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经济IMO 周报#5|优秀思考者=优秀写作者,思写并进,效果翻倍

閱讀筆耕
·
·
IPFS
·
西蒙学习法、元知识、下一步行动、写作之必要。

嗨! 《创作者经济IMO》电子报成立满一个月啰!目前由@阅读笔耕@雨果. Hugo两位版主每双周轮值一次主编,带你一起回顾本周精选文章。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创作者经济IMO 周报#5|优秀思考者=优秀写作者,思写并进,效果翻倍

👉 收藏本文的Writing NFT 版本👈


​■ 快闪活动:选集功能上线,晒出你的「选集」截图by 阅读笔耕

晒出您的「选集」截图,并告知您的Matters 昵称或ID(好让我找得到你),我会自掏腰包为您个人首页下方最新一篇文章支持66 LIKE,到8 月6 日23: 59 为止(或身上的2677 枚LIKE 现货用罄为止)。

相当推荐马特市民善用此功能优化个人精选文章分类介面,相信会大大提高读者的文章阅览率。

  • 关于「选集」的Matters 官方教程, 由此去

  • 快来Matters【 创作者经济】讨论区看看创意缤纷的征图作品吧!以下精选几张市民们( @亜希@Jeger@Matty )的选集封面。

亜希的选集
Jeger的选集(左);Matty的选集(右)

西蒙学习法: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 个月之内,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by 核电站

精选摘要

目标不是愿望,不是想想就可以,而是制定出切实落地的方案,把它写在纸上。可以参考「SMART 目标管理法」。

如果我们必须要很努力的去做某件事情,那就表明其实并不擅长它⋯⋯这时候需要「勤能补拙」。

听课后我们一定要及时写总结,学会搭建组块(按:把信息碎片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合集),把新学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

短时间内集中重复、主动回想⋯⋯例如,在上班路上、梳头、洗澡的时候,回忆当天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模拟解题思路,这种「主动」创造知识链接的方法比被动灌输要效率更高。

学校基础教育是「通才」型训练⋯⋯但家长可以允许孩子用很长时间搞懂一个知识点,然后一通百通,一马平川。

阅读笔耕🙋 IMO

读起来貌似写给家长看,作为「子女教育、学习」上的方针,但应用在成人职场生活也是妥妥的。


努力进修,学到技能却「东一块、西一块」?元知识,能帮忙解套by 商业周刊

精选摘要

Q1:我只听过元宇宙,帮我科普一下「元知识」吧!

元知识一词,目前可查证的资料,最早来自义大利哲学家朱利奥.普雷蒂(Giulio Preti) 于1947 年在义大利期刊《Rome》的学术文章,他将知识分为2 种: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元知识是一种可以被「运用」于知识的知识。

Q2:我还是听不懂,能不能给我举例一下?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要学数学。数学的「元知识」是什么?你答对了,就是「1-10 的数学符号意义」、「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因为有这样的知识,所以你才有能力学函数、微积分。也因此你也发现:知识有层次之分。

Q3:摄取新资讯,难道不等于增长新知识吗?

⋯⋯当你「元知识」不足,只会追逐现在流行的专有名词,你就会发现,自己很难深入思考,或很难去运用这样的学习。这是因为「元知识」不够,你只知道「新资讯」,但你不知道「新资讯」怎么连结到你的知识体系,变成「新知识」。

Q4:要如何把新资讯转化为新知识?

因此,当你在追逐各种概念(如ESG、CSR、NPS)时,请你要思考: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它的起源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知识点来了解这个名词?这个知识,要透过哪些有层次的方法来施行使用?探索源头,可以确定自己元知识的充足。探索方法,可以确定自己正确地使用元知识。只有透过「元知识+ 方法学」,你才会长出新知识。

阅读笔耕🙋 IMO: HQ&A 的资讯萃取

策展这篇文章的时候使用了HQ&A 的资讯萃取方式。

具体步骤是: 一开始先「画线」(Highlight)几段觉得受用的文字,把每一段文字当成是回答,并自己想出对应的「问题」(Question);过了一段时间冷却后,不看那些回答,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诠释出专属于你的「答案」(Answer),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雨果・Hugo 🙋 回馈:元认知的威力

阅读笔耕所推荐的「HQ&A 的资讯萃取方式」,可以说是「元认知」的一种应用。

根据MBA智库针对「元认知」的介绍及定义:

元认知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JHFlavell)在1976 年出版的《认知发展》 一书。

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简单来说,元认知就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以前大学通识修《心理学》时,老师会要求同学针对课本内容设计考题,由于要准备出题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课文重点是哪些、不同章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一个学说理论的应用场景及缺陷为何?在思维上升到出题者视角后,学习成效比单纯死记硬背更为显著

还有一个方法也很有效,就是「去教别人」 。我回想起大学时修的另一门课《数理统计学》学习经验,印象中一个公式推导常常就占满超过一张A4 纸,中间层层逻辑推演一个不小心弄错就会卡关;我在这个学科的学习是比较有兴趣的,所以大部分同学询问我他们上课听不懂的地方,而我也会在教学解题时发现自己思考的盲点,结果就是我的观念会越来越清晰,这是意外的bonus


写日记时多思考「下一次行动」,突破单调重复的日记循环by 电脑玩物站长Esor

精选摘要

写日记、写笔记时,多思考「下一次行动」——不需要太复杂的系统,保留足够推进的流程即可。

具体的做法是,用「任务化」的角度来看待这则笔记,带来两个好处:
▷ 利于检索▷ 任务化→ 有执行流程→ 有当初想做但还没做的下一次行动⠀

积累①|不只是写下感觉、想法,进一步用独特的方式去觉察,具体地想像未来的实践:
▷ 这对我而言完成什么有价值的成果?
▷ 如果下次要重现或改进这个成果,我需要记下什么行动?又或者需要添加什么行动?

积累②|建立任务笔记之间的连结o 这样的写法,或许「资料」的纪录本身是不完整的,但「行动」的产出反而是更多的。

积累③|让笔记可以不断重复使用▷ 更有意识地写下必要的流程,并且简单的进行覆盘,让这则笔记下次拿出来时变得更好用。

积累④|会慢慢累积出目标与任务▷ 不再只是一个纪录者,而会变成一个诠释者⋯⋯。

阅读笔耕🙋 IMO

不少人有写日记/笔记的习惯,时间一久,如何让这堆笔记不致沦为一滩死水的「资料库」,而是可以重复调用的一套神经网路,越用越好用。

不用大费周章,只要为每一则笔记注入一滴名为「下一次行动」的活化剂。

雨果・Hugo 🙋 IMO

如果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思考,那除了单纯的资料整理,还要更进一步去思考如何「转为我用」。这个部分跟「后设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很类似。

在《学得更好》这本学习法经典中提及「后设认知」:

  • 我要怎么知道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

  • 我觉得那些地方令人困惑?

  • 我有没有办法衡量自己的理解程度?

在写作时针对素材反覆询问自己上述问题,可以大幅度提升写作品质,跳脱资料整理的框架。


写作之必要by 商业周刊执行长郭奕伶


👉 阅读阅读更多话题讨论👈



电子报的最末,与您分享Matters【创作者经济】讨论区的副版主雨果. Hugo在上周末参加【钟肇政文学奖文学营】的LIVE 实况转播🔊

雨果・随笔|钟肇政文学奖文学营

文学营接近一种美感的训练课程中关于写作技巧的比重并不高这跟我原本预想的不太一样

我原以为会习得深奥的文学理论结果是回归到身而为人就被赋予的丰富感官尽可能去感受文字之美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閱讀筆耕從 2020 年 8 月開始寫字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金融職人|文案編輯|雜食性閱讀者|Heptabase 愛用者 🌐 區塊鏈教育平台【鏈習生】團隊成員 🗞️ 電子報【創作者經濟IMO】主編 👤 臉書專頁【閱讀筆耕】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卡片盒筆記 ze3|如何處理「引述」,讓永久筆記真正幫助知識內化?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71|貝佐斯談工作生產力、「中文 YT 第一人」李子柒回來了!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作者、譯者、編輯、出版社上上下下全是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