我。

与此同时,人文学科内部一直感到危机,想方设法找出路,联名呼吁、开新课程、定期演讲都有,但成效未知。

很多人会说,招生危机主要是少子化害的,但与此同时,知识普及的市场也逐步扩大。这一现象实在奇怪,其中的因果连结很值得研究,特别是学科端、普及端两者,到底互补还是互斥。

过去十年来,大多数人都认为互补,毕竟双方有着类似产学合作的关系。但从招生的角度看,两者却越来越像互斥,因为有越来越多人认为,倘若普及端能更好地满足知识需求,便不用花好几年去修课拿学位。

或者也可以说:相较于A.念人文科拿低薪,但同时可以发展个人兴趣或求知欲;B.念理工科拿高薪,再去购买知识产品(书籍、课程、读书会等)来满足兴趣,其实是诱因越来越强的选项。

(当然我不是说人文科系就无法拿高薪,这里纯论官方数据统计)

因为拿学位的成本居高不下,但市面上的知识产品越来越丰富,而且价格通常也不贵,如果你认为听Podcast或看Youtube之类的就可满足,甚至能算成免费。

除非你是超级有兴趣到,不念学位总觉得不够。但这种状况比例应该很低,在会进人文科系的大学生中,我体感估计是10%以下。

事实上,若有学生问,我也会这么答:你想要获得解答的东西,不见得要就读人文系所才能得到,除非你有特殊的心理动机,或打算以知识普及为业。

更直白的回应则是,A:很有兴趣但薪水不高、B:拿高薪水再消费兴趣,你觉得哪个更好一些呢?

(当然,某些大学正在努力消除A、B两者之间的差距,其中一种做法是「文院不分系」学位。)

其实我并不确定,普及受众、学科招生这两者是否真的相互排挤,但如果答案为是,代表普及产业做得越好,学科招生就会越差。至少这会符合「人文普及蒸蒸日上,人文系所却步步危机」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把饼做得够大、持续吸引更多人参与,就算排挤现象为真,也不见得会成为大问题。所以这里该问的,或许是人文学科究竟存在多少正负诱因,与它们各自有何效应,这样才好搞清楚饼能多大。

也就因为如此,我非常好奇,类似「学者入校教经典」这种做法,到底能有多少成效,又该如何检验。

.新闻连结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7405768?fbclid=IwAR2VDr8YtPMNur2qdbvLPQidxif75XgkvBIEIszdgkCV5-CNyM8PrXvfJ9Q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哲學開箱文「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經濟被追趕,就有人被時代拋棄

一生應讀一萬本書?

當體制與理想背離,人們就會選擇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