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筆記】要當可以學到東西的記者 資料記者林佳賢

Dennis Tseng
·
·
IPFS
·
台大新聞所學會於 2021 年末邀請現任《Financial Times》資料記者的林佳賢,分享他的職涯歷程,從編譯到到接觸 R 語言,再到掌握前端技能、製作數位專題的每一步。

若從現在回望職涯,林佳賢的每一步似乎都有跡可循。讀經濟熟稔數字,做編譯時接觸外媒,當編輯開始學 R 操作資料,想更好的講故事而學視覺化、掌握前端,往資料記者的方向很明朗。但如果回到當時,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大學念台大經濟系,林佳賢認為累積的除了人文社科知識以外,也培養了量化思考的能力。修課對日後的幫助像是打底,讓他能夠理解跑不同「線」的記者在說些什麼,雖然不確定「上有趣的課」能帶來什麼回饋,但他告訴聽眾,「不用太認真想要鋪路,廣泛吸收知識也是投資。」

畢業後林佳賢找工作,直覺經濟系對應到財經,於是進入《經濟日報》當編譯。他認為,沒有經過正式新聞訓練的人,可以考慮這個職位,藉此進入新聞業。他回憶,工作內容就是每天讀外媒的文章,例如 Bloomberg、Reuters、Financial Times 等,揀選重要內容翻譯。這段經歷帶給他的最大幫助是提升英文,也是他眼中應該優先掌握的能力,「英文要先好,才有辦法得到其他。」因為編譯題材,他增添了財經知識,凡是遇到不懂的名詞,便去查解釋,次貸風暴、聯準會、利率、公司債等,理解這些都對現職有幫助,也是強化自己財經背景的證明。

林佳賢經營資料視覺化粉絲專頁,累積超過 3 萬人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imDataMan

離開《經濟日報》,林佳賢進入《關鍵評論網》擔任資料編輯。他說,當初(2015 年)沒有太多媒體投入資料新聞,自己也是不斷嘗試,逐漸累積資料作品,為日後打下基礎。在《關鍵》之前沒有碰過程式,自學 R 語言以後,可以寫爬蟲、清理資料,最後做出捷運房價地圖等作品。林佳賢說,外媒更善於製作資料新聞,他時常參考國外作品,而前面累積的英文能力便派上用場。雖然程式和視覺化看似不易,但他認為,網路上有很多資源,近年學校也開始開設相關課程,這反而是最容易養成的能力。

林佳賢在《關鍵》時嘗試了不同題材的資料新聞。

接著,林佳賢受邀進入《端傳媒》擔任資料資料經理,因為老闆希望透過技術輔助內容,因此做了實驗性的作品。先去香港一個月,接著回台灣遠端工作。在《端》之前沒有出國工作的經驗,林佳賢認為,儘管時間不長,這段經歷讓他跟不同文化的同事互動,見識了在國外工作的感覺。

林佳賢在《端》時不僅寫台灣議題,也用過香港數據寫報導。

離開《端》之後,他來到《天下雜誌》擔任資料記者。林佳賢自承,當時還沒有新聞判斷的能力,不確定要做什麼題目、不該做什麼題目。在《經濟日報》時擔任編譯,在《關鍵》時則是以探索資料新聞可能性為主,看視覺化是否有趣,《端》的同事更都是技術人。在《天下》跟記者合作,剛開始林佳賢並不習慣新的工作流程。做好的圖表不能馬上發,要跟記者確認對報導是否有意義,「剛開始很煩啊,結果很炫不就好了?」

過了一段時間,他開始懂得新聞價值:即時性、重要性、跟當下議題有關,他認為這些都比程式語言重要。有了新聞判斷和切角之後,再決定怎麼找合適的資料,這符合傳統新聞邏輯,林佳賢也認為比從數據中找題目還好。他說,跑線記者的專業結合資料記者的分析能力,是雙方合作的價值所在。他也給其他資料記者建議:跟同事變熟。「找到支持對方的角度,就可以用資料幫上忙。」因為角色相對新,更需要推廣與溝通。「我先熟悉技術跟工具,才來學習什麼是新聞。」林佳賢的學習歷程跟新聞系所同學相反,但他覺得順序沒關係,都學好才重要。

林佳賢在《天下》的「網軍分析」獲得很大迴響。

為了累積國際經驗,林佳賢接著進入新加坡《海峽時報》擔任資料視覺化設計師。在《海峽》的時間不長,他主要都在做講述新加坡歷史的數位專題,除了分析以外,投注很多精力在視覺化與互動性(interactivity)。雖然能以中文溝通,但工作時還是以英文為主,因此提升了英文能力,也讓他看到國際媒體怎麼做事。另外,他也分享《海峽》有自己的數位專題模板,可以沿用並改造就有的專題,不用花時間重新製作,但這是有工程師資源的組織才能負擔。

林佳賢在《海峽》製作的數位專題。

因為疫情及諸多因素,他先離開《海峽》後回《天下》,接著進入倫敦政經學院就讀應用社會資料科學碩士學位。林佳賢說,想增進自己的資料分析與技術能力,過往都是自行累積,沒有正式且系統性的訓練,因此重回校園。這個學位教授了統計學、機器學習、量化文字分析等,用創新方式看數據,得到許多新角度。回顧學習歷程,林佳賢說,機器學習有很多新潮工具,但對記者來說,「不用為了技術硬是去做事。」另外,去歐美唸書好處在於日常的溝通互動還有寫作,能真正的理解語言。

從 LSE 畢業後,他加入《Financial Times》擔任資料記者,負責亞洲區的報導,目前駐點於香港。作為資料記者,林佳賢以財經舉例,不能只是單純分析數字,用程式語言跑出結果,而是要展現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的理解,得出有價值的結果,讓專業的記者與編輯同事看到後,才能參與更多、甚至主導。

林佳賢在《FT》的個人頁面。 https://www.ft.com/andy-lin

回憶自己遇過的挑戰,林佳賢認為,有些題目即使有趣,最大問題是「沒有數據」。雖然可以利用另類數據,例如以煤礦場亮度的衛星影像分析中國工業,但真的沒有資料的時候,便無法進行。

回顧自己的工作歷程,林佳賢強調,coding 和視覺化真的不是重點,用 Excel 可以處理資料,用工具如 Flourish、Datawrapper 都能畫圖,他比較推薦練好英文,有空多看外媒,另外要練習新聞判斷,並累積領域知識。「想進入這個產業,直接跑新聞是最快的方法,而領域知識則會決定你之後會去的地方。」

林佳賢總結自己工作歷程後,給出建議。

有同學問,鼓勵別人從事記者這個行業嗎?林佳賢思考了一下回答,「還可以。」他說,要當記者,就要當可以學到東西的記者,例如台灣房價何以高漲、中國經濟如何成長與衰退,能夠更了解這個世界。當初有機會繼續深入前端工程,但因為想接觸不同議題、了解不同路線,因此重回資料記者的工作。談到未來,林佳賢說,出國發現有更多可能性,「有很多想像,但還沒實現。」

分享時,林佳賢為自己的每一段經歷都下了關鍵字,有的是軟實力,有些是硬技能。如《一代宗師》裡引用的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都是走過並反思過後的痕跡。

林佳賢替每段經歷下的關鍵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ennis Tseng你好,我是 Dennis,現在是喜歡資料分析與資料新聞的記者,喜歡閱讀與寫作。媒體工作以外,對計算傳播學、統計、資料視覺化也有濃厚興趣。也會在 medium 上發文 https://medium.com/@tsengmoneymoney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數位敘事、資料新聞實戰筆記大補帖

《未生》與《繼承者們》當中的階級與性別

【專訪】不喜歡寫字 Steven 用程式碼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