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通信#3 為何創作

Tianci
·
·
IPFS
·
差點忘了還有寫通信的任務

1 創作與策展

我訂閱了一個叫做事不過三的中文newsletter,其中的內容是很碎片的,多半也只是作者的個人感受,但行文中語氣的親切和真誠很討人喜歡。最近作者讓我心有所感的一句話是:

「身為一個沒什麼資源的普通人,我為數不多可以利用的自身優勢就是廣泛的閱讀量。這種閱讀量來自於好奇心,很長時間,我不知道如何轉化這種好奇心。現在看來可能很簡單,就是創作。”

作為讀書方法的創作,和希望實現自身價值的創作是有很大的不同。

閱讀後反芻式的創作是個人的,不面向市場,而且這種自利的創作可以是不完美的,不自洽的,也可以有各種重複和瑕疵。但成就個人價值的創作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另一個問題是,身為沒有作品的普通人,如何在不創作的情況下,也能表達出獨特的旨趣,這個答案就是策展。廣義的策展也可以理解為打造人設,在各種平台上發表意見,形成一個層次豐富的賽博人格。狹義的策展更著重於形成一個主題的形式完整的集合,例如寫一個review。有了這種meta-curation,即使沒有屬於個人的作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資訊累積和分析能力。

2 觸類旁通

銀河系中有10^11 顆恆星。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也只有一千億。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已經超過它了。我們過去稱巨大的數字為天文數字,現在我們應該稱它們為經濟數字。
-- 理查費曼,著名物理學家

對聰明人而言,觸類旁通幾乎是一種本能,而這種觸類旁通不僅是他們幽默感的源泉,也是他們對世界的深刻洞察力的體現。

3 時間之前眾生平等(嗎?)

布克獎得主斯里蘭卡作家在一段訪談中說:

有時候想想挺鬱悶的,寫本爛書花的時間跟寫本好書差不多。

最大的不平等是對時間使用效率的不平等。

4 只有愛才能持久的產業

盧昌海提到,《後翼棄兵》中Harry Beltik說的一句話:

I'm not obsessed with it the way one has to be to win it all.

讓他極度強烈回憶起離開科學研究領域時的心情。無論是像棋還是科研,都是非常枯燥的,只有極度熱愛的人才有微小可能取得成功,這種投入產出比是大多數人不能忍受的。身為一個在科學研究中淺嚐輒止的人,我常在想,人生究竟是一直隨波逐流,還是終究會遇到自己的愛?

5 愛迪生的預言

1911年,愛迪生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他對於一百年後的世界的想像,他認為蒸汽動力將會快速被電力取代。一個重要原因是電的傳輸在大功率和小功率的尺度上都具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即維護特別簡單。只要想想你家裡的天然氣管道就能理解電線的鋪設是多麼簡單。

而如果要繼續維持蒸汽動力,為了能夠長距離輸送能量,以及滿足城市級別的複雜的佈線要求,蒸汽源必須分佈的更加鬆散,這對於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是不利的。更不要說蒸汽管道的腐蝕速度遠高於電線,一條高品質的輸電線路往往可以使用數十年,而蒸汽管道則需要經常維修。

類似的思考也可以推論到工業生產。如果物流不夠發達,工業生產的最佳狀態必然是分散式的。中世紀的西歐每個城鎮都有鐵匠鋪,而不是在靠近鐵礦和煤礦的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農具武器工廠,再把產品銷售到全歐洲,不僅是因為高爐的產量沒那麼大,更因為在當時的運輸條件下這是不經濟的。在當前反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小農經濟的復活。

6 好的回饋是什麼樣的

Netflix對於回饋有一套非常棒的標準:

當你希望給予回饋時,確保你的回饋是

Aim to assist:你應該旨在幫助對方,而非指責或發表情緒;
Actionable:你的回饋應該要有操作性,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要求;

當你得到回饋時,你應該

Appreciate:心懷感激,因為對方確實指出了問題所在;
Accept to discard:理解自己可以接受或拒絕回饋,釋放回饋帶來的壓力。

這套標準也適合成為人們日常對話的一個準則。

我之前工作的一個單位有很多管理問題,我仗著自己心直口快的人設(其實是要出國了),常常跟領導反映。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了,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跟我講,我的許多回饋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並不是關鍵性問題。這種回饋既不是有幫助性的(因為它們無關緊要),也不是有可操作性的(因為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法)。

實際上這些問題,很多人都看在眼裡,但沒有人提出,不是因為所有人都是懦夫不敢指出房間裡的大象,而是因為即使指出來也沒有解決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忽略這些問題,留待以後有解決的條件的時候再說。

這個標準是不是鼓勵人們要更加三緘其口呢?還是希望我們的溝通能保持效率?

7 用儀式感對抗不確定性

BBC的一篇舊文提到了一個實驗,一群實驗者在一個房間完成一個挑戰,例如當眾演唱一首歌曲,然後到另一個房間等待工作人員打分數。一部分實驗者在得到分數前先進行一連串的儀式,例如畫幅畫然後在上面撒鹽,另一部分實驗者則是靜靜等待分數出爐。兩組實驗者的心率都被監控匯總,結果表明,完成一套花里胡哨的儀式的實驗者心率更低,更少焦慮。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儀式感能在不確定的未來中增加一定的可預測性,即使這種可預測性並沒有得到證實,它也能減少焦慮。

我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就是,為什麼聰明人也會相信宗教?但其實聰明人也是人而非機器,大腦都很容易受到外在情緒的影響,這時候緩解焦慮比正確更重要。

8 如何用chatGPT寫博客

我必須承認,一字一句地寫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已經是一種酷刑,尤其是當寫作能力跟不上思想的時候。羅素說語言是邏輯的載體,沒有高明嚴謹的語言能力,思想也只能是混沌的,沒有章法。而要把這種沒有章法的思想有條理地寫成文章,難度不啻於沒有懷孕卻要生出個孩子來。

我在寫上面的某些段落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我的中文能力不足以描述我想描述的現象的時候,例如第5節愛迪生的預言,我想描述如果不採用電力,而是採用蒸汽動力的話,那麼現代城市的能量需求只能讓蒸汽發生站到處都是,這種分散式分佈不只是能源的大浪費,也是污染治理的惡夢。這種複雜的邏輯很難在一句話裡描述成功,而過於冗長的邏輯也會使得論證更加薄弱,更容易產生滑坡謬誤。

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呢?也許chatGPT的語言可以對我們的文字做一些小小的拯救。

上面是一個例子,我命令chatGPT幫我改寫一個句子,使之更具詩意,很明顯他錯誤理解了我的意思,把這個句子改的具有古詩的意味,即古漢語化,而不是具有現代詩的抒情性。接著我發出了一個更具體的命令:加一個比喻進去。這次機器人完成的很棒,第一句話裡的比喻明顯位置不對,我可以改到後面去,而第二句話的比喻品質就很不錯了。機器人把人比喻成高山,把外界的感情比喻為流水,來沖刷人的意志。這個比喻精妙恰當,我是寫不出來的。

如果部落客可以充分利用機器的力量,把思想藉用機器的語言整理出條理,再由機器幫助打磨優化段落,這或許能成為思想工作實現社會分工的一個辦法,思想者只管思想,表達交給機器。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