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64:《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李怡
·
·
IPFS
·
中共阵营的出版物,报导或讨论中国大陆的政治社会事务,很难不犯禁;但报导和讨论国际事务,却有很广阔的空间。于是,我在《七十年代》的刊名下,列出「本刊宗旨:认识世界,研究社会,了解人生」。

《七十年代》月刊在1970年2月创刊。那时文革狂潮稍稍平静,但极左思潮仍然笼罩着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只有八个样板戏,书店只有马列毛的著作,和两三部样板小说,其他古今中外名著或被烧毁或被收藏起来了。香港六七暴动已告平息,但左派的文化事业无法复元,产生不出既符合中共意识又能迎合香港市场的电影和出版品。左派陷入文化真空中,亲共人士深感文化饥渴。但香港整体社会则在港英平暴与开始改良中,本土文化开始萌芽。

这是中国和香港的政治气候,但国际气候就是另一景况。在六十年代后期西方世界左倾思潮激荡。美国民权运动,「黑人权力」和「学生权力」结合,反越战、反建制运动风起云涌。法国1968年5月发生持续七周的学生运动,出现了总罢工、游行、占领大学及工厂的行动。

捷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及其后遭到苏联的残酷镇压。日本反对美日安保条约的大规模学运抗争。整个西方世界的青年运动,都指向原有的民主体制,指向苏联对东欧的压制权力。左派思潮,特别是西方年轻人搞不清楚的毛泽东思想,竟然在反建制的西方学运中流行。受年轻人推崇的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沙特,和英国哲学家罗素,主持一个审判美国在越南战争罪行的法庭。沙特谴责苏联入侵捷克,支持法国学生运动,反对越南战争。他甚至参加了一份支持中国毛思想的左派所办的报纸。

在中国,毛泽东的「无产阶级继续革命」,制造无数悲剧。在香港,由文革病毒而衍生的左派暴动使市民厌恶。但在西方,不明真相的反现有建制的年轻人却有不少人认为毛思想是一条出路。

六七暴动后,香港市民尤其是大专学生,开始排除了不问世事、只顾谋个人自利的心态,关心起社会、世界和人生了。对本土的文化认同固然有了开始,但对身份的认同却不是一面倒向香港,而是有相当多人思考作为「中国人」的身份。 1968年,大专学生发起争取中文合法化运动,以之作为建立民族身份的象征。年轻人在否定六七暴动的同时,亦受西方左派思潮影响。

这是一个西方和香港年轻人思想活跃但又混乱的时代。

创办《七十年代》,是我看到了左派文化真空的时机。中共阵营的出版物,报导或讨论中国大陆的政治社会事务,很难不犯禁;但报导和讨论国际事务,却有很广阔的空间。于是,我在《七十年代》的刊名下,列出「本刊宗旨:认识世界,研究社会,了解人生」。

回想五十年前创办这本杂志,既有对香港形势和世界思潮的时机判断,亦有个人要在左派圈子中创出事业的自私目的。

前文谈到「二重生活的悲哀」。仔细分析一个人的「二重生活」,其实是由三样东西支配的。一是想像共同体,二是事实共同体,三是个体。想像共同体指的是民族、国族、省籍等等的共同想像,受抽象的国家、民族、省籍观念主导的人,渴望融入不同的想像共同体。但它只是一种想像,未必与我们的生活有真实关连。事实的共同体是指身处某种行业,在某个工作环境,或者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形成了事实上的利益共同,话题共同,命运共同。至于个体,就是独立于这些共同体之外的个人,个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观。

许多人对国家民族政党的认同,实际上这些都只是想像中的东西。但这种想像共同体若贯彻到你的工作环境、职业、行业,尤其是家庭中,那就成为你的利益、命运、存在价值甚至安危相关的事了。想像共同体一旦融合到事实共同体之中,那就不再是想像了。个人可以接受或抗拒想像共同体,但在事实共同体中,要坚持与共同体相悖的价值观,去独立行事,不仅会牺牲个人利益,而且会影响家庭甚至安危。

对当时的我来说,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曾经是我的想像共同体。但社会主义祖国的极左思潮,尤其是对毛的歌颂,已经到了违反常识的肉麻程度,我的想像共同体有些动摇了。只不过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事,我仍然期待中国的不合理现象会改变。更重要的,是我既在左派机构工作,妻子又在大陆生活,这种想像共同体已经与事实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结合在一起。我只能在事实共同体中,寻找个人的发展空间。

创刊之前,取得左派出版界领导人的同意和支持,上海书局老板方志勇投资。我在创刊词中,提出「盲从太危险」的观念。这当然是常识。但香港左派从1966年前的「社会化」,一下子变脸为「打倒港英」,又忽然一夜间「反英抗暴」收摊,他们怎么没有感觉「盲从太危险」是一个警示呢?

文革时3岁的幼童也戴毛主席像章、手拿毛语录,高呼口号
1968年布拉格之春受苏联军队镇压而受伤的捷克青年

(原文发布于9月20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