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85:裂口的开始

李怡
·
·
IPFS
·
1979年五月,寄往大陆的杂志遭海关没收,并通知订户,指是「因有有害国内安定团结的违禁内容」。

1976年四人帮倒台,到1979年初,是《七十年代》与中共的蜜月期。那时,中共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的主流是批判文革派,而《七十年代》以香港杂志的身份为主流派扫清道路,其中尤以呼吁邓小平复出,为刘少奇、彭德怀平反,使文革被打倒的刘的党政系统、彭的军队系统一大批老干部复出,重新执掌权力。这符合当时中共主流派的意愿。与此同时,《七十年代》亦涉及中共的体制问题,特别是权力转移的制度化,掌权者的特权和百姓受权力欺凌的问题,这些深入到制度的探讨,并不符合掌权者的利益。我并非不知道,但我当时认为,这正是独立舆论的愚者千虑的责任。

1979年前,邓小平的最高权力地位仍然未巩固,推动「打破毛泽东永不会错的神话」,打击「两个凡是」,让西单民主墙批判文革派,是邓派在全国制造舆论的要点所在。因此,尽管中共从来不容许外来报刊进口,但在1978年,不仅《七十年代》可以带进中国,甚而北京、广州许多机关纷纷订阅,都可以收到。有顺德一位民众写信给海关,问《七十年代》能否允许进口,获明确答覆「可以进口」,因此才托亲友在香港代订。

1979年五月,寄往大陆的杂志遭海关没收,并通知订户,指是「因有有害国内安定团结的违禁内容」。

鉴于当时与中共的关系仍然良好,我以为是一时间中国内部的失误,期待事情有转机,在等了个多月后,就于当年7、8、9三个月,陆续就这事件写了三篇「社论」,题目分别是「反对中共当局非法没收本刊」「怎样的言论对中国有利」「言论开放有利于安定团结」。这三篇文章,以向读者交代中国对杂志从开放到禁制的过程,来借题发挥谈言论自由对中国的重要性。

社论不挑战中共建政后所订立的限制国外出版物进口的条例,反对的是「非法没收」,因为除非是毒品之类的东西,海关若不准某一样东西入境,也只是要你留下,出境时带走。现把东西没收,就是另一层次;没收后加一个「有害国内安定团结」的罪名,这又是另一个层次。我们的抗辩,就是针对既已获准进口,又突然禁止,再当毒品般没收,并加上罪名,从这三方面分别论述。就「有害安定团结」,社论提出「狭隘的党派立场、狭隘的民族立场,和看风使舵的言论,均对中国不利」,「与其窃窃私议,不如公开讨论」,「没有批评,要言论何用」,最后的结论是:言论开放有利安定团结。 「只有当政者相信人民,让人民有知情权,让各种不同的意见与民众见面,让海外严肃探索中国问题的报刊可以给民众接触到,民众才会对当政者有信心,并知道怎样发挥民主权利。」揭发问题实现的是清污除垢的安定团结,而掩盖问题实现的是藏污纳垢的安定团结。

三篇社论,明确了我们杂志在殖民地香港的舆论角色,由英国提供的保护伞,可以使我们说出中国老百姓想说但在大陆不能说的话。那时候,爱国,一心希望透过舆论促使中国进步,仍然是我的追求。我相信只有批评才有进步,没有批评就只会越来越向绝对权力倒退,越来越腐化。

《七十年代》被禁止进口的几个月,一向同我有密切联络的中共驻港高层,没有约我见面,有见面的蓝真也没有同我谈论这件像沙发上的大象那样明摆着的事。直到九月刊出第三篇社论,才通知我去新华社与王匡社长见面。

那次见面,跟过去与李菊生社长、祁烽副社长的平和地聊天式谈话不一样,是十几人在一个大客厅开会式座谈。王匡讲了一大堆废话,主要就是说我们三篇社论不合适,指「中共非法没收」不对,不是「中共」,是「中国海关」,现在是「党政分开」的。我平和地但毫不保留地对他的话表示异议,说要「党政分开」只是一个追求,还不是现实。并再次扼要陈述社论的观点。我试图力争在中共体制内实现一本杂志的言论自由,但没有得到与会者支持,包括蓝真在内的与会者都没吭声。这次会晤有点不欢而散。而真正主管报纸杂志的祁烽副社长却没有出席。

王匡在文革前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文革被批斗,文革刚结束的1977年复出任出版总局局长,这时全国只准读毛着的禁书时代尚未过去,他在出版局率先开放了35种中外名著的重印工作,在中国算是较开明和有作为的人物。可是,既外派香港,又要服从中央僵硬政策,表现也就只能这样了。

这是我争取作为中共体制内刊物的言论自由的挫折,也是我们与中共关系裂口的开始,但这时候还没有真正和公开破裂。

三篇社论的其中一篇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65. 脱颖而出
  66. 觉醒,误知,连结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则取,无用则弃(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调部与潘静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绝对权力的亢奋
  72. 无聊的极左干预
  73. 从钓运到统运
  74. 那年代的台湾朋友
  75. 统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湾问题的启蒙
  77. 推动台湾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体制内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缔造中国的今天
  82. 极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极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开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