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75:统一是否一定好?

李怡
·
·
IPFS
·
钓运后期主要分裂为统一和台独两条路线,林孝信两边都不参与,而是致力于推动在海外支援台湾的民主运动。

1982年我访问当年七位旅美左倾青年当中,有两位台籍人士,一是林孝信,一是郭松棻。

我第一次访美的1979年,曾在芝加哥林孝信家住了几天,那时有台湾来的党外人士来访。所谓「党外」,就是指台湾党禁时期国民党以外的反对派政治人士。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台湾的反对派。通过林孝信的联系,我接着在美京华盛顿又见到被称为「党外祖师爷」的元老郭雨新。他们那时候应该知道我有中共背景,但都坦诚与我交换意见。

林孝信原在芝加哥大学读物理博士班,并在美国为台湾的《科学月刊》组稿及担任联络工作。 1971年他投入保钓运动,出版的《芝加哥钓鱼台快讯》是保钓运动寿命最长的一份。

1974年被国民党政府吊销护照,使他没有了研究经费,在美国的居留也成问题,当了「黑市居民」。钓运后期主要分裂为统一和台独两条路线,林孝信两边都不参与,而是致力于推动在海外支援台湾的民主运动。他认为统一、认同中共,所追寻的,是他和台湾人都不了解的事物。台独并不实际,而台湾民主运动却是他们认识和可以实际致力的。他认为钓运不应导致反台独,中共亦毋须反台独,反台独实际上损害多数台湾人要求作主的感情。林孝信并不反中,他和当年的许多党外人士一样,希望中共支持他们在台湾的民主运动。但许多党外人士跟中共接触及到大陆访问以后,发现原来中共更愿意支持国民党,而真正反对的就是台湾人当家作主。

台湾实现民主之后,林孝信在1997年得以回台。返台后,致力推动社区大学,希望借着知识传播,让社会更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他在台湾推广通识教育,担任多个推广通识团体的公职,不倦地夜以继日工作,他妻子说他常常一天当三天用。在2015年12月患癌病逝。

1982年访问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林孝信,在跟他短短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一个台湾人可以为台湾献身到怎样程度。

郭松棻是保钓积极分子,并最早在加州柏克莱保钓会将钓运推向中国统一运动。郭是小说作家,在留美时期,左倾思潮狂热,他沉迷当时西方左翼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他看到中国《人民画报》上的民兵,觉得连枪都可以发给人民,这个国家的人民多么有权。然而,当他1974年去中国访问42天,整个经验却像一场恶梦,虽然被接待被引导,但他以在中国社会生活的设身处地去思考,感到人民的生存权利和自由都不被尊重。他反省自己推动统运,「不能不说是受中国宣传品的统战,而产生对中国的不实看法,其实那时候中国人民正陷于四人帮时代的绝境。」

1979年我去美国,与几个在联合国工作的前保钓积极分子交谈,其他几个人都还能够谅解《七十年代》前几年刊登许多「非常有用的白痴」的访华文章,觉得势非得已,但郭松棻不能谅解,他说他已经「拒绝看《七十年代》」了,他当面向我表达愤怒之情,使我印象深刻,不能不深自检视自己的过去。 1982年访问郭松棻时,他仍然醉心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潮,但对中国的事情已毫不关心。 1989年六四,旅美华人大多极为悲愤,那一年我见到郭松棻,他对这事件一言不发,仿佛与他毫无关系。从保钓时对中国的热衷,到这时的冷漠,这是对自己的思想认识多么忠诚、多么认真的人,才会有的哀莫大于心死的表现呀。

郭松棻2005年7月于纽约病逝。他妻子李渝也是作家,2014年在纽约自杀身亡。郭松棻之弟郭松年说,这十年,李渝一直走不出丧夫的阴影。两夫妻是忠于自己思想的压抑悲剧。

1979年4月,我在香港邀约了一些学者和意见领袖,举办一次「中国统一前景座谈会」。那时候,《七十年代》摆明是左派杂志,许多被邀约者都拒绝参加,因为想当然会是中共的统一观点所主导。但仍然有右派政论家徐东滨和中国问题专家金思恺参加。左派的就有《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当时无论左右,都认为统一是天经地义的,但有几位在中文大学任教的台籍学者,出席这座谈会,并提出对当时来说颇具震撼性的说词。其中翁松燃教授提出:谈统一问题,若在中国大陆谈是一个方向,在台湾谈是另一个方向,都无法真正畅谈,而在香港谈就不一样了,可以畅所欲言,也就是说,香港的存在,对于我们讨论问题有相当的好处。这是因为香港还未统一,统一就不能了。因此他提出问题:统一是否一定好,不统一是否一定不好。

这段话,在当时香港左右派的参与者听来,无疑相当刺耳,但又很真实。我也因这段话,而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深切的反思:世界上应该没有什么天经地义不变的「真理」吧。

林孝信
郭松棻

(原文发布于10月15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65. 脱颖而出
  66. 觉醒,误知,连结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则取,无用则弃(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调部与潘静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绝对权力的亢奋
  72. 无聊的极左干预
  73. 从钓运到统运
  74. 那年代的台湾朋友
  75. 统一是否一定好?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