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缀》特刊:「在文学剧场的咖啡馆」
📌 6月特刊的邀稿,稿量已足够,趁着放假来发文。
❑ 编辑者与赞助者
Matters社区里,除了作者与读者之外,特刊的目的还想突显两种市民:编辑者与赞助者。
编辑者包括举办社区活动的市民,搜寻「社区活动」可查阅过去活动。还有推荐市民作品的个人文选,例如, 地下文选| LGBTQ不只是议题,也是我的生活、 【卷氏双周报】谷雨号。
有一群人固定每个月编列预算支持市民,或是打赏喜欢的文章,默默挹注社群活力。 《后缀》特刊的主编费、稿费、推荐文章的打赏费,皆由匿名的验证人提供。
❑ 关注新朋友
邀请市民追踪:我想加入赞赏公民3.0但不足5000Like
若你还不是「赞赏公民」 ,邀请你精选自己的文章,投稿至此标签,《后缀》会(尽量)优先关注你。
以下从标签里推荐选文(每期特刊推荐3~5篇),可获得200LIKE:
村上春树图书馆巡礼⛪
美食🐾邀您进入童话世界一同梦游仙境的【台北💗来自爱丽丝主题餐厅】
停不下来的鼻子
每天叫醒你的不只是闹钟,而是「生き甲斐」
讨论心得|我为什么去法国上哲学课
❑ 本期选文主题: 「在文学剧场的咖啡馆」
以咖啡馆为主要场景,用文学笔法,也就是散文或小说,描述故事或心情、回忆。 (虚构或非虚构皆可),或是书评或介绍这种文章类型的图书或历史故事。
📌推广「主编式选文」:
让Matters站内优秀的旧文章以新的面貌被重新阅读。 邀请你加入「当月特刊主编」,特刊主编费:1000LIKE,将你企划的主题,和选文5~10篇,投稿至后缀信箱:pdfonline15@gmail.com
很想将这次特刊主题就命名为:《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 ,但又怕无法表达、无法强调,做为一个假掰文青,怎能错过咖啡馆其实就是文学生发的现场。不,主编要讲的,是在那之前的事。
露琪是《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里的角色,主编自己理解为,其原型其实是咖啡馆本身。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迷离阅读中也跟着伤感︳ @岁月静好小燕子🌟
但若想要以书写方式来概述这部小说的内容,确实是很难以言词来统整概括,这是因为作者同时以复调的方式,由四位人物接续说话,借着不断变换叙事的视角和语调来呈现故事。所以阅读中稍不专注,即容易陷入错乱的感觉。
小说内容,主要是描述一位在青春岁月,经常出入孔代咖啡馆的女子露琪,因行踪常不定,似乎是在逃避自我和生活,且周边的人对她也不甚了解又好奇,可以说故事是围绕着露琪这位失踪人物的构思为起点来铺陈。
书评中提到「陷入错乱的感觉」,对主编而言,小说中的谜样女子露琪,其实是我(们)年轻时,常待在那流连忘返的那些咖啡馆(们),「她就盯在这里,白天如此,晚上如此,在那张桌子旁等待,等待那人的到来......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
而我往往无法,那么世故,与老板攀谈,或许我不抽烟,没有机会躲在后巷,有一搭没一搭探探那些青春迷失的老板身世。后来想想,应该也不是脸皮太薄、羞怯内向,主要是,我(还)不是文青,
主要是,我不是文青。
为什么「我不是文青」?
《百年孤寂》看过吗?不然,《鳄鱼手记》?呃,那《挪威的森林》有吧,二手书都快50元了,你还没看过?电影《去年巴伦巴》、《重庆森林》也没听过? 《银翼杀手》有了吧,至少?没有,都没有,老板都没有像是面试工读生那样盘查我的文青程度。
其实他们只是在聊,最近有进什么新鲜豆子,哪一款适合做成冰滴?
只有露琪默默接受我,陪伴我恣意在任何一个角落,在我被文学启蒙之前,恐怕是先被艺术(图片)吸引,我当时随便抓了一本很厚的杂志,图很多,可以翻着看,好像叫《艺术家》。
(露琪是猫猫吗?)
露琪是《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里的角色,我自己理解为,其原型其实是咖啡馆本身。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之中,找到你的……丨@Arielsakura🌟
我当时很喜欢《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这首歌,为此还特地去买了原著——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短篇小说。
大陆译名是《青春咖啡馆》,相比于台译少了点文艺多了点直白。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我认为,会采取这个译名的原因也和书中描绘的迷茫青年主体有关,他们四处游荡,不知自己从何而去,因此聚集在咖啡馆中,将其当作据点之一。
这也确实符合我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当我不知道要干什么,生活陷入迷茫的时候,反而就很喜欢跑到各种店里点东西喝,消磨时间。而一旦生活“有方向了”,“去咖啡馆”便瞬间归位了,回到“普通兴趣爱好”中的一种。
因此,我认为,“咖啡馆”所代表的,最本质,核心的感觉,还是对迷茫的收留与包容。当生活陷入不知所措,连呆在家里都会感到不安时,那至少还有咖啡馆可以去。
主编私以为,露琪就是那一座,到了今天,消逝了层层叠叠的光阴之后,仍会感到遗憾的咖啡馆。因为当我回头去寻找露琪,不是已经歇业,就是易主,像是在巴黎的街头永远消失了,其实是消逝在台大旁巷内,2007年已经易主的「挪威森林」咖啡店。我后悔,我怎么那么羞于攀谈,或是那么笨,忘了编个理由(我选修了一门通识课,要求要采访一家咖啡店的故事之类的。)若我不认识老板,怎么能说我认识这家咖啡馆呢?因此,我总是与露琪交身而过,又总是留在心里无法忘怀。
咖啡馆「就像一个庇护所,使我远离所有当年被我视为灰色生活的东西。 」(《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我会说,露琪是引发诸多开端的Live House,老板将店开在大学旁的僻静巷内,附近学校的电音社、热音社、吉他社会来表演,不回馈学生也说不过去。而且,无法预料的是,谁会在将来窜出了点名堂,跑到大港开场又出了专辑,被杂志采访时,会提到露琪,一切是从那里开始的。
👉延伸阅读:
☕ 咖啡店X 回忆
伤心咖啡店之歌—闻山自家焙煎咖啡馆丨@玛西Marcy🌟
虎年读册02.—《北欧咖啡浪潮》之说书前先说个我与咖啡的故事丨@SunDori /怕水的多莉🐟🌟
改变我一生的咖啡店丨@今日丹堤大安店🌟
短评丨特别邀请@蔡凯西🦁
店哥的文章总是令人一再回味,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感悟。
在我憧憬成为假掰文青的大学时代,当时修过的英诗,如今多已还给老师,少数记得的几首,其中之一就是Robert Frost的〈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诗人选择的那条路,是一条荒凉、幽寂,人迹少有涉足,且路径绵延,不确定性高,却也是改变诗人一生的一条道路。
人生交叉点的抉择背后,往往有个「推一把」的动因。 「改变我一生的打工度假」(国家可以随意代换),是我近几年最常听到的叙事。而金瓜石的咖啡店,显然对店哥的人生别具意义,如果不是因为这家咖啡店,店哥或许不会在马特市,开设这家以偷听别人坏话为宗旨的「今日丹堤大安店」,写下一篇篇令市民喷笑,又带有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
某一年,我在飘着细雪,没有宫崎葵的宫崎县山坳里,带着笔电,想找家咖啡店写点字。拉开一家坐落在民宅间,外观有着浓厚昭和风的咖啡店门扉,随即被店内那些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喝着咖啡的欧吉桑们,所散发出的尼古丁气味逼退。我关上门,头也不回。在此后的旅途中,这样的咖啡店无缘扮演改变我人生的重要角色。不过,几年之后,我走进京都南禅寺附近的蓝瓶咖啡,解锁了在京町家老屋里喝着高档咖啡的成就,但是蓝瓶终究没成为改变我人生那家咖啡店。
我还在寻找那家可能改变我一生的咖啡店。欸不是,醒醒吧!你哪有还有一生?除了在日剧里看着高桥一生之外,半生都快没了,只有余生而已。
👉延伸阅读:
欲知店哥的前世今生,请阅读蔡凯西纠缠店哥数月(夸饰)、以惊人的耐力锲而不舍的访问:
千呼万唤始出来:盐酥鸡ft.今日丹堤大安店(文长图多)
其实我一开始的初衷不是要开咖啡店的,我是想开一个频道来讲别人坏话的。开咖啡店只是一个嘴贱又想假装中立的掩护借口:「诶诶诶,这些坏话是我在咖啡店从邻桌那边听来的喔!!!」这样的话就得从「客人会在店里肆无忌惮地聊天而且讲话很大声」和「讲话的内容是八卦和坏话」两个条件开始搜寻。
「开一个频道来讲别人坏话」听到这个idea,主篇简直尖叫了,我也好想开一个超U默的频道,偷偷讦谯周遭那些讨厌的人们!
☕ 咖啡店X 私故事X虚构
【文生短篇】蓝之牟咖啡厅丨@文生🌟
那间白色咖啡店EP.1丨@鲨鱼桃桃🌟
在星巴克丨@Shawn🌟
咖啡厅的创作者丨咖啡厅创作者之流言丨咖啡厅店主的视角🌟
短访作者@Chin🦁
既然是即兴之作,问你写这个虚构故事的契机,似乎是多余的?
身为一个成年人还有余裕能阅读是很幸运的,更不用说在工作之余还有时间写作了,我一直觉得能够阅读写作在心态上是很奢侈的事情。 我是个是爵士乐爱好者,带着长笛去流浪,遇到其他乐手就可以jam一下,这可能也是我喜欢即兴创作的原因,不知道文字的即兴创作通常有什么要求和讲究,或者应该如何执行这件事?我的作法就是放着音乐开始没计画性的写。 在我有意识创作时很容易写出有逻辑的文字,反而会失去文学创作的乐趣,因此我喜欢写下梦境或是像这样由几个不互相关联的概念写的杂谈。 上周日突然想到两个月前写的咖啡厅的创作者,那是一篇我在店里即兴写下的小故事,上周又接着写了两篇相关却不相连的极短篇。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随着感觉写下来了,写完的当下我也不确定他是否和前一篇不互相矛盾——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很直觉又懒散的写作方式。
这个故事,心中有个巴黎咖啡店的原型吗?
我记得你说过,看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封面的照片,就想到留法时流连的街区?
没有,完全是乱掰的~ 但是那整个氛围比较像我在台北长大对咖啡厅的投射。 巴黎的咖啡厅在我的记忆里面比较像是「马力欧兄弟的蘑菇」,就是走到哪里看到咖啡厅,觉得累了就进去喝一杯!有时候也是立食的。 要打破大家的迷思,是巴黎人的生活步调绝对快于台北许多,吃东西的速度、讲话的速度、走路的步伐⋯⋯ 比较少人会悠哉的一个人坐在咖啡厅写作,不过印象中《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馆》是拉丁区,就是大学汇集的地方,所以里面的氛围会比较特别(文青?)。以前是在左岸混(就是索邦、先贤祠、莎士比亚书店ㄧ带),但这次的虚构故事,可能是对咖啡厅整体的记忆,更偏向台北的咖啡厅。 我在台北市咖啡厅最密集的「民生社区」长大,幼稚园就开始去咖啡厅,国中翘课也是去咖啡厅,有很多编剧和导演会在那里讨论,他们比较接近我即兴创作中「中年创作者」的形象,不过我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此。
音乐结束的声音| @Jeger🌟
短评|现实与自我的辩驳@文生🦁
音乐结束时是没有声音的。
但当大江东去浪涛尽、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后,这些创作者怎会知道,往后的我们,将「睹物思情」换了一种…该说较为啰嗦?还是更具重击力的方式,抒发我们如江涌的情感?
作者Jeger在朋友车上忆起过去,每个人的过去都是一份人生的厚重痕迹---那在咖啡厅担任服务生的日子,仿佛可听见呼噜噜的煮咖啡声混着焦香味道,由年轻的Jeger穿梭自如的身影,混成了一幅最贴近生活的印象派画作。
我喜欢Jeger细细描述「音乐结束后」的一切,那是一个文化人,特别的耳朵、特别的灵魂才能感受到的奇境,我依稀可以理解那个状态;但于我,音乐快结束跟结束时,通常都感到一种怅然。
那好像,这一场欢欣鼓舞的飨宴,必须停止了。
你得习惯这种具暴力性的突然终止,3分钟、4.5分钟的温柔或时尚,就是终止了---你得习惯,然后开始接受下一首歌。
于此文可玩味之处乃…到底音乐播放时、还是没有音乐时才是真的现实?
音乐停止时,陡然被抽干的不止戛然而止的冲突感、听者的灵魂亦同样被抽走了…刚刚的那份现实呢?现在不是现实吗?
而作者对于「现实」的质疑,我想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受「创作之苦」的人永远在追寻的问题。
她觉得自己在小白兔店长眼中的自己,丧失了部分的「我」,但现实上呢?物理定律里有吗?难道她顿时间失去了一只手?但她就是确确实实这么觉得---或许是失去了灵魂的一部份?
「我觉得的现实,就是我的现实。」
这部分有点沙特跟卡缪的追寻之味---我的存在,到底是怎样的?
而音乐结束时,于我,是没有声音的;但于作者细腻独特的灵魂来说,就是整个现实的一种特异之境。
那一瞬间的「停顿」,在一个人的身上,造成了巨大的不适。
我们难以适应「停顿」,因为那太沉重。
她提及音乐结束跟文学创作的关联,确是一份箴言。
「绵延」需要的是文章的厚重、剧情的精炼、文字的美感…等等诸多因素,这也是同身为创作者的我们,戮力追求的延伸---让观者在尝试阅读或聆听完,还能沉浸在每一份创作里面,很久、很久。
作者的文字有力、简洁、甚少赘字,却将涛涌的澎湃情感藏于冷静的文字之中,那一份曾切切实实身在咖啡厅里的日子,是她专属的生命重量。
最后,我特别喜爱安排得如一部好电影精心策画的小白兔店长,她出现的时机总是恰到好处---外加诙谐。
作者随着时间活着,不在咖啡厅里了、没有亲眼看见小白兔的眼睛了,但音乐结束时,仍是有声的。
大雨说书|古内一绘《深夜咖啡店》 ─ 藏在深夜的午后日光暖意丨@大雨🌟
介绍| @Arielsakura🦁
日本的文艺作品:《深夜咖啡店》 ,描绘“深夜中营业的小店”很有一套,比如“深夜食堂”就是。
老实说,光看封面我还以为是绘本,自己去搜了才知道,是小说。
由于四本我无法一下读完,因此仅就书评本身而言,我认为这篇书评能够给人“读下去的冲动”。
作者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本书的“特点”所在,比如店主是变装皇后(男扮女装)这一点,光这个就给了看书评的读者吸引力——店主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要开咖啡店?又为什么选在深夜营业?这就是一本书最开始吸引读者的点。
就个人来说,我对书中“细致的料理描写”很感兴趣,也许原作者是相关从业者吧。
以及,最后一本的标题是“再见”,而也提到主人公生病的事情,这系列结局究竟怎么样呢......这也是很令人在意的事情。
另外必须再赞一下此系列的封面装帧,真的太漂亮了。果然现在实体书记本多少都有点周边化倾向啊.......
“周边化”这个词也是我在社交网络上偶尔看到的,博主说看到最近某个明星的实体唱片宣传,CD设计非常精致。便在感叹现在实体生意不好做,大家都把这些往周边商品的方向去做了——放在实体书上,大概就是不断精致的封面设计与丰富的赠品。
毕竟现在大家都看电子书了,买实体书的人确实越变越少。
我手边也有好几本类似的被周边化的书,有一本小书,只有一百多页,但在黑暗中它的封面会发出幽幽的荧光。就显得特别像放在柜子上的摆设或者一种收藏。感觉可能随着实体经济的衰落,将实体唱片/书籍往精致方面做也不失为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法。
就和现在随着家用咖啡机的普及,很多人开始在家里做咖啡而不去咖啡店了了,许多新开的咖啡厅/饮品店为了揽客,开始不断在自己的菜单/装潢上下功夫一样。
👉深夜哪里吃:
深夜里的法国手工甜点营业时间16:00~00:00
@乔安纳推荐
店面质感极佳,甜点价格也颇高贵。半夜十一点灯火通明,有专人开门招呼,问:「取餐还是外带?」刚进门,张望着柜子上的甜点,马上又有一客人进门要来外带。半夜果然有这么多人想吃甜点? 外带了招牌的巧克力派,2-3人份NT$330。塔皮是亮点,脆且香,上方平铺的巧克力口感像是生巧克力(或许就是?)若真是生巧克力,这价格又不算贵了。 柠檬磅蛋糕口感也很好,湿润不干不硬,但以尺寸而言,还是塔皮系列感觉CP 值较高。 吃个甜点比来比去,若感觉俗气了真是抱歉。总体而言,我还是会回店光顾。
☕ 咖啡店X 邂逅 X 旅行
{美国咖啡馆} 阿拉斯加Ketchikan 咖啡馆之旅(前篇)丨@海马老爸🌟
旅游速记|柳人不悔流浪作家:一台环岛咖啡车,我们的生活,很欧洲丨@辰晞🌟
☕ 咖啡X 历史
喝咖啡都有罪?危害国家安全的咖啡?☕️🥐🇹🇷 | @一只仪仔🌟
咖啡是土耳其传来的恩物,而牛角包却是嘲笑土耳其的面包,从此,成为了史上最讽刺的早餐组合。
《后缀》邀稿中:
《后缀》采访写作营:陪你采访一位市民
我是你的「真爱读者」Reader review
预告七月特刊主题:性及其「非性关系」:Except Sex (暂定)
.选文特征:
性征与性欲被诠释成为另一种意涵,变成另一种作用或功能,或是非典型的性(欲)。
欢迎推荐相关作品,或自行贴上标签:性及其「非性关系」:Except Sex
特刊主编:Jeger(暂定)
.参与编辑特刊的方式:
介绍、读后感或短评标签内的文章,稿费一个字1LIKE,一篇上限500LIKE 。
一个人最多写两篇,可介绍自己的文章,截稿日:7/10。
后缀信箱:pdfonline15@gmail.com
以上特刊推荐文章可获200LIKE🌟,投稿文章可获500LIKE🦁,皆由匿名验证人提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