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曲此时】一些大家可能已遗忘了的电影配乐

DuncanLau
·
(修改过)
·
IPFS
·
不常写电影配乐,在细数各位配乐师之际,惊闻希腊琴手Vangelis上星期离世,趁这机会,重新检视那些不朽名作。

前一篇写电影《荷李活配乐王》,令自己想起不少电影配乐。而电影明言是荷李活电影,其实在荷李活以外亦有不少配乐大师。而虽然管弦乐是主要的配乐元素,但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s)的兴起,电子配乐也出现了好几十年。也就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头好。

电影《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主题音乐《Chase》

回顾自己的听电影配乐经历,我相信第一次购买的电影配乐专辑,应该是1978年阿伦柏加导演的《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配乐由意大利Disco教父Giorgio Moroder 编写。在那时候是超越常理的,主题曲《Chase》是一首七、八分钟长的纯音乐,但人人都像着了魔,日播夜播,前奏的一段便像催逼走上逃亡之路,然后攀山越岭,困难重重,音乐其实不断在重覆,因此看来是没有岀路,就像一个漩涡,大家便被拉了进去,然后想拼命去逃出来。连带另外两首慢版的theme music也相当受欢迎。我颇肯定那时不少人没看过电影,甚至没打算去看,但仍会购买专辑,那真是个异数,因为专辑真的是纯音乐,只有最后一曲是将Love theme加上歌词有人唱,但我十分肯定,纯音乐版本更受欢迎。

这张专辑可能是自己听得最多次的电影配乐,而且是电子配乐。其后Moroder也有参与其他的电影配乐,例如《American Gigolo美国舞男》,主题曲由Blondie主唱的《Call Me》,那时代的人一定记得;同样《Cat People》有David Bowie主唱主题曲《Cat People (Putting Out Fire)》,也算是时代的记忆。后来,他投得默片年代由Fritz Lang 导演的经典《Metropolis》的版权,重新修复,将原本的配乐,换上自己的音乐,而且都配上歌词,由不同的歌手演绎,当中包括主打歌《Love Kills》,由Freddie Mercury主唱。不过劣评如潮,Moroder的配乐生涯几乎就此完结。

另一位以电子音乐见称的希腊琴手Vangelis ,亦是由电影配乐打进流行榜而声名大噪。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的主题音乐,不如《Chase》般充满戏剧性,平平实实,没有什么花巧,却在当年冲上流行榜首位,也许电影是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关系吧。当年推出的时候,曲名是叫《Titles》,大碟第二面的唯一一曲,长达廿分钟的音乐才叫《Chariots of Fire》。在这首《Titles》在流行榜节节上升之际,避免混淆,大家都以电影名字称之,后来在大碟上是称为《Chariots of Fire — Titles》,不过大部分人都简称之为《Chariots of Fire》了事。原来长达廿分钟的版本相对少人认识,当年也相当考验个人的耐性,少不更事,面对这种长度约音乐,难免消化不了。倒是后来看了电影,反覆聆听,我认为那是整套电影的缩写,以音乐说电影,也是另一层次的配乐。

Chariots of Fire 主题音乐《Titles》

电影是据真人真事改编,发生在1924年奥运会的故事,但导演Hugh Hudson却选择用一种较现代时尚的手法做配乐,出来的效果是划时代的,写下新的指标。当时自己也只是刚听过Vangelis,因为他在早两年推出一张名为《China》的专辑令我留意,专辑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轴,其中一首以李白的诗为本,还有人在曲中朗诵英文版的诗。他做配乐不算太多,后来受Ridley Scott赏识, 为《Blade Runner》和《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两部电影做配乐。但始终《Chariots of Fire》的主题音乐是最多人认识,而且将一队运动员在沙滩练跑连系在一起。也却因此,此后在任何搅笑慢动作跑步的电视电影片段,不论中外,都用上这音乐,也真不知道算不算是好事。

另一部自己特别喜欢的电影是《The Secret Garden》,在1993年重拍时,配乐由波兰的配乐大师Zbigniew Preisner负责。故事是改编自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的同名小说,是经典的儿童小说,说一个生于印度的女孩,在一次地震失去双亲后,被安排到英国一个远房叔叔的庄园居住。她的叔叔因丧偶,儿子又因病长期卧床,心情沮丧,终日愁眉苦脸。女孩发现庄园内一处荒废了的花园,原来是婶婶以前的至爱,她得到另外的仆人的儿子和前园丁之助,将花园重新经营起来,并将卧病的表弟也带出来,让他感受生命,最后自然是大团圆结果。故事很简单,但仍令人感动。 Preisner的配乐也很简单,但一气呵成,将故事以音符再说一篇,情节历历在目,偶尔一些童声背景,如天使之音,更加重那份天真无邪的味道,也像一道清泉,有洗涤心灵之效。

Hans Zimmer 《The Power of One》

《The Power of One》 这部电影,不算是很流行,但当年谈南非种族问题的电影不多,自己当年相当喜欢。不过现在回想,很多人会说那是由一个白人的角度去看种族冲突,有点片面。不过当时Hans Zimmer做的配乐,加入不少世界音乐,非洲音乐元素,可听性极高,也因此令自己留意这位配乐师。后来他凭《狮子王(Lion King)》而炙手可热,他也承认,做《The Power of One》的配乐时,给他很多启发,如果没有做那次配乐,后来大概也不会有《狮子王》。

最后一提《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1984) ,电影的配乐由David Shire负责,据说是当年第一张没有用弦乐只用电子合成器写成的电影配乐,当日批评声音不少。今天重新以光碟再版,而David Shire的配乐也得到重新评价,他只是比时代走前几步而已,卅年,大家终于赶上他的步伐了。而当中找Andy Summers(前The Police乐队结他手)替电影重玩主题音乐(即Richard Strauss的作品《Also Sprach Zarathustra》,在电影《2001: The Space Odyssey》已出现过)。自己印象较深刻,Summers的版本重新编排,以结他为主,节奏轻快,层次感十分强。如果没记错,当年(1984)推出时,Summers这首主题音乐并不包括在电影原声专辑内,自己找了很久才寻得日本版单曲,忍痛高价买入。即使今日,仍然不容易找到。

Andy Summers的版本《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

电影配乐有种特殊的功能,可以将某段片段勾勒出来,我们一听便能出现一个画面。上面提的《Chariots of Fire》的主题音乐后来常被恶搞,老实说,大家有没有马上想起几个这样的片段?


后记:一连两篇电影配乐文字,突然惊觉希腊琴手Vangelis上星期已离世,终年79岁。时间的巧合,真令自己吃一惊。他的一生,肯定不止一个配乐师,在多方面的贡献,很易被人忽略。正考虑写一篇关于他的文字,当是一个总结,一份致敬。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uncanLau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金錢買不到的

Simply Red,簡單一句,就是紅!

我的家鄉應該有霓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