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61: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1949年中共建政后,五十年代大批大陆人来港,其中由江浙人带来工商业,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对社会影响最大。当时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国语时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兰和吴莺音;到六十年代,就是台湾的流行歌星占领香港市场,姚苏蓉、汤兰花、苏芮、欧阳菲菲、翁倩玉以及一直红到九十年代的邓丽君。粤语流行曲不是市场主流。电影方面,五六十年代从永华,到长城、邵氏、电懋、国泰,这些拍国语片的电影公司占领了大影院市场,与西片互领风骚;粤语片的制作很多,但多在街坊流连的小影院放映。
1967年11月,暴动刚退潮,香港第一家无线电视TVB 诞生。 TVB 的新闻报导,和电视剧、处境剧的制作,覆盖了香港相当大比率的人口。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氏兄弟的电影、特别是许冠杰的粤语流行曲冒起,风行全港,由此而带入香港粤语流行曲、电视剧、粤语电影的新时代。香港流行文化爆发式的兴旺,不但覆盖全港,更风靡东南亚、台湾、欧美等地华人社区,以至文革后的大陆。香港歌星、影星、导演、作曲作词者,出现好多超级奇葩,可说历史仅见。
这就是香港的黄金时代。从1967年末开始,只有这二三十年。短短时间,在良好管治和充分自由的空气下,就创造出许多奇迹,产生许多传奇人物。在戴麟趾、麦理浩开始的大刀阔斧建设市政与革新中,最值得称道、当时我也认为是最难得一件事,就是创立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成功,将香港缔造成一个公平社会。
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反映了香港人对这个英治下的地方,产生越来越强的认同感。在所有的华人地区仍然处于不同程度的不自由的状态下,香港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在香港可以看到所有在海峡两岸被禁闭的消息和评论。香港人在公平的法律制度下,可以自由做任何不违法的事。香港公共事务、交通、税制、医疗,提供的服务比任何地方都方便。七十年代之后到香港生活的人,无论从大陆、台湾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来,大都认为香港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没有之一。
2017年,罗恩惠导演拍了六七暴动的记录片《消失的档案》,引起关注。她原想将记录片的内容出书,并邀我写序。我的序写了,书却没有出成。
我在序中,引用法国印象派大师高更(Paul Gauguin)在1897年的一幅画作中的三句问话:「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香港人从哪里来?不用说,绝大多数香港人来自中华大地。我们是什么人?我想在1967年前绝大多数的香港华人市民都会说「我是中国人」,至于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当时社会舆论的主要左右派之分。我们往何处去?那就各有选择了,除了在香港土生土长、有些家族生意继承的本地人之外,1949年后从大陆来的人,大概那时候都不会认为香港是他们永久的家。邻近的强权使许多人不安,他们想把香港当作跳板,借此跳出海外,远离中国。
英国维持在香港的管治,是为了观察和接触中国;中国让英国继续管治香港,是以香港作为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中英双方都没有把香港市民当一回事。如果中英都没有把香港当一回事、而许多香港人又把这里视为「跳板」的话,这个「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就不是香港人的永久的福气。
当中国在极左狂潮下,用语讲到要「粉碎港英统治」而结果却是「香港还是那样子」,就意味着这里可以作人生的长期规划了。尽管英国那时候已经知道1997年会有条约到期的问题,但在中共不干预下,全力建设一个辉煌的香港,可以使英国在国际社会的关顾下,提高与中国议价的能力。
尽管中英双方都各有打算,但香港人就在这个历史时空,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最方便最发达的经济文化,最文明最公平的社会秩序。香港流行文化的奇迹般崛起,意味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已经从「我是中国人」转为「我是香港人」,至少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了。这之后,身份认同的民调虽有起落,但倘若没有先验的政治观念,整体趋势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以0至100分的「身份认同指数」计算,2018年民调显示,认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指数破纪录高达83分。
「我们往何处去」?尽管九七问题泛起,和近年政治环境大转变,使香港人在六四后、九七前和现在,都掀移民潮,但留下来的和离去的,心中仍然追求着憧憬着那黄金时代的香港。
(原文发布于9月13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 题记
- 闯关
- 圈内圈外
- 杀气腾腾
- 煎熬
- 伤痛
- 动荡时代
- 抉择
- 那个时代
- 扭曲的历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后一击
- 我的家世
- 沦陷区生活
- 汪政权下的乐土
- 沦陷区艺文
-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 李伯伯的悲剧
- 逃难
-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 古国风情
- 燕子来时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树倒猢狲散
- 猪公狗公乌龟公
-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 自由时代的终章
-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 确立左倾价值观
- 「多灾的信仰」
-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学的青葱岁月
-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 谈谈我的父亲
-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 父亲的挫伤
-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 毕生受用的礼物
- 文化摇篮时期
- 情书——最早的写作
- 那些年我读的书
- 复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 归处何方
- 刘宾雁的启示
-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记忆
-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 伴侣的时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 福兮祸所伏
-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