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54:通俗文化的记忆
有读友问我能不能多写些战后香港的事,如平日生活、物价、交通等等。
我不是写香港历史,也不是写生活记事,只是写自己记得并想记下来的事。说交通,五六十年代港岛与九龙的交通都靠渡轮,我随父亲坐汽车渡轮来往港九也不知多少次了。海底隧道和地铁,都是七十年代才有的,相信是六七左派暴动之后,港府施政理念有改变所致。原委以后再谈。
物价也记不得许多了,但从报纸售价可以大体上反映当时的物价和市民生活状况。报纸售价一毫(一角)大概维持到七十年代初。 1963年我参与创办的《伴侣》半月刊,每份五毫;1970年我创办《七十年代》每份七毫。
一毫子一份的报纸,那时有几十份,可见有很多人愿意投资。每间茶楼门口都有一个大报摊。许多茶客买一份报纸去叹茶,叹一两小时后,就在报摊补五分钱(一个斗零)去换另一份报纸带走。
叹报纸叹的就是港闻、狗马、副刊,副刊主要是追小说。因此,那个时代,副刊的小说写手是报纸要争夺的。副刊专栏大都是报纸老板亲自管。写手们写的,有侦探小说、社会言情小说,而其中,又以作家高雄在报纸写的连载,最能反映当时的流行文化和社会思潮。高雄生于1918年,1981年去世,原名高德雄(或名高德熊),笔名有经纪拉、小生姓高、石狗公、史得等,六十年代为《明报》写怪论用笔名三苏,而广为人所知。他开创了「三及第」文体,并开创以贴近时事的社会处境小说《经纪拉日记》和《石狗公自记》。在众多为报纸写连载的通俗作家中,高雄可说是代表人物。他写作题材之广、产量之多、语言风格之奇,可说无人出其右。很多市民每天阅报都为了追读他的专栏,最多的时候,他在十多二十份报纸的副刊有连载专栏,每专栏一千字,每天写近二万字。每一个专栏的小说都有连续性,他的奇才是要交稿才写,居然记得每一个专栏昨天写到什么情节而可以续下去。而且可以引起读者追看。他写稿速度极快,曾经形容是像「缝衣车」那样,右手拿笔不动,左手将稿纸往上推,大约二十几分钟就「推」出一千字。比抄要快得多。 1966年我办《文艺伴侣》时,约过他写连载,看过他的手稿,他字迹固然潦草,但字体大都是有古代草书所本的简字,那时的排字工人都是辨字专家,高雄的字迹虽草但不难辨认。
另一位是著名流行曲《今宵多珍重》的作词者冯凤三,他是1950年从上海来港的南来文人,以前在上海小报撰文为生,来港后成为写稿佬,他称之为「爬格子动物」。他在《新生晚报》以冯衡的笔名写极短(三百多字)色情小说「仕女图」,用聊斋体的古文去写,看不懂的人不会去看,看懂的就会津津有味,当时也吸引我去读。他另一个写随笔的笔名是司明,论述、见解也独特,尤其是可以看到真正南来的上海人的观念。他也日写万字,通常早上写稿,下午就亲自一家家报馆去送稿。副刊稿都是二日前交,于是他在送稿的同时也顺带校阅次日要刊登的文章。
另一个日写万言的奇人叫王季友,以宋玉的笔名写历史人物的小说。他是写旧体诗词的高手,擅长以粤语入诗。他父亲是旧学专家,原名陈文统的新派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就师承他父亲,而王季友又是韩中旋学写旧体诗的师傅。王季友以酩酊兵丁的笔名在《新晚报》每日写两首粤语打油诗,紧贴时事,抵死啜核。我最记得1957年,当时结第三次婚、年方25岁人称玉女的伊丽莎白泰来,与新婚富商米高·铎来港,酩酊兵丁赋诗曰:「情场几度起风波,玉女终归变玉婆,待到美人迟暮日,能否倾倒后生哥?」,说「终归」,也是事实,一时成为绝唱,玉女之名号也瞬即在媒体被玉婆代替了。
这几个都是在金庸、倪匡之前就名闻一时的副刊写手,而且也同时被左派报纸罗致。他们是不计左右,有稿费就写。我当时以读左报为主,所以对他们印象颇深。有些只跟右派报纸写的副刊写手,我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较少去读。
当时的新闻界虽分左右,但中共在1950年已经敲定了对香港的政策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也就是为了中国的利益,愿意让英国长期在香港维持殖民统治。尽管中国大陆政治风波不绝,左派在香港的活动仍然以「团结大多数」和融入社会为主要方针。新闻之外,左派电影业和出版业,那时也尽可能融入香港社会。到六十年代中期,左派的新闻、电影、出版都较被香港市民接受,算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想不到1967年发生左派暴动,就自我毁灭了。
(文章发布于2021年8月27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 题记
- 闯关
- 圈内圈外
- 杀气腾腾
- 煎熬
- 伤痛
- 动荡时代
- 抉择
- 那个时代
- 扭曲的历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后一击
- 我的家世
- 沦陷区生活
- 汪政权下的乐土
- 沦陷区艺文
-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 李伯伯的悲剧
- 逃难
-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 古国风情
- 燕子来时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树倒猢狲散
- 猪公狗公乌龟公
-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 自由时代的终章
-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 确立左倾价值观
- 「多灾的信仰」
-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学的青葱岁月
-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 谈谈我的父亲
-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 父亲的挫伤
-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 毕生受用的礼物
- 文化摇篮时期
- 情书——最早的写作
- 那些年我读的书
- 复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 归处何方
- 刘宾雁的启示
-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记忆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