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不喜欢写字Steven 用程式码说故事

Dennis Tseng
·
·
IPFS
·
他是Steven,虽然目前头衔挂着资料记者,但平常不只写新闻,也负责网页工程,称呼自己「记者工程师」(journalist engineer)。

*注:本文写于Nov 15, 2020

人物特写/曾子轩

尽管因为美国总统大选专题而连日忙录,周日的早上十点钟,隔着萤幕传过来的声音并不疲惫。讲到资料视觉化,他的语调中便流露压抑不住的兴奋。就连采访的前一天晚上,也热心的分享业界最新的资料专题。他是关键评论网的Steven,虽然目前头衔挂着资料记者,但平常不只写新闻,也负责网页工程,称呼自己「记者工程师」(journalist engineer)。

Steven 刚以「关键薪资条码」入围新闻界的年度盛事──卓越新闻奖,而那不过是他入行以来的第二篇作品。在这篇主打「上市柜公司薪资视觉化」的文章中,他以 Scrollytelling (Scroll + Storytelling,以滑鼠拖曳说故事的方式)作为叙事手法,并利用非传统视觉方式的条码图呈现薪资,再结合下拉式选单,让读者可以自由查找资讯。

而这一切都由他独立完成── Steven 身兼资料处理与分析、视觉设计、写稿、网页呈现,如此多工且跨域,如何养成?要从求学阶段开始说起。

Steven 以「关键薪资条码」专题,入围2020 年度卓越新闻奖当中的新闻叙事创新奖。 https://www.thenewslens.com/interactive/137774

大学时读财金系,有考虑过往金融业走,后来还是断了念头。 Steven 说,自己个性好胜,不管身处什么领域,都希望能做到顶尖,但自觉数理能力不够,也没那么擅长社交,决定继续探索。他问自己,还有什么路可以走?那时候知道学校有程式语言R 的学习组织,又因为国中碰过,对程式没有太大的畏惧,决定从资料分析出发,成为他口中的「资料工」。

也是在修课与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资料视觉化的兴趣。 Steven 接了学校老师的研究计画,每两周要和团队开会讨论。原本习惯用表格回报分析结果,某次因为觉得报告起来很没效率,改用热力图描述投资组合,以颜色呈现投资报酬率借此分辨好坏,意外受到好评。只是多了简单的一个步骤,却得到很好的结果, Steven 说,自己深切感受到资料视觉化的优点,从那之后更加深入研究,「因为你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东西。」

但这条道路很孤独,「上求职网站看,台湾没有人专门做这个。」

一般来说,资料视觉化会被算进资料分析师的工作内容,但他想专心做视觉化,只好向外探索。 「发现真的还是有,像《海峡时报》,把漫威所有角色做成宇宙关系图,我就问,这个职业是什么东西?」

多方搜寻之后得到答案。 Steven 要找的职称叫「视觉化工程师」或是「资料记者」。于是再回头看台湾,尽管不多,但路上不只有他一人。

Steven 找到了当时任职于天下杂志的资料记者林佳贤。认识的过程很简单,他传讯息给对方的脸书粉丝专页,马上得到友善回应。不禁问他,你是这么直接的人吗? Steven 说,「因为真的很不了解,不想要摸黑走路。」后来他也跟随前辈的脚步,成为关键评论网的资料记者。他说决定选择这个工作的动机,就是因为可以专心做视觉化。 「但媒体薪水真的不高耶?」又考虑到他的金融背景,很难忍住不问,但Steven 回得很巧妙。 「处于职涯初期,对金钱满足的门槛非常低,再加上也想追求金钱以外的东西」于是就这样走进媒体业。

在关键评论网, Steven 的主要工作是写资料新闻,也负责大型专题的工程。问他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内容,「特别喜欢前端跟视觉化,写字是还好,有点烦躁。」洋溢着自信的声音少了点开朗。没受过新闻训练, Steven 说负面影响很明显,最直接体现在写稿的效率与品质相对较差,凡是文字部分,他都得请同事过目。

但Steven 认为,没受过新闻训练也有优点,「我不会被新闻价值束缚。」追问他新闻价值的定义, Steven 说,自己在媒体待得不够长,之前也没做过新闻,所以自觉没资格讨论。公益性、监督政府、为少数发声,他能够理解媒体扮演的传统角色,但自认重视面向不同。即使碰到新闻性没那么强的题材,他还是会尝试从体验与呈现上着手。

为了揣摩读者心意而苦思许久,他的想法接近商业的以客为尊。传统新闻常听到的专业守门人角色,好似荡然无存。但自称心中没有新闻价值的他,只是强调从「读者观点」出发而已。

也因此在选题时, Steven 注重的方向与正统新闻学不同。首先是事件或资料本身,是否足够有趣;接着是呈现方式能否让读者买单。如果议题本身不够吸引人,就要用资料视觉化的技巧,让读者有好的体验。 Steven 在乎作品流量,也会苦恼自己究竟能帮公司赚多少钱,但「讨好读者」的深层动机不仅是商业,更多的是源自于对资料视觉化的热爱,他深信视觉化的力量,只是以新闻作为载体。

知道自己走了一条人迹罕至的羊肠小径,绝非主流。但Steven 认为,资料呈现不只是锦上添花,本身就是创造价值的来源。

他眼中的资料新闻,也是放在同样脉络下思考而得的产物。 Steven 认为资料新闻的价值在于重新诠释资料,第一个层次是让读者可以更舒服的理解议题,第二个层次则是透过访问资料的手法,看能不能找出不一样的观点。

谈到访问资料与求助于专业人士的差异时, Steven 也不讳言资料本身的潜在偏误,「要敏感的知道(偏误会影响)结果,以性侵为例,可能会写出某区特别多或特别少。…自己对特定领域没有特别熟悉时,就会需要专家和资料一起。」因此做结论时要更加小心。

南华早报的How Shenzhen became China's Silicon Valley ,是Steven 心目中近期符合资料新闻定义的绝佳案例。 https://multimedia.scmp.com/infographics/news/china/article/3100043/shenzhen-special-economic-zone/index.html

既然心中没有新闻价值,反正流量优先,读者体验是最终依归,那何不干脆做腥膻色的题材?面对这样的挑衅, Steven 思索许久,给出否定的答案。不做猎奇题材,当然跟公司政策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个人偏好。 Steven 说自己心中仍有一条界线。 「我没有传统新闻价值,所以没办法用字词来讲,但就某方面来说,感觉跟传统新闻价值有点交集。」或许不全然是岔路,而是时而接近、时而远离。

近日美国总统大选开跑, Steven 不只负责在网页上呈现开票结果,也要处理后端串接资料,随着媒体业面临数位转型,对记者多工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新闻科系学生是否容易被像你这样,没有相关训练但有其他特长的人取代?」想都没想,他直接说不会。论流量,资料记者比不上能够频繁发稿的文字记者,论环境,因为价值观歧异,台湾的媒体也还没办法完全接纳像他这样的人,「如果在国外,那会喔。」他用俏皮的语调,补上这句回马枪。

Steven 说,近年台湾媒体的数位专题作品越来越多,其中许多以资料为出发点,再把题目挖深,是资料与传统新闻价值结合的产物。 「从读者角度来看,台湾读者只是还没被开发,叙事方式比较特别的东西,读者会觉得有趣、接受度也高,影响力会拉回来内部,主事者会愿意花资源。」和同业朋友聊天,也让他更能厘清差异,他想像中的作品,会更加着重在资料本身与叙事方式上的创新。

完全靠着一己之力完成专题,是Steven 目前的目标。这样的想法和媒体编辑室的专业分工原则扞格,但他还是想做。并不是讨厌和他人合作,而是向往从无到有产出作品的成就感。 「可以向别人证明,我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为了追逐这样的认可,不只是采访、写稿、设计,插画也在学习列表里面。 Steven 以自己最欣赏的美国新闻网站Pudding为例,因为那边的记者几乎都具备上述所有技能,「他们有办法,我们好像也不是没有机会这件事情。」

不服输的Steven ,会继续走得崎岖,还是能把小径走成花路?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美国总统大选开票时, Steven 紧盯着自家网站萤幕/黄彦翔摄影。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ennis Tseng你好,我是 Dennis,現在是喜歡資料分析與資料新聞的記者,喜歡閱讀與寫作。媒體工作以外,對計算傳播學、統計、資料視覺化也有濃厚興趣。也會在 medium 上發文 https://medium.com/@tsengmoneymoney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數位敘事、資料新聞實戰筆記大補帖

《未生》與《繼承者們》當中的階級與性別

【演講筆記】要當可以學到東西的記者 資料記者林佳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