嶋浩一郎《书店的逆袭》:逛书店行为背后的心理与商业意义
现代的科技日新月异,网路世界的蓬勃发展加上物流产业的发达,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变得便利也更加有效率。而网路书店的产生使人们购书不再需要上街到实体书店去找、去买。除了方便,价格相较实体书店也比较便宜。因此增加了现在各种实体书店的竞争压力,除此之外,电子书的产生也凸显实体书籍占空间的局限,为实体书店带来另外一股压力。
但是,这并不代表实体书店就此将走向陌路。主要的关键,在于逛书店这一行为所带来的体验有关。但是光说「体验」实在有些模糊,究竟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思考「逛」这一件事呢?嶋浩一郎,本身为日本「书店大奖」的创办人和博报堂的创意总监,除了自己有经营一家名为Book & Beer的独立书店,也是一个有名的广告人。在最近的一本新书— — 《书店的逆袭》中,就很仔细、深刻地分析了书店体验具有那些魅力、特质,以及实体书店可以如何善用这些特性来赚取收入。
看书就像旅行
逛书店,和在网路上搜寻特定书籍进行购买,并不一样。逛书店之所以是「逛」正是因为其本身没有特定目的。甚至,人们逛书店并不一定是要买书。那么,为什么要「逛」呢?
「看书就像旅行」,这是作者最喜欢、最认同的逛书观。尽管旅行有规划好的目的地和天数。但人们之所以喜欢旅行,主要还是因为希望能在过程中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书店就是藉由摆设,让顾客与书相遇。如何安排相遇的方式,每家书店都有不同的风格。」人们会想去逛书,其实就是想要和一本之前不知道自己会喜欢的书发生巧遇。
在此,嶋浩一郎提出一种「关联式书架」的概念。他认为,书店不一定要依照文学、哲学、商业、历史、自然科技等等的制式的学科范畴去陈列书籍。而是找出不同领域但内容、主题上可以有关联的书籍摆在一起。例如:「在基督教书籍旁放置修道院酿制葡萄酒的书,这本书的旁边则有乳酪书,以及与发酵有关的菌类人物漫画」。或着,定期在一个专柜摆设特定主题的书,例如时间。摆放在上面的书不一定只有物理、宇宙、时空理论的书籍,也可以是有一些剧情有使用时空理论或书写光阴省思的小说、哲学、散文等等。另外可以加个巧思,把这些书籍中,名气比较大,比较为人所知的书目放置在中央,在慢慢沿着旁边摆放不常被人注目的书籍,有让人慢慢熟悉、认识的效果。
书店是与世界接触的地方
关联式的陈列、摆设方式,和网路书店推荐类似或相同议题书籍的行销手法不同。 「不是单纯地连结作者、主题,而是找到一个观点,慢慢将书串起来,同时适度地『跳跃』。」这种跳跃实际上也是一种跨域,让人可以明白特定议题的事物,在其他领域时可以有什么影响与反思,或者,怎么被不同的文字论述方式转化,而产生深刻的体验。同时,也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在脑海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意外找到可以和其他领域结合的方式。换言之,书店帮我们与其他不同类型的书籍间打开窗口。甚至,帮我们打开对世界的视野。
进而,嶋浩一郎认为经营书店的人需要两种能力,分别为偶然力与连结力。
偶然力指的是「意外发现有趣或有价值的能力」
连结力则是:「将不同题材连起来的能力」
两种能力合起来就会变成所谓的「观点」。是将不同领域的资讯以不同平常的理解组合成一个具有洞见的视角的能力。作者认为这也是所谓的「企划」,也就是:「能将很多人都知道的各种事物,做意想不到的组合。将别人想都没想过、不同东西结合起来的能力」。而书店的观点就是书店摆放、陈列、组织书籍的方式,并透过这样的方式去刺激人们的好奇与欲望。除了可以让人想买书,也可以让人不时想来逛逛。
新的书店形式:特色书店
人们谈到「文青」的时候,总是会伴随坐在咖啡厅边看书边喝咖啡或茶的优雅形象。然而,为何所谓的「文青」一定是这样呢?
要让人想逛,除了书籍陈列、摆设上的设计,装潢和服务的多样化也可以作为一种特色。此种经营方式被嶋浩一郎称作复合式商店。在他经营的Book & Beer书店里,书店不只卖书,也卖啤酒给顾客坐在桌旁边看书边喝。此外,书店里也有贩卖家具,尤其是书柜、书架为大宗。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嶋浩一郎认为,顾客如果看到书店书柜、书架实际使用的样子,以及书架上摆设自己喜欢的书籍的样子,就会增加书架商品对顾客的吸引力。最后,书店不时也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例如脱口秀、议题座谈、读书讨论会等等。或是特别一点的,像是邀约一些写作者来和读者进行「在书店跨年」的活动。借此来吸引各种不同类型的顾客。
特色除了是特色,其实也是在寻找、建立看书和生活中其他行为、活动间的关联,唯有如此,书店的体验才是充实的,也会让人想进去逛。
「知道」分成两种
读书常常是为了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就像我们会使用google搜寻自己需要的讯息。不过在此,嶋浩一郎要我们悬置有用/无用的认知。就他的观点,书店不是只提供有用的书籍,书店的存在与体验也是为了打破和扩展人们对特定事物有用/无用的认知。因为这个判断会阻碍人们的好奇心。
「知道分成两种,那就是『知道自己想知道的事』与『自己不知道的事』」而书店所有的设计,就是要刺激走进来的人去好奇「自己不知道的事」。因为第一种「知道」,多半可以直接透过网路的途径获得,且比起书店,网路快速又有效多了。
作者在书中给出这样一张图来说明。
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精神就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八分之一)的意识,人们对于这部分有清楚的认知和觉察,但其余沉在海面下的八分之七都是被人们压抑、不熟悉、未探索过的潜意识所主导。借用和冰山理论类似的图,嶋浩一郎认为人的欲望可以分成已经「被文字化」和「尚未被文字化」的部分。 「被文字化」的欲望基本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尚未被文字化」的欲望除非受到吸引、注意,否则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
直接地说,逛书店就是刺激自己去探索自己内在未知的部分。也是经营书店的人必须想办法开发、挖掘的目标,透过各种活动、设计去带领读者探索不同事物、活动间的关联。作者因此提及逛书店的过程是「发现欲望的过程」,并且「书店是去遇见无用之物的地方」,发现自己原来会对某一方面的事情感到兴趣,发现原来某些领域的事物和自己的兴趣有些渊源或是关联等等。尤其在越来越讲求跨域或是「斜杠」的时代。无用/有用的对立已慢慢地不复存在,因为无用的知识虽然当下可能看似无用,却可能在日后变成创意的来源。因此恰恰相反,只有两者互补,生活才有乐趣可言。
逛书店、阅览书籍有哪些方式?
最后,《书店的逆袭》里也讲到一些一般人可以怎么逛书店和阅览书籍的方式。诚如之前所说,作者首先认为「逛」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抱有过于特定的目的。其次,作者认为有三种逛法可以参考。
(1) 先去看自己已经有或喜欢的书籍在书店中怎么摆,包含旁边摆哪些书。
(2) 到平时不会去的类型的书区看看。
(3) 注意收银机、柜台旁边摆放的书籍。
用这三种方式去比较不同的书店的摆设,将会是很有意思的行为。因为可以体会经营书店的人怎么思考这些书籍间的关系(包含他们有没有用心选书)。同时嶋浩一郎认为,去练习在书店组合意想不到的资讯,可以让人们得到很多不同、有创意的点子。
很多人常常认为书买了,就应该正襟危坐地把它看完,就像是在学习、念课本一样。没看完堆着,就会有种罪恶感。但嶋浩一郎对于阅读一事,倒是以蛮轻松的态度来对待。
撇开那些真的是为了学习或研究用的专门书籍。嶋浩一郎认为,买书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想要将自己当时看到而感到兴趣、有产生特别感情的资料「做记号」的行为。是为了回应某种内在的变化所做出的决定。而看书,只要读自己有兴趣、可以产生想法的部分即可,其他如果真的看不下去,觉得太硬或是太没相关,到此为止就好,也就是别让看书的想法对自己造成压力。那只会让人更没心思阅读书籍。换言之,看书其实最简单的动机,就是回头认识、探索、促进自己的发展。所以作者鼓励人们在同一时间可以多阅读好几本书籍(至于要不要全看完无所谓),因为会莫名其妙地发现原来很多东西可以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新的认识。除此之外,在阅读时,也鼓励人们把想到的想法用便利贴标记或记录在书页上,甚至画图也无所谓,只要能帮助读者记忆、构想自己的点子、感受,任何在阅读时所留下的痕迹都是有价值的。
这也是为何本书的副标题是:「逛书店,找创意」的原因。
结语:珍惜和书的每次相遇
总结来看,这本书十分风趣。话语不艰涩,十分自然流畅。作者不愧是爱逛书店的人,经常旁征博引各种知识(例如明太子的诞生和米开朗基罗有关)、名人引言、企业界的事迹等等来带领读者自在地阅读、吸收他对阅读、书店的想法,很是轻松。
「珍惜和书的每次相遇」,不是要你严肃对待阅读,而是要人们重视每本书在阅读时带来的感受与想法,并自在地利用书本传达给你的讯息。
如果你只是一般、喜欢看书的人,这本书可以让你重新回想、思考自己逛书店、看书时的趣味,帮助你理解阅读和你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对书店经营有兴趣的人,这本书也能给你一些帮助,帮你思考、分析经营书店的方式,和书店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章同步发布于下列部落格)
Medium: https://pse.is/R7YT3
方格子: https://vocus.cc/1111/home
FB粉专: https://pse.is/PEVPU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